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海旭

作品数:12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细胞
  • 4篇性疾病
  • 4篇血性
  • 4篇缺血
  • 4篇缺血性疾病
  • 4篇内皮
  • 4篇干细胞
  • 3篇造血
  • 3篇分化
  • 3篇分化潜能
  • 2篇动员
  • 2篇血细胞
  • 2篇药物
  • 2篇造血细胞
  • 2篇祖细胞
  • 2篇下肢
  • 2篇下肢缺血
  • 2篇小鼠
  • 2篇内皮祖细胞
  • 2篇克隆

机构

  • 9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北京中兴医院

作者

  • 12篇陈海旭
  • 8篇裴雪涛
  • 5篇李艳华
  • 5篇岳文
  • 4篇南雪
  • 3篇周军年
  • 3篇李思霆
  • 3篇杨超
  • 2篇任祥亮
  • 2篇张晓梅
  • 2篇师伟
  • 2篇戴为民
  • 2篇吴本俨
  • 2篇张锐
  • 2篇贺文艳
  • 2篇姚海雷
  • 2篇谢一帆
  • 2篇刘兵
  • 2篇施双双
  • 2篇张静

传媒

  • 2篇生物化学与生...
  • 2篇中国科学:生...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2013第二...
  • 1篇第12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克隆来源的小鼠胎肝HPP-CFC肝上皮分化潜能的研究
2009年
为研究胎肝中造血和肝上皮发育的关系,建立了小鼠胎肝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培养体系,并进行了单克隆培养以及诱导分化实验.在造血和肝诱导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对单克隆来源的HPP集落细胞向造血和肝上皮细胞进行诱导分化,采用透射电镜(TEM)、巢式RT-PCR、细胞免疫荧光检测,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上皮细胞分化标志等方面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后的部分细胞具有肝细胞特异性的超微结构,并不同程度地表达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CK8,CK18)等肝上皮分化标志,同时还表达间质标志α-SMA和血管内皮细胞标志Flk-1.免疫磁珠分选表明:胎肝来源的HPP-CFC主要来自于CD45+细胞,CD45-细胞不具有形成造血细胞克隆的能力.在肝上皮细胞分化潜能上,流式分选获得的CD49f+/Sca-1+细胞与未分选细胞无明显差异.该模型的克隆源性通过细胞混合实验进行证明.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胎肝来源的HPP-CFC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的造血细胞向肝上皮细胞分化的单克隆模型,为研究胎肝中造血和非造血细胞的发育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周军年王韫芳要晖宇贺文艳陈海旭李思霆史岩施双双南雪白慈贤刘兵岳文毛宁裴雪涛
关键词:胎肝造血
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的新用途,即其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实验证明,该化合物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代号TA01)能够通过动员骨髓中的内皮祖细胞,有效的参与修复下肢缺血性疾病。本发明将在治疗缺血...
裴雪涛陈海旭李艳华师伟任祥亮张静张锐
小鼠不同造血位点来源的CD41+造血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比较
<正>目的: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位点的研究是造血细胞发生学上一个热点和难点,主要是由于8.5dpc时血液循环的建立给此后的精确研究带来了困难,目前在转基因小鼠中得到的研究结果越来越倾向于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
周军年李思霆谢一帆陈海旭贺文艳施双双南雪岳文刘兵裴雪涛
文献传递
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的新用途,即其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实验证明,该化合物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代号TA01)能够通过动员骨髓中的内皮祖细胞,有效的参与修复下肢缺血性疾病。本发明将在治疗缺血...
裴雪涛李艳华陈海旭师伟任祥亮张静张锐姚海雷何丽娟
文献传递
骨髓干细胞动员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心脑血管的相关缺血性疾病如心梗、脑卒中及严重肢体周围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临床传统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血管旁路重建、血管腔内成形或支架术等,治疗方法无实质性改进,疗效并不理想."治疗性血管生成"的提出为心脑血管缺血损伤疾病的治疗提出新策略,通过干细胞动员药物大量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归巢至病损血管及缺血损伤组织,促进血管新生、缺血组织再生与功能修复,为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近年来干细胞动员药物在治疗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做简要阐述.
陈海旭杨超徐文焕张晓梅曾强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动员心脑血管
胚胎期造血细胞分化潜能分析与内皮祖细胞动员剂研究
第一部分:  哺乳动物造血的发生与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具有严格的时空特异性,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位点出现于不同的解剖部位,分别为原始造血和永久造血。原始造血最早是由出现于胚胎第7天(E7.0)的卵黄囊(YS)“血岛...
陈海旭
关键词:胚胎期造血细胞分化潜能缺血性疾病
文献传递
