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明现

作品数:12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星际
  • 3篇行星
  • 3篇行星际
  • 3篇太阳风
  • 3篇磁层
  • 2篇行星际扰动
  • 2篇输运
  • 2篇廓线
  • 2篇风云三号
  • 2篇垂直廓线
  • 2篇磁暴
  • 1篇地磁
  • 1篇地磁指数
  • 1篇电离层
  • 1篇对流层
  • 1篇对流层臭氧
  • 1篇信号
  • 1篇信号分析
  • 1篇星际磁场
  • 1篇行星际磁场

机构

  • 8篇中国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国家卫星气象...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1篇赵明现
  • 4篇黄富祥
  • 3篇刘年庆
  • 2篇董超华
  • 1篇王楚钦
  • 1篇王淑荣
  • 1篇刘子谦
  • 1篇张效信
  • 1篇吕建永
  • 1篇张鹏
  • 1篇乐贵明
  • 1篇蒋勇
  • 1篇刘玉洁
  • 1篇杨志良
  • 1篇黄煜
  • 1篇张建磊
  • 1篇敦金平
  • 1篇杨亚芬
  • 1篇杨昌军
  • 1篇曹鑫

传媒

  • 4篇空间科学学报
  • 1篇光学精密工程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云三号卫星紫外臭氧垂直廓线反演算法及对比反演试验被引量:12
2008年
从正演模型和反演计算两个方面,介绍风云三号卫星紫外臭氧垂直廓线反演算法FY-V1.0,并比较了与美国NOAA目前两种业务反演算法V6和V8的差异.利用美国NOAA/SBUV(/2)的L1b观测数据,开展FY-V1.0与V8的对比反演试验.对比反演试验结果表明:在全球低(纬度数<30°)、中(30°≤纬度数<60°)、高(60°≤纬度数<90°)3个纬度带,FY-V1.0反演廓线都与V8产品很好地吻合,FY-V1算法相对反演精度在±2以内.初步分析表明,卫星紫外臭氧垂直廓线反演算法的误差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下垫面理想化假设,二是多次散射和反射辐射的辐射查算表插值计算,三是先验臭氧廓线X0缺乏对中国区域的代表性.分析认为,未来FY-V1.0算法反演精度改进主要在二个方面:一是利用TOMRAD模式开展多次散射和反射辐射的直接计算,代替目前的辐射查算表插值计算方法;二是通过增加臭氧廓线气候数据库中国区域廓线,或者改进中国区域先验臭氧廓线X0生成方法,改进其对中国区域的代表性.
黄富祥赵明现杨昌军董超华
关键词:反演算法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数值模拟
磁层-电离层耦合是日地关系链中的重要一环,而电离层和磁层物理耦合中关键的电动因素是在两区域间沿场线流动的电流。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在磁层中产生场向电流,场向电流将能量沿磁力线传输到极光电离层,在电离层中以焦耳加热和电子沉...
赵明现
关键词:极光有限元方法
文献传递
基于PDCA循环的空间天气业务质量监督检查实践
2022年
空间天气内部质检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抓手,促进观测业务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研究并实施体系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以PDCA的闭环管理思维强化业务检查工作的全面性、业务问题整改的彻底性,构建了不断完善空间天气业务的新模式。
朱琳玲郭建广张建磊李颖冲敦金平吕景天于超赵明现叶茜
关键词:PDCA循环闭环管理问题整改
三维试验粒子轨道法在磁层粒子全球输运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根据磁层粒子动力学理论,通过偶极磁场模型,验证利用三维试验粒子轨道方法模拟近地球区(r<8R_e)带电粒子运动特征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以太阳风和磁层相互作用的全球MHD模拟结果为背景,利用三维试验粒子轨道方法,对非磁暴期间南向行星际磁场背景下太阳风离子注入磁层的情形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北向行星际磁场背景下太阳风离子注入极尖区以及内磁层的几种不同情形进行了单粒子模拟.模拟结果反映了南向和北向行星际磁场离子向磁层的几种典型输入过程,揭示出行星际磁场南向时太阳风粒子在磁层内密度分布的晨昏不对称性以及其在磁鞘和磁层内的大致分布,并得出统计规律.模拟结果与理论预测和观测结论相一致,且通过数值模拟发现,行星际磁场北向时靠近极尖区附近形成的非典型磁镜结构对于能量粒子经由极尖区注入环电流区域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曹鑫吕建永杨志良刘子谦杨亚芬赵明现
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含量变化的太阳周期活动信号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1979-1992年卫星TOR对流层臭氧数据库资料,以及同期太阳辐照度数据序列,考察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含量变化与太阳辐射周期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分布表现出与太阳辐照度相同的变化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太阳周期变化特征.逐月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太阳辐照度增加导致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增加的正效应.在太阳周期内,太阳辐射增加可使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平流层臭氧和臭氧总量分别增加1.31、4.97、6.628DU,或4.07%、2.04%、2.28%.该特征与赤道太平洋地区完全相反,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至少应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是背景大气NOx和水汽含量的差异;二是青藏高原频繁发生的平流层一对流层大气物质交换和输送.
