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永强

作品数:18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冶金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4篇血管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脱氧
  • 3篇脱氧葡萄糖
  • 3篇疗效
  • 3篇结节
  • 3篇孤立性肺
  • 3篇孤立性肺结节
  • 3篇肺结节
  • 3篇64排CT
  • 3篇VC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血管成像
  • 2篇胃癌
  • 2篇胃癌诊断
  • 2篇骨折
  • 2篇SPECT/...

机构

  • 18篇三门峡市中心...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张永强
  • 12篇李展展
  • 11篇梁琰
  • 5篇杜鹃
  • 3篇杜娟
  • 2篇杨彩琴
  • 1篇朱绍成
  • 1篇陈卫国
  • 1篇何子龙
  • 1篇陈华丽
  • 1篇焦海霞
  • 1篇李展
  • 1篇杨杰

传媒

  • 3篇中国CT和M...
  • 2篇中国辐射卫生
  • 2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内蒙古医学杂...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安徽医药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肩胛骨骨折MSCT与X线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联合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多层螺旋CT(MSCT)与X线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联合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经手术证实为肩胛骨骨折的72例患者,均接受MSCT、X线检查。观察X线、MSCT检查诊断肩胛骨骨折影像学表现,对比MSCT、X线单独及两者联合诊断与手术符合情况。结果MSCT检查诊断肩胛骨骨折检出肩胛颈骨折14例,盂缘骨折7例,喙突骨折2例,盂窝骨折4例,肩峰骨折9例,肩胛骨体部骨折24例,肩胛冈骨折6例;X线检查检出肩胛颈骨折13例,盂缘骨折6例,喙突骨折1例,盂窝骨折3例,肩峰骨折8例,肩胛骨体部骨折22例,肩胛冈骨折4例;MSCT联合X线诊断检出肩胛颈骨折15例,盂缘骨折8例,喙突骨折2例,盂窝骨折5例,肩峰骨折10例,肩胛骨体部骨折25例,肩胛冈骨折7例。MSCT联合X线诊断肩胛骨骨折准确率[100.00%(72/72)]高于MSCT诊断[91.67%(66/72)]和X线诊断[79.17%(5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SCT联合X线检查对肩胛骨骨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准确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张永强赵素亚杨彩琴杨杰孔晓玲
关键词:肩胛骨骨折多层螺旋CTX线
18F-FDG SPECT/CT显像与64排螺旋CT异机融合技术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18F-FDG SPECT/CT与64排螺旋CT异机融合的图像质量,探讨异机融合在胃癌诊断中的优势.方法 收集一周内分别行18F-FDG SPECT/CT和64排螺旋CT扫描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5例胃癌患者,共计56枚病灶,其中包含胃部肿瘤病灶28枚、转移淋巴结病灶19枚和远处转移病灶9枚,并依此进行分组,同组中同机融合的图像与异机融合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对比,分别从病灶的大小、边界是否清晰、是否有伪影等方面进行主观综合评价、分级.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在胃部肿瘤病灶组中,28枚病灶同机融合后图像质量为1、2、3级的病灶数量分别为8、14、6枚,异机融合分别为25、3、0枚;在转移淋巴结病灶组中,19枚病灶同机融合后图像质量为1、2、3级的病灶数量分别为7、5、7枚,异机融合分别为17、2、0枚;在远处转移病灶组中,9枚病灶同机融合后图像质量为1、2、3级的病灶数量分别为0、3、6枚,异机融合分别为8、1、0枚.3组中同机融合与异机融合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875、12.452和15.000,均P〈0.05),异机融合后的图像质量优于同机融合.结论 18F-FDG SPECT/CT与64排螺旋CT异机融合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同机融合,在胃癌诊断中能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粱琰杜娟李展展张永强王昀璐赵杰
关键词:氟脱氧葡萄糖F18体层摄影术体层摄影术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FLUORODEOXYGLUCOSE
^(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对比氟18-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18)F-FDG SPECT/CT)与GE 64排CT异机融合前后图像质量,探讨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简称异机融合)诊断结直肠癌及TNM分期的优势。方法 36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18)F-FDG SPECT/CT和异机64排CT检查,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完成^(18)F-FDG SPECT图像分别与同机低能量CT及异机64排CT图像融合。36例患者中,共65枚病灶,其中原发灶36枚,淋巴结转移灶19枚,远处转移灶10枚,并依此分为三组;分别对三组同机融合及异机融合图像中病灶边界是否清晰、与邻近脏器关系是否清晰、是否有伪影进行主观评分,同机融合及异机融合图像质量得分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三组图像质量得分异机融合均高于同机融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03和-3.858和-2.844,均P<0.01)。结论结直肠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远处转移灶异机融合图像均优于同机融合图像,异机融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永强张永强梁琰梁琰李展展何子龙何子龙
