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尚宇

作品数:43 被引量:321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0篇小麦
  • 9篇渍水
  • 8篇氧化酶
  • 8篇抗氧化
  • 8篇抗氧化酶
  • 8篇干物质
  • 7篇籽粒
  • 7篇灌溉
  • 7篇灌浆
  • 6篇氮素
  • 6篇稻茬
  • 6篇氧化酶活性
  • 6篇旗叶
  • 6篇胁迫
  • 6篇利用效率
  • 6篇酶活性
  • 6篇抗氧化酶活性
  • 6篇活性
  • 6篇根系
  • 5篇增温

机构

  • 36篇安徽农业大学
  • 7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扬州大学
  • 1篇江苏沿海地区...

作者

  • 43篇马尚宇
  • 35篇张文静
  • 34篇黄正来
  • 4篇石玉
  • 4篇于振文
  • 4篇张永丽
  • 3篇王东
  • 2篇武立权
  • 2篇赵俊晔
  • 2篇王成雨
  • 2篇周晓楠
  • 1篇何海兵
  • 1篇宋贺
  • 1篇张文明
  • 1篇常成
  • 1篇邹娟
  • 1篇姚大年
  • 1篇郑文寅
  • 1篇米璐

传媒

  • 9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核农学报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浙江农业学报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作物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现代农业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3篇2024
  • 12篇2023
  • 8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畦长灌溉对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于2009-2010和2010-2011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兖州小孟史家王子村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田田面坡度为2.09‰.以高产小麦济麦22为材料研究不同畦长对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设置1...
马尚宇
关键词:小麦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施用对稻茬小麦冠层结构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3
2018年
为给安徽省沿淮稻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选用当地小麦主栽品种济麦22(半冬性中筋品种)和烟农19(半冬性强筋品种)为材料,设置0、90、180、270和360kg·hm^(-2)5个施氮水平,分析施氮量对两种基因型小麦冠层结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80kg·hm^(-2)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显著上升,群体截获更多光能,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显著增加,群体透光率显著降低,冠层光谱反射率在400~725nm波段逐渐下降,在725~1 000nm逐渐上升;随着施氮量的进一步增加,360kg·hm^(-2)施氮处理的各冠层指标与270kg·hm^(-2)施氮处理之间差异未达到0.05显著水平。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2个小麦品种产量均以270kg·hm^(-2)施氮处理最高。穗数、穗粒数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提高,都以360kg·hm^(-2)施氮处理最大,但180、270和360kg·hm^(-2)施氮处理间差异较小或不显著;千粒重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以90kg·hm^(-2)施氮处理最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逐渐提高,除2014-2015年270和360kg·hm^(-2)两个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两年不同施氮处理间均差异显著。综合高产、优质、低环境风险的选择条件,沿淮稻茬麦区小麦季氮素在180~270kg·hm^(-2)范围内偏下限施用较为适宜,强筋品种烟农19可适当提高施氮量。
张文静江东国黄正来周晓楠马尚宇米璐韩笑王成雨
关键词:小麦氮素冠层结构
孕穗期渍水对小麦花后根系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2024年
为明确孕穗期土壤渍水对花后不同土层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扬麦18和烟农19为供试品种,采用管栽方式,在小麦孕穗期进行渍水5 d、10 d和15 d处理,以无渍水处理为对照(CK),分析孕穗期不同渍水持续时间对花后不同土层小麦根系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渍水能显著影响小麦花后根系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随孕穗期渍水持续时间的延长,花后6 d和18 d,不同土层小麦根系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累计根体积及根平均直径均呈减少趋势;各渍水持续时间处理下,根系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累计根体积、根平均直径与CK的相对值变化不大。随孕穗期渍水持续时间的延长,花后18 d不同土层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呈减少趋势,而丙二醛(MDA)含量呈增加趋势;小麦成熟期茎叶的干物质分配指数呈增加趋势,而籽粒的干物质分配指数呈减少趋势。孕穗期渍水通过影响穗粒数及千粒质量使籽粒产量降低。花后18 d 20.1~60.0 cm土层的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累计根体积及根系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及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
侯君佑单雅敬孙彩勇王孟昌耿兵婕盖盼盼马尚宇黄正来张文静樊永惠
关键词:渍水根系形态抗氧化酶活性
氮肥运筹对稻茬小麦氮素转运、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4
2022年