MnSOD过表达对t-BHP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重组慢病毒系统感染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s),建立了能够稳定、高效表达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细胞株MnSOD-MSCs.从胎儿肝脏组织克隆MnSOD基因,构建重组慢病毒MnSOD的表达载体,感染MSCs.根据荧光表达进行流式分选,获得能够继续稳定传代的高表达MnSOD基因的MSCs,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细胞株中的MnSOD基因稳定高表达.用不同浓度的第三丁基过氧化氢(t-BHP)处理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SA-β-gal染色观察细胞的衰老情况,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p53和p53正向细胞凋亡调控因子(PUMA)的表达.结果发现,MnSOD过表达可提高细胞的存活率,抑制细胞的凋亡,SA-β-gal染色阳性率降低,且p53和PUMA表达下调.这提示MnSOD过表达对t-BHP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杨超戴为民张晓梅陈海旭杨博宫媛王昌正车宇芳吴本俨
关键词:MNSOD基因转染凋亡
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与胰岛素在成年小鼠胰腺中的表达
2011年
目的:观察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NRSF)在正常成年小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以6~8周BALB/c小鼠胰腺为实验材料,制备冰冻切片,与地高辛标记的NRSF c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观察mRNA表达,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RSF和胰岛素的表达。结果:原位杂交显示,NRSF mRNA仅表达于胰腺组织外分泌部腺泡腺细胞中,胞浆呈蓝紫色,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NRSF蛋白表达的部位一致,而胰岛细胞中无NRS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胰岛大部分细胞中表达胰岛素,胞浆染成黄棕色,而腺泡腺细胞则不表达胰岛素。结论:NRSF与胰岛素不存在共定位关系,即成年小鼠胰岛细胞不表达NRSF,而表达胰岛素。提示NRSF蛋白表达的消失可能是建立完全分化成熟、具有完好分泌反应的胰岛细胞所必需的。
陈琳郭小丽岳文吕洋谢小燕姚海雷陈海旭南雪李艳华裴雪涛
关键词: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胰岛素胰岛细胞原位杂交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放射性胃肠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被引量:1
2013年
放射性胃肠综合征(GI综合征)常见于核事故及战时的核爆炸,也是临床腹部肿瘤放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腹盆腔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后,胃肠道因其黏膜上皮生长代谢活跃,对电离辐射最为敏感.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髓中存在的非造血干细胞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同时具有分泌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及易于外源基因转染等优点,可弥补传统治疗手段的不足,将其应用于GI综合征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MSCs在GI综合征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杨超戴为民陈海旭吴本俨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主动脉-性腺-中肾区、卵黄囊和循环血来源的CD41^+细胞分化潜能比较
2013年
目的比较小鼠胚胎不同造血组织来源的CD41^+细胞向造血、间质、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取小鼠胚胎孕11d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卵黄囊(YS)和循环血(CB)来源的造血细胞经流式细胞术分选获得CD41^+细胞,并检测CD41^+细胞中CD45和c.kit的表达;采用IL-3、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预处理半固体培养法评估CD41^+细胞造血分化潜能的差异;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CD41^+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间质细胞标志)的表达;采用向内皮细胞分化诱导的培养条件观察其内皮分化潜能。结果在AGM区、YS、CB来源的CD4l^+细胞中,CD45^+细胞比例分别为51.9%、45.8%、22.2%,c-kit^+细胞比例分别为40.0%、39.6%、36.2%。在IL-3刺激后,与未刺激组相比AGM、YS、CB来源的CD41’细胞总的造血细胞集落形成数量均显著增加[(14.1=k1.9)对(1.2+0.2);(32.4士1.1)对(18.4士2.2);(41.84-0.9)对(10.44-1.8)](P〈0.01)。BMP-4刺激后,与未刺激组相比:AGM、YS来源的CD41’细胞生成CFU-Mix的数量下降[(0.54-0.6)对(3.2士0.8);(1.3+0.7)对(7.4土1.7)](P〈0.01);但CB来源的CD41^+细胞生成CFU.Mix的数量无明显变化[(2.54-0.5)对(3.94-1.5)](P〉0.01)。AGM、YS来源的CD41^+细胞高表达α-SMA,但CB来源的CD41^+细胞低表达d-SMA。结论小鼠胚胎不同造血组织来源的CD41^+细胞在免疫表型、造血细胞集落形成及细胞因子刺激应答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李思霆周军年陈海旭谢一帆贺文艳南雪岳文刘兵裴雪涛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3CD4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