关键词:脱氧葡萄糖
多种CTA成像方式在头颈动脉偏心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多种CTA成像方式在头颈动脉偏心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临床拟诊脑动脉硬化患者的CTA及DSA影像资料,将狭窄动脉分为向心性狭窄组与偏心性狭窄组,再根据动脉狭窄程度分为<50%狭窄组及≥50%狭窄组,应用VR、MIP、MPR多种后处理技术分析狭窄部位分布,评价CTA诊断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对头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7.4%、阳性预测值为73.1%、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多种CTA后处理方式联合应用并多角度观察可准确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提高其与DSA的符合率。
张永强梁琰焦海霞陈华丽李展展
关键词:CT血管造影
MPR在中央型及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影像处理技术在中央型及周围型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近一年半诊治的经支气管病理或手术病理证实的96例肺癌(包括中央型52例,周围型44例)病人术前CT影像资料,比较患者常规横断面薄层扫描图像及MPR重建图像对肺癌的显示效果,并探讨MPR影像处理技术在中央型及周围型肺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横断面薄层扫描及MPR测得的中央型肺癌叶、段支支气管管壁平均厚度(T)分别为(8.01±1.24)mm和(14.71±3.58)mm,管壁增厚平均长度(L)分别为(14.16±2.79)mm和(22.54±4.57)mm,T/L比值分别为0.56和0.62;横断面薄层扫描图像及MPR重建图像测得的中央型肺癌叶、段支支气管管壁增厚T、L差异显著(P<0.05)。(2)横断面薄层扫描显示周围型肺癌短毛刺征35例、深分叶征28例、空泡征20例、支气管血管集束征30例、胸膜凹陷征30例、空气支气管征19例;MPR显示周围型肺癌短毛刺征40例、深分叶征35例、空泡征22例、支气管血管集束征41例、胸膜凹陷征38例、支气管充气征37例;横断面薄层扫描及MPR对周围型肺癌的深分叶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MPR对中央型肺癌及周围型肺癌病变显示更清晰,有助于提高肺癌的CT诊断准确率,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提高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梁琰张永强李展展朱绍成
关键词:中央型肺癌薄层CT多平面重建
规范颅颈联合CT血管成像照相格式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探讨规范颅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图像对临床的意义。方法 收集30例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影像科(A组)和30例河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B组)的颅颈联合CTA后处理图像,分别对图像的次序、表述、快速准确定位等方面进行主观评价,以上各项得分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两组图像在照片格式满意度和血管定位快速准确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0和7.01,均P〈0.01),说明采用A组的颅颈联合CTA照相格式较B组在快速准确定位某一血管病变方面有明显的优点。结论 规范颅颈联合CTA照相格式对提高临床包括介入科医师的判读效率、减少差错率的效果明显。
梁琰张永强李展展杜鹃王昀璐赵杰阮成伟杜好利朱绍成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能谱CT联合VEGF预测120例肝癌TACE术后碘油沉积
2024年
目的探究能谱CT定量分析联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检测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碘油沉积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行TACE术的120例肝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A组(TACE术后碘油沉积面积>50%)和B组(TACE术后碘油沉积面积≤50%);同时分为C组(TACE术后碘油沉积区)和D组(TACE术后无碘油沉积区)。采用能谱CT检测肝癌病人TACE术前碘浓度及术后碘油沉积情况,计算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VNIC)、肝脏标准化碘浓度比率(ICratio,ICratio=ANIC/VNI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术前碘浓度及血清VEGF水平预测肝癌TACE术后碘油沉积情况的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癌TACE术后碘油沉积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B组与A组肿瘤分期Ⅲ+Ⅳ期(60.29%比19.23%)、组织低分化(47.06%比23.08%)、血管侵犯(63.24%比11.54%)比例及ANIC(0.18±0.06比0.26±0.08)、VNIC(0.40±0.10比0.54±0.12)、血清VEGF[(284.56±78.17)ng/L比(225.74±61.05)ng/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组织分化程度是肝癌TACE术后1个月碘油沉积面积≤50%的影响因素(P<0.05)。D组与C组ANIC(0.15±0.04比0.24±0.07)、VNIC(0.44±0.09比0.53±0.10)、ICratio(0.34±0.08比0.45±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定量分析联合血清VEGF水平检测可较好地预测肝癌TACE术后碘油沉积情况。
