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艳

作品数:8 被引量:61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中医
  • 3篇黄帝
  • 3篇黄帝内经
  • 3篇《黄帝内经》
  • 2篇养生
  • 2篇正气
  • 2篇正邪
  • 2篇中医基础
  • 2篇中医基础理论
  • 2篇中医诊断
  • 2篇中医诊断学
  • 2篇祛邪
  • 2篇扶正
  • 2篇扶正祛邪
  • 1篇燥湿
  • 1篇治疗学
  • 1篇水肿
  • 1篇思维
  • 1篇秦伯未
  • 1篇中医病

机构

  • 8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8篇梁艳
  • 7篇翟双庆
  • 6篇陈子杰
  • 6篇王慧如
  • 5篇王维广
  • 1篇刘哲
  • 1篇李永乐
  • 1篇李梦琳
  • 1篇刘金涛

传媒

  • 3篇中医杂志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医学报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论《黄帝内经》治疗和养生中的正邪观
《素问·评热病论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正邪观的内涵。而'正气为本'作为治疗学和养生学中的指导思想系统而丰富,贯穿于全书始终。《黄帝内经》中处处体现着保护正气的重...
梁艳翟双庆
关键词:黄帝内经扶正祛邪正气养生
文献传递
命门学说理论框架变迁及其原因的历史考察被引量:17
2016年
考察命门学说的历史,分析命门学说理论结构,探讨命门学说兴衰原因,进一步探讨中医临床实践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命门学说兴于明代,衰于清代,在现代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处于边缘地位。其兴起源于对阐述生命原动力及动力机制的需求,并以宋明理学为核心基础构建;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命门学说自身的存在缺少实证基础。现代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是有两个特点:第一,在介绍命门学说的章节中,缺少命门学说原本的理论框架;第二,出现了以命门学说理论框架部分结构构建的新概念,即以"动力—肝、心、脾、肺、肾"这一结构重新构建新的概念。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肝主疏泄的理论构建上,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主流思想的改变,使命门学说的核心结构与核心理论的结构存在差异,相互排斥,使得命门学说原本的问题被放大;第二,对生命动力及原动力的解释是中医理论不可缺少的部分。厘清这一点,对中医脏象理论研究和中医临床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王维广陈子杰王慧如梁艳翟双庆
关键词:命门学说历史考察
《黄帝内经》疗法与现行中医教材中疗法的对比研究
中医疗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中医学特色的内容之一。先秦时代关于中医疗法方面的探索就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黄帝内经》(后文简称《内经》)更是为多种疗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艳
关键词:疗法黄帝内经
文献传递
浅析秦伯未治疗水肿六法被引量:8
2017年
秦伯未根据《黄帝内经》思想,将各脏腑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相结合,认为水肿之为病,以肺、脾、肾三脏为主,涉及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因而提出利尿、逐水、发汗、燥湿、温化、理气六大基本治法。同时认为此六法可因具体情况而出入变通,多种治法相结合,以发挥更好的临床疗效。
王慧如陈子杰梁艳翟双庆
关键词:水肿秦伯未发汗利尿燥湿逐水
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辨证的变迁被引量:8
2017年
通过对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教材进行梳理与比较,探析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辨证内涵的演变及其逐渐被病性辨证所取代的原因。认为中医病因概念的形成基于西医学理论模式,但由于西医理论模式不能完全符合中医自身特点,使得病因内涵扩大至病性的范畴。
王慧如刘哲王维广梁艳陈子杰翟双庆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辨证病因病性
论《黄帝内经》治疗和养生中的正邪观被引量:11
2017年
《素问·评热病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正邪观的内涵。而"正气为本"作为治疗学和养生学的指导思想系统而丰富,贯穿于全书始终。《黄帝内经》中处处体现着保护正气的重要性。
梁艳陈子杰王慧如王维广翟双庆
关键词:《黄帝内经》扶正祛邪正气治疗学养生
现代中医藏象理论结构特点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通过考察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藏象章节,对比分析各版本教材藏象章节的理论结构,认为从理论结构的角度分析,现代中医藏象理论的结构为"体-用-象"。其特点有三:1)生理功能的产生皆来源于实体或系统,这些实体或系统是形而下的概念。2)脏腑功能为用是藏象学说研究的主要内容。3)"象"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结果,与脏腑生理功能联系密切。这种结构与古代的藏象理论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主流观点认为,"体"为"道"属于"形而上",现代中医理论将其重新定义成"体"为实体或系统,属于"形而下"。将"象"的概念从原来的"体之象"重新定义为"生理功能的结果"。这种转变使古代中医藏象理论中的"象"及"象思维"被边缘化。自《黄帝内经》以降,"象"及"象思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突出强调"结构""机理""机制",边缘化"象"及"象思维"的情况是一种新现象。
王维广陈子杰王慧如梁艳李永乐翟双庆
关键词:藏象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当代中医病机概念的演变被引量:9
2017年
通过考察全国统编1至9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中医诊断学教材,对比分析这些教材中病机概念的内容及理论结构。认为现代中医病机概念的内容主要是机制,在其概念的构建过程中,病理概念的影响极大,这与古代病机的内容强调"关键"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临床诊治思路上从处理"关键问题"到处理"抽象概念"这一方面。这种转变与现代中医受西医的影响,强调"机理""机制"等内容,使古代中医中的"象"被边缘化有关。
王维广陈子杰王慧如李梦琳梁艳刘金涛翟双庆
关键词:病机中医概念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