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渠

作品数:28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细菌
  • 4篇多态
  • 4篇衰竭
  • 4篇通气
  • 4篇哮喘
  • 4篇L型细菌
  • 3篇多态性
  • 3篇心病
  • 3篇药敏
  • 3篇支气管
  • 3篇通气治疗
  • 3篇气管
  • 3篇阻塞性
  • 3篇下呼吸道
  • 3篇慢性
  • 3篇耐药
  • 3篇呼吸道感染
  • 3篇基因
  • 3篇机械通气
  • 3篇肺心病

机构

  • 15篇暨南大学第三...
  • 7篇珠海市人民医...
  • 3篇成都医学院
  • 3篇暨南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8篇郑渠
  • 20篇郭欣然
  • 14篇翁育清
  • 7篇林伟康
  • 6篇郑伟
  • 4篇李少杰
  • 3篇杨拯
  • 3篇龚五星
  • 3篇张晓
  • 2篇钟世湖
  • 2篇凌文辉
  • 2篇袁梦郎
  • 2篇陆奇凯
  • 2篇呙金海
  • 2篇吴瑜虹
  • 2篇李俊
  • 1篇黄晓梅
  • 1篇刘韵婵
  • 1篇刘付友萍
  • 1篇罗玉鸿

传媒

  • 8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新医学
  • 2篇贵阳医学院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世界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国际市场导刊
  • 1篇实用全科医学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 9篇2003
  • 3篇2002
  • 1篇1997
  • 1篇1996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重度左心衰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重度左心衰竭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重度左心衰竭、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以上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经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35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急性心肌梗死伴重度左心衰竭、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以上患者,28例在机械通气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改善,抢救成功,顺利撤机,抢救成功率80.0%,死亡7例。结论机械通气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伴重度左心衰竭、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以上患者的有效措施。
翁育清李俊郭欣然郑渠李少杰张宏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机械通气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活性测定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意义
2003年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t-PA抑制物(PAI)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变化。方法:用发色底物测定46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血浆t-PA及PAI的活性,并与对照组42例肺心病缓解期的相应指标作比较。结果: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PAI显著高于肺心病缓解期,而t-PA低于肺心病缓解期,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t-PA及PAI关系失衡,有助于动脉内微血栓形成,促进或加重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郑渠林伟康
关键词: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T-PAPAI
肺原性心脏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特点
2003年
目的:总结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肺心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肺心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主要诱因是肺部感染,各脏器均可发生功能衰竭,死亡34例,病死率为39.5%,病死率随衰竭脏器数的增多而增加。结论:积极防治肺心病患者的肺部感染,可减少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和病死率。
林伟康郑渠郭欣然
关键词:肺原性心脏病多脏器功能衰竭肺心病MOF
结核空洞合并感染15例误诊分析
2002年
林伟康郑渠郭欣然
关键词:结核空洞合并症误诊肺结核病例分析
28例支气管哮喘继发肺部医院真菌感染的治疗及菌株药敏试验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分析28例支气管哮喘继发肺部医院真菌感染的治疗及菌株药敏试验情况。方法:对28例支气管哮喘继发肺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应用广谱抗生素、大剂量激素及解痉剂等未能控制哮喘,28例经痰及支气管分泌物涂片及真菌培养结果均见真菌生长(其中5例同时有细菌生长),给予氟康唑治疗后22例(78.6%)症状好转或缓解。结论:支气管哮喘继发肺真菌感染时临床表现特异性少,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甚至无效,故临床治疗顽固性哮喘时应重视继发肺真菌感染的可能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钟世湖郑渠郭欣然
内皮素-1基因内含子4TaqⅠ多态性与慢性肺心病关系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基因内含子4TaqⅠ多态性与慢性肺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别对5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ET-1基因内含子4TaqⅠ多态性进行分析,并用放射免疫非平衡分析法检测外周血ET-1浓度。结果慢性肺心病组ET-1基因内含子4TaqⅠC等位基因频率和CC+TC基因型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24%与17%、40%与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肺心病组血浆ET-1水平[(81±8)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2±9)ng/L](P〈0.01)。结论ET-Ⅰ与慢性肺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ET-1基因内含子4TaqⅠ多态性与慢性肺心病可能不存在相关性。