张永强李展展段静王常富赵杰阮成伟杨爱玲梁琰王昀璐段国斌
关键词:肝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能谱CT碘油沉积
多模态CT扫描成像技术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3
2023年
目的 分析多模态CT扫描成像技术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以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我院采用多模态CT扫描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98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侧支循环良好者59例(侧支循环良好组),侧支循环不良者39例(侧支循环不良组),对比分析两组CT灌注成像(CTP)脑血流灌注参数,评估不同mCTA脑侧支循环评分及梗死核心容积。并以磁共振成像(MRI-DWI)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CT平扫(NCCT)与多模态CT对AIS的诊断准确度,对两组入院时、溶栓治疗24 h及2周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评分、28 d内死亡率及随访3个月的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侧支循环不良组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更大(P<0.05)。mCTA侧支循环评分越高,梗死核心容积越小(P<0.05)。与NCCT诊断AIS准确度比较,多模态CT检查诊断准确度更高(P<0.05)。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与侧支循环不良组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溶栓治疗24 h和治疗2周后的NIHSS评分更低(P<0.05)。与侧支循环不良组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随访3个月的mRS评分更低(P<0.05)。结论 多模态CT检查有助于评估AIS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情况。
阮成伟梁琰李展展张永强杜娟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CT平扫CT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
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4
2019年
目的分析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疗效评估。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DSA和MSCTA检查,对DSA和S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MSCTA检查共检出61例动脉瘤,DSA检查共检出54个动脉瘤;SCTA检查的灵敏度、符合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D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梁琰张永强李展展朱绍成
关键词:螺旋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疗效评估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河南科技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RMPP患儿15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甲泼尼龙不同治疗剂量分为大剂量组(n=51,每次10 mg·kg^(-1)·d^(-1))、中剂量组(n=51,每次5 mg·kg^(-1)·d^(-1))与小剂量组(n=51,每次2 mg·kg^(-1)·d^(-1))。比较三组疗效、症状消失时间、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大剂量组疗效总有效率(98.04%)高于中剂量组(90.20%)与小剂量组(74.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发热、咳嗽、肺部湿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均比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短,中剂量组比小剂量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均降低,且三组治疗后CRP、IL-6、TNF-α水平降低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中剂量组CRP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小剂量组IL-6、TNF-α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84%,中剂量组11.76%,小剂量组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大剂量甲泼尼龙与小剂量和中剂量甲泼尼相比疗效更显著,更能有效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减轻炎性反应,安全性较好。
李富雷国峰赵宇欣马惠张永强
关键词:甲泼尼龙临床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