为明确氮肥运筹对江淮地区稻茬小麦氮素转运、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用当地主栽小麦品种扬麦20,在3种施氮量(180、225、270 kg·hm^(-2))和3个氮素基追比例(6∶4、5∶5、4∶6)组合的氮肥运筹模式下,分析了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氮素转运、干物质积累及其贡献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基追比例显著影响了小麦氮素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率、氮素利用率、氮收获指数、氮素转运效率、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干物质分配量和产量。在相同基追比例下,在施氮量180~270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分配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产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以施氮量225 kg·hm^(-2)处理最高,270 kg·hm^(-2)处理次之,180 kg·hm^(-2)处理最低;小麦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呈上升趋势。在相同施氮量下,小麦氮素利用率、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分配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以基追比例6∶4处理最高。在施氮量225 kg·hm^(-2)、基追比例6∶4时,氮素在成熟期籽粒中的分配比率、氮素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高于其他组合,氮素转运效率、籽粒干物质分配量、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合,且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符合弱筋小麦标准。从提高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两方面综合考虑,施氮量225 kg·hm^(-2)、基追比例6∶4可作为江淮稻麦轮作区域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的最佳氮肥运筹模式。
赵艳罗铮杨丽王贝贝李凌雨王犇马尚宇樊永惠黄正来张文静
关键词:氮肥利用率籽粒蛋白质含量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籽粒和面条品质分析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分析长江中下游麦区江苏省、安徽省和湖北省等3个省份间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差异,选出重要品质性状指标,以及对面条等加工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育和品质区划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对各品质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对种植于3个省份6个试点13个小麦品种的25个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和评价该地区小麦品种重要品质性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区分省份间品质性状的差异;对影响面条品质的因素作通径分析。【结果】供试材料所有品质性状在地点、品种、品种×地点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将所有品质性状分为淀粉糊化指数、面粉吸水指数、粉质仪指数、蛋白质指数、面粉色泽指数、麦谷蛋白指数、淀粉崩解值指数7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值达81.250%,涵盖绝大多数的品质性状;对总体的品质评价起第一主导作用的是淀粉糊化指数,其次是面粉吸水指数和粉质仪指数;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该麦区3个省份间品质性状差异表现在反弹值、最终黏度、低谷黏度和峰值黏度等淀粉糊化特性上;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碳酸钠溶剂保持力对面条感官评价的直接正向效应最大,而淀粉糊化的崩解值和面筋表现指数对面条感官评价的负向作用较大。【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麦品质在不同品种间和不同种植区间的品质性状存在着极显著差异;淀粉糊化特性指数等品质性状表现易受环境的影响,且是影响该区总体品质评价的第一主导因子;江苏省、安徽省和湖北省等3个省份间小麦品种在反弹值、最终黏度、低谷黏度和峰值黏度等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异最大,在选育该区中弱筋小麦品种和评价其品质时,应加强对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峰值黏度等淀�
吴豪黄园园汪辉周玉沈家成张璨丁锦锋邹娟马尚宇郭文善郑文寅姚大年
关键词:小麦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
不同畦宽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于2010-2012年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1.5m(W15)、2.0m(W20)和2.5m(W25)3个畦宽处理,各处理畦长均为80m,研究不同畦宽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畦宽2.0m处理可使灌溉水在畦田内较均匀分布,相比其他畦宽处理,促进了畦田中段和后端的小麦对60-180cm土层土壤水的吸收利用,小麦旗叶水势、光合速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水平,籽粒产量显著增加,整畦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畦宽1.5m和2.5m处理。畦宽1.5m处理灌溉水在畦田首端上部土层分布较少,而在尾端上部土层分布较多,畦内各位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在开花后均显著降低,籽粒产量减少,成熟期畦田前半段0-60cm土层土壤水残留较多,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畦宽2.5m处理灌溉水在畦田首端上部土层分布较多,在畦田后端上部土层分布较少,导致其后端小麦开花后旗叶水势、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成熟期畦田后半段上部土层土壤水残留较多,整畦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降低。
马尚宇于振文王东石玉张永丽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土壤水光合特性
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5
2020年
