杨艺
-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以及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入路和方法,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与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治疗的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总结联合锁孔手术的方法和技巧,并对肿瘤切除程度和手术前后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进行分析,其中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手术9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的手术12例。结果:肿瘤全部切除(SimpsonⅠ、Ⅱ级)18例(85.7%,18/21),次(近)切除(SimpsonⅢ级)3例(14.3%,3/21),术后三维CT显露锁孔骨瓣复位良好,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脑膜瘤。术后新增颅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5例(23.8%),其中短暂性滑车神经3例、外展神经1例、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1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的1例,同时伴有听力障碍加重。术后3个月随访时,11例KPS同术前,7例术后改善,3例加重。KPS平均评分77.14±23.1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恢复良好者19例(KPS≥70),恢复一般2例(KPS〈70)。术后随访3~2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是简便、安全、微创、理想的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掌握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和术后疗效。
- 陈立华杨艺魏群李运军李文德高进宝于斌赵浩徐如祥
- 关键词:脑膜瘤颞下锁孔入路乙状窦后锁孔入路
- 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颅骨修补手术时间窗的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研究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颅骨修补手术的不同时间窗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7年12月行颅骨修补的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223例。测评不同手术时间窗患者手术前后修订的昏迷恢复量表(revised coma recovery scale,CRS-R)评分、颅内压力、血红蛋白及血白蛋白含量,分析手术前后的变化;并对不同时间窗患者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2个月内颅骨修补(早期组)患者的意识水平评分CRS-R改善最多,为提高2. 3分。晚期修补组血白蛋白水平下降的最多,为(5. 98±3. 21) g/L;而中期修补组下降最少,为(4. 53±2. 66) g/L;表明3~6个月颅骨修补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血白蛋白水平影响最小。2个月内修补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最多,为(4. 96±1. 54)g/L; 6个月以上修补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最少,为(2. 51±5. 34) g/L。患者颅内压均在颅骨修补后有所提高,早期组提高了(22. 14±55. 51) mm H2O;中期组提高的最多,为(67. 13±45. 30) mm H2O;晚期组压力提高的最少。晚期修补组的手术并发症最多,早期修补组与中期修补组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情稳定的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应在2个月左右尽早行颅骨修补治疗,可较早改善颅骨缺损处的皮层血流动力学,改善脑脊液循环压力的分布,有利于患者意识水平的恢复和功能康复。
- 杨艺耿小丽党圆圆夏小雨黄瑞景陈雪玲何江弘
- 关键词:持续性植物状态颅骨修补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