翁育清罗玉鸿周小萍龚五星郭欣然郑渠
关键词:心脏病肺源性内皮素-1
下呼吸道L型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探讨L型细菌在下呼吸道感染的作用 ,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 2 0 0例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采集经纤维支气管镜防污染支气管 肺泡灌洗液进行常规细菌、真菌和L型细菌培养 +药敏检测 ,对L型细菌培养阳性者采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结果 2 0 0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 2 18株 ,其中细菌型 130株 ,L型细菌 88株 ;单纯细菌型阳性 70例 ,同种细菌伴L型细菌 33例 ,异种细菌伴L型细菌 12例 ,单纯L型细菌阳性 36例 ;L型细菌主要有铜绿假单孢菌 18株 ,L型真菌 17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 11株 ,克雷白菌 7株 ,表皮葡萄球菌 6株。对L型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的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 西拉司丁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头孢他啶 ;对L型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的药物依次为万古霉素、氯洁霉素、利福平、氯霉素。敏感药物对L型细菌感染治疗效果好。结论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特别是高发人群 )开展L型细菌的检测能够明显提高病原学的诊断水平 ,减少漏诊 ;同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提高治疗效果。
翁育清郭欣然凌文辉郑渠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L型细菌药敏特点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附128株检测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了解ICU医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从115例ICU医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人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菌种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数理分析。结果:该组革兰阴性杆菌中,数量位于前4位的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大肠埃希菌。该组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耐药率较低,对头孢噻吩、头孢呋辛钠、阿莫西林、替卡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其中对第3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率均超过6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率分别为37%和29%。结论:ICU医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大肠埃希菌较为多见,该类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尤其第3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抗菌药的耐药率较高,为此必须加强对ICU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限制第3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抗菌药的过度使用。
翁育清郭欣然李俊郑渠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药物敏感试验
呼吸道真菌感染致顽固性哮喘20例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顽固性哮喘的诱发原因。方法 对 2 0例呼吸道真菌感染致顽固性哮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应用广谱抗生素、大量激素及解痉剂未能控制哮喘 ,且类固醇抵抗型哮喘可除外 ,病原菌主要以白色念珠菌属为主 (40 % )。早期诊断仍困难 ,易延误病情 ,以致重症哮喘易致呼吸衰竭。结论 肺部真菌感染是多种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原因 ,其临床表现特异性少 ,病死率高 ,发病呈上升趋势 ;临床应高度重视真菌感染导致的重症哮喘。
郑渠郑伟林伟康郭欣然
关键词:呼吸道真菌感染顽固性哮喘广谱抗生素激素解痉剂肺部真菌感染
阿魏酸钠治疗脑梗死的汇总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FMJS(EMCC)外文全文数库和PubMed数据库,筛选所有应用阿魏酸钠治疗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共计1 825例脑梗死患者(治疗组933例;对照组892例)。方法学质量评价均为C级且大部分样本含量小。"漏斗图"呈不对称分布,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或试验方法质量低下,发表偏倚提示阴性结果的实验可能未发表。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总有效率:治疗期末总有效率阿魏酸钠组优于对照组〔OR=3.43,95%CI(2.77,4.23),P<0.000 01〕。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期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阿魏酸钠组优于对照组〔WMD=-4.68,95%CI(-6.61,-2.74),P<0.000 01〕。③治疗期末死亡率和不良反应:2个研究出现了死亡病例;4个研究报道出现了皮疹和轻微头晕的不良反应,但停药后消失。结论阿魏酸钠治疗脑梗死有一定疗效且相对安全,但由于纳入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势必影响结果的论证强度,故期待更多高质量远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更有效的证据。
周礼俊杨拯邱有波张晓郑渠
关键词:阿魏酸钠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