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文杰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人工林
  • 1篇养分
  • 1篇叶片养分
  • 1篇造林
  • 1篇植被生态
  • 1篇治理措施
  • 1篇生长季
  • 1篇生活型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公益林
  • 1篇土壤侵蚀
  • 1篇土壤养分
  • 1篇泥沙
  • 1篇坡位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人工林土壤
  • 1篇物量
  • 1篇细根

机构

  • 7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鄂尔多斯市造...

作者

  • 7篇温文杰
  • 4篇王冬梅
  • 3篇张雪
  • 1篇贺康宁
  • 1篇张建军
  • 1篇张鹏
  • 1篇张格
  • 1篇李锦荣
  • 1篇杨海龙
  • 1篇王翠萍
  • 1篇乔牡丹
  • 1篇姜英
  • 1篇郭建英
  • 1篇范琳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辽宁林业科技
  • 1篇内蒙古林业科...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5
2020年
选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华北落叶轮、青杨、白桦6种人工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并以荒草地作为对照,探究人工林土壤碳(C)、氮(N)和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种人工林土壤C、N和P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11.34~20.86、1.16~1.74和0.51~0.72 g/kg,人工林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均高于荒草地,表明植被对研究区土壤养分有一定改良作用。林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一定影响。6种人工林土壤C/N和C/P范围分别为9.30~11.60和16.56~41.98,阔叶林土壤C/N和C/P大于针叶林,其中青杨林显著高于其他林型(P<0.05),表现为较强的固磷潜力。土壤C/N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变异系数较小,C和N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具有趋同性;不同林型C/P和N/P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N/P值在1.71~3.64之间,N素是该区域土壤养分主要限制元素。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与土壤饱和导水率及碱解氮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区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具有改良作用,且阔叶林优于针叶林,研究成果可为该区植被恢复建设及人工林抚育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张雪王冬梅温文杰刘若莎李平张鹏
关键词:人工林土壤养分
青海高寒区4种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储量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青海高寒区4种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储量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和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高寒区选择白桦、青杨、华北落叶松和青海云杉4种典型人工纯林,2019年5—10月采集0~60 cm土层细根样品,测定细根生物量及其C、N、P含量,通过方差分析探究季节、树种和土层对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储量的影响。【结果】白桦、青杨、华北落叶松和青海云杉4种人工林0~6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分别为7.63、6.89、6.11和19.31 t·hm^(-2),青海云杉林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各林分细根生物量季节差异显著(P<0.05),均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表层土壤,0~20 cm土层占比超过68%,随土层加深呈指数型降低。阔叶林细根的养分含量高于针叶林,阔叶林生长表现出较高的养分需求。各林分细根C含量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N、P含量总体表现为夏季显著低于春季和秋季(P<0.05)。细根C、N和P含量总体上随土层加深而减小。青海云杉林细根C、N、P储量在各季节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秋季细根C、N和P储量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结论】青海高寒区4种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和C、N、P含量及储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特征,秋季细根生物量最高,细根主要分布在表层土壤并随土层加深呈指数型减少趋势;细根的C、N、P储量时空变化规律与细根生物量一致,在4种人工林中以青海云杉林最高。青海高寒区人工林经营应结合季节特征,在生长季初期通过合理经营措施促进细根生长发育,并注重保护表层细根资源以提高植被恢复力。
张雪王冬梅温文杰刘若莎
关键词:人工林细根细根生物量
径流含沙量测定方法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径流含沙量是水文测验和水土流失监测中必须测定的重要参数,更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简单便捷的径流含沙量测定方法是目前水土保持监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对于实现水土流失量的自动监测和预警,及时准确地把握水土流失强度,进而选择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通过采集国内不同省份的土壤样品,利用室内实验,构建了称重法测定径流含沙量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计算含沙量的经验模型,探讨了称重法测定径流含沙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泥沙比重、泥水样体积、水温)。【结果】称重法测量径流含沙量的模型精度较高,能满足水土保持监测中径流含沙量测定的精度要求,径流含沙量在5.00~20.00 g/L时,平均相对误差<20.00%;径流含沙量在20.00~200.00 g/L时,平均相对误差<5.00%。泥沙比重对泥沙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不显著,可采用水土流失地区表层土壤平均比重(变化范围基本在2.50~2.70之间),利用称重法模型计算出径流含沙量。泥水样体积的测定误差是影响称重法测量泥沙含量精度的关键,研制以称重法为基本原理的径流泥沙含量自动监测仪器时,准确测量泥水样的体积最为关键。温度对称重法测量径流含沙量的精度影响很小(P> 0.05)。【结论】称重法操作简单,精度高,在水土流失自动监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温文杰张建军李依璇黄小清贺佩