为明确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于 2016-2017 年和 2017-2018 年两个小麦生长 季, 采用 3 因素裂区试验设计, 以播期为主区[10 月 12 日播种(适播, ST)和 11 月 12 日播种(晚播, LT)], 播量为 裂区[2.25×106 株·hm 2(M1)、3.00×106 株·hm 2(M2)和 3.75×106 株·hm 2(M3)], 每个播量设置 3 个施氮量[纯 N 150 kg·hm 2(N1)、225 kg·hm 2(N2)和 300 kg·hm 2(N3)], 研究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 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播期、播量和施氮量 3 因素互作显著影响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氮素利 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花后干物质积累以及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其中, ST 处理显著提高了开花期群体干物质量、成熟期干物质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小麦穗数、 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 LT 处理。在 ST 和 LT 处理条件下, M2 和 M3 处理有效穗数、开花期干物质 量和成熟期干物质量显著高于 M1, M2 处理穗粒数、花后干物质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单茎中籽粒重量及 其在单茎中所占比例较高, 显著高于 M1 和 M3。N3 处理的有效穗数、开花期群体干物质量、成熟期干物质 量和花后干物质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 N1 和 N2。在 ST 处理条件下 M1、M2 处理和 LT 处理条件下 所有播量处理均以 N3 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单茎籽粒干重及其在单茎中所占比例较高。本试验条件下, 增施氮 肥和适当增大播量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小麦‘安农大 1216’在 10 月 12 日播种, 播种密度 3.00×106 株·hm 2、 施氮量为 300 kg·hm 2 时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
马尚宇王艳艳刘雅男姚科郡黄正来黄正来樊永惠张文静
关键词:小麦播期播量施氮量氮素利用效率
面向新农科建设的农学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被引量:7
2023年
现代农业发展对具有全球视野、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本文基于新农科建设要求和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需求,分析了目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专业定位和培养方案滞后于产业需求,教师团队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修订基于OBE理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构建农学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可以全面提升农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可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培养各类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张文静黄正来宋贺费群燕马尚宇樊永惠
关键词:农学专业
花前不同时段夜间增温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全球变暖表现出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的非对称性增温特点,小麦作为温凉型作物,产量和生理特性易受非对称性增温的影响。为探究花前夜间增温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最形成的影响,以春性品种扬麦18和半冬性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盆栽方式,利用被动式增温装置分别在分蘖期至拔节期(WT-J)、拔节期至孕穗期(WJ-B)、孕穗期至开花期(WB-A)三个时间段进行夜间增温处理,以不增温为对照(CK),分析经过三个花前不同时段夜间增温后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前夜间增温使小麦旗叶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均有所增加,WT-J、WJ-B处理均提高了冬小麦旗叶面积、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同时使旗叶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较CK分别增加了12.64%、8.45%和10.21%、7.56%。扬麦18、烟农19的可孕小穗数在WT-J处理下较CK分别提高了9.01%和5.25%。扬麦18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在WT-J和WJ-B处理下较CK分别提高了13.18%和10.23%,烟农19在WT-J和WJ-B处理下较CK分别提高了16.21%和12.13%。扬麦18、烟农19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WT-J处理下较CK分别平均提高了8.67%和9.01%。WT-J和WJ-B处理下扬麦18分别增产4.75%和3.40%,烟农19分别增产5.67%和3.36%。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时段夜间增温均可提高小麦灌浆前期旗叶的光合能力,减缓花后旗叶的衰老,促进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增加产量。
秦博雅徐雨薇宋庆宇马亮亮张月张文静马尚宇黄正来樊永惠
关键词:小麦夜间增温光合特性
不同灌溉畦长对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研究不同灌溉畦长对小麦旗叶水势、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2010—2011年小麦生长季设置畦长为10(L10)、20(L20)、40(L40)、60(L60)、80(L80)和100 m(L100)的6个处理,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设置畦长为40(L40)、60(L60)、80(L80)和100 m(L100)的4个处理.结果表明:2010—2011年生长季开花期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L80、L60>L100>L40>L20>L10,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为L80、L60>L100>L40.开花后11 d和21 d,旗叶水势、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为L80、L100>L60>L40>L20、L10;花后31 d为L80>L60、L100>L40、L20、L10.L80各区间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变异系数小于L100,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显著高于L100、L40、L20和L10,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最优畦长处理.
马尚宇于振文石玉赵俊晔张永丽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分配水分利用效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