关键词:称重法土壤侵蚀
青海黄土高寒区植被生态功能评价及优化措施被引量:7
2021年
为定量分析青海黄土高寒区退耕植被生态功能,探讨该区植被优化措施。采用频度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退耕植被进行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分析植被健康状况和退化原因,提出植被优化措施。结果表明:1)中位阴坡平缓坡的青海云杉、青杨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生态功能综合得分最高,为0.637 2;低位阳坡平缓坡的青海云杉和青杨混交林综合得分最低,为0.189 8。2)研究区68种退耕植被中7种阴坡植被为健康等级,8种阳坡植被和18种阴坡植被为亚健康等级,13种阳坡植被和22种阴坡植被为不健康等级。3)阳坡植被生长缓慢、林分密度大、结构单一,主要优势种为祁连圆柏、油松、柠条、山杏;阴坡植被林分密度大、群落稳定性差、有病虫害,主要优势种为青海云杉、白桦、华北落叶松、青杨、沙棘。建议对林分密度过大的植被类型进行间伐,对有病虫害的植被类型间伐与补植结合实现逐步更替,对林分结构单一的植被类型进行补植。
刘若莎王冬梅杨海龙贺康宁张雪温文杰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段不同治理措施固沙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以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为研究区,研究了麦草沙障、沙柳沙障和梭梭林3种治理措施下风速廓线、粗糙度、风沙流结构及输沙率等指标的变化,以期筛选不同治理措施下防风固沙效果的优劣性,为进一步完善当地防沙护岸和防沙治沙工程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梭梭林地和设置沙障后的近地表(0~30 cm)粗糙度较流动沙丘明显增加,风速明显降低,且沙障的风速廓线随高度均遵循对数分布规律。铺设沙障后或营造梭梭固沙林,输沙率相比流沙均有明显降低,相同风速下铺设沙柳沙障后输沙率为流沙的2.2%~38.2%,铺设麦草沙障后输沙率为流沙的13.3%~35.8%,梭梭林地输沙率为流沙的4.2%~27.6%。随风速的增加,流动沙丘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逐渐减小,麦草沙障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逐渐增大,沙柳沙障和梭梭林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规律。采取措施后下垫面均能很好地控制近地表的流沙活动。
赵纳祺李锦荣温文杰汪季郭建英陈晓娜张格
关键词:风速廓线粗糙度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估被引量:2
2016年
对造林总场生态公益林效益进行评估,客观反映建设成就,为我国公益林效益评估提供参考。以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对生态公益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净化环境、改良土壤等生态效益进行分析,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物质量、价值量测评,评价分析经济效益;利用访问调查,评价社会效益。截止2013年,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生态公益林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达83 057.88万元,直接经济效益38 324万元,流入黄河泥沙减少428万t,沙化土地减少187.06 hm2,职工人均收入达到26 694元。造林总场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森林资源总量增加,生态状况改善,水土流失减少,森林生态功能增强,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乔牡丹姜英范琳王翠萍温文杰
关键词:公益林
青海黄土高寒区4种典型人工林树木叶片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青海黄土高寒区4种典型人工林树木(针叶和阔叶2种生活型)叶片的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随生长季阶段(Ⅰ:5月15日—6月15日;Ⅱ:6月15日—7月15日;Ⅲ:7月15日—8月15日)和坡位的变化,为指导青海高寒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野外采集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白桦和青杨4种树木叶片样品,室内测定叶片的OC、TN和TP含量,通过正态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邓肯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除趋势对应分析、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探究叶片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4种树木叶片的OC、TN和TP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91.84(571.19~605.67)、17.76(7.14~27.62)和1.47(0.81~2.65)g·kg^(-1),变异系数表现为TP>TN>OC;阔叶树叶片TN含量高于针叶树,阔叶树叶片TN和TP含量受生长季阶段的影响大于针叶树;4种树木叶片的C∶N(OC∶TN)、C∶P(OC∶TP)和N∶P(TN∶T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38.87(26.04~97.73)、1042.97(667.53~1971.00)和28.32(18.87~51.50),变异系数表现为C∶N0.05)。【结论】青海黄土高寒区青海云杉叶片C∶N和C∶P较高,N∶P较低,说明其生长较慢且更多受TN限制,要注意TN养分的补给。生长季阶段和针叶、阔叶生活型是影响青海黄土高寒区4种树木叶片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比的显著因素(P<0.01),养分管理要关注树木所属的生活型和所处的生长季阶段。
温文杰王冬梅
关键词:叶片养分生活型坡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