黄富祥刘年庆赵明现
关键词: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太阳周期
行星际扰动与不同级别磁暴强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利用1997—2004年间ACE卫星太阳风观测的时均值数据和相应的Dst指数,针对Dst_(min)≤—50nT的磁暴,分析了行星际参数(B_z,E_y,v,R_k,|B|,ε′=v_xB_z^2sin^4(θ/2))与Dst指数的相关关系.验证了E_y,B_z与Dst指数的良好相关性;按磁暴强度的不同,发现磁暴强度越大,行星际参数与磁暴强度(Dst_(min))的相关性就越好.对于中等磁暴(-100nT<Dst_(min)≤-50nT),行星际参数与磁暴强度的相关系数不高.如果把磁暴分为两个档次,即-150nT<DSt_(min)≤-50nT的磁暴和Dst_(min)≤-150nT的磁暴,计算结果表明,ε′与Dst指数的相关性是最好的.在诸多行星际参数中,就单一因素来说,E_y对磁暴强度影响最大,B_z对磁暴强度影响次之.
赵明现乐贵明刘玉洁
关键词:太阳风DST指数磁暴
行星际扰动与磁暴关系的统计研究
利用1998-2005年间ACE卫星观测的太阳风数据和相应时期的Dst.指数,针对不同级别的磁暴,分析了行星际参数(B2、Ey、V、Pk、|B|、ε’=VxB2zsin4(θ/2))与Dst指数的相关关系。行星际太阳风影...
赵明现
关键词:磁暴卫星观测
文献传递
基于多台站观测的中国区域地磁指数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中国14个地磁台站和全球23个地磁台站的H分量分钟值数据,分析单台站小时幅度指数r_H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台站之间r_H指数的相似度度量(残差指数Ra),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中国14个地磁台站划分为7个区域,根据加权法计算各区域的区域指数Rr.结果表明,r_H指数具有27天太阳自转周变化,季节变化不显著,但仍存在春秋季大而冬夏季小的特征;在空间变化上,r_H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并且在磁暴期间r_H指数的幅值和形态均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差异,随地方时呈现晨-昏不对称现象;与Dst指数、SYM-H指数、Kp指数及各区域内台站的H分量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区域指数Rr能有效反映区域地磁扰动.
王楚钦杜丹张效信赵明现蒋勇
关键词:K均值聚类
IMF北向时太阳风粒子向磁层输运的试验粒子模拟研究
2022年
以ACE卫星实时观测数据驱动的全球磁流体模拟为背景场,选取2003年10月22-24日行星际磁场(IMF)持续北向的事件,使用试验粒子方法,对太阳风粒子向磁层输运的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北向IMF下太阳风粒子注入磁层过程中粒子在磁层内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特征。IMF北向期间,进入环电流区域的粒子在晨侧区域的密度大于昏侧,且晨侧的粒子分布范围更广。背阳面磁鞘中的太阳风粒子可以通过低纬边界层进入磁层,但很难通过南北侧磁层顶进入磁层。进入磁尾的太阳风粒子聚集形成冷而密的等离子体片(CDPS),模拟中CDPS的空间分布和密度大小与观测数据符合。在IMF长时间北向期间,磁尾的粒子数量呈现随时间增长的趋势,并存在约20 min的小幅度准周期变化和约5~6 h的较大幅度的准周期变化。
赵明现
关键词:太阳风磁层
风云三号A星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反演产品的比较和评估被引量:7
2010年
为了考察和评估我国首次自主研制并由新一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携带的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SBUS的观测数据和反演产品的精度和稳定性,利用SBUS在轨观测数据开展了臭氧垂直氧廓线反演试验,并将反演产品与NO-AA卫星同类仪器SBUV/2产品数据进行了系统比较。首先使用自主研发的风云三号紫外臭氧垂直廓线反演算法FY_V1.0开展臭氧廓线反演试验,输入数据为SBUS2008年7月17日~8月30日在轨观测数据。然后,采用3种方法,即匹配像元数据直接比较,赤道地区平均反演廓线比较以及反演廓线与先验廓线残差比较,将反演结果与SBUV/2产品进行了比较。最后,基于各种比较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显示,与NOAA-16和17卫星SBUV/2反演产品相比,SBUS反演产品多数高度层相对偏差百分率在±10%之间,部分层相对偏差达到±15%;在20°N~20°S比较平均反演臭氧垂直廓线,最大差异为5.4DU,最小差异为0,多数在±0.3DU之间;比较反演廓线与先验廓线的残差表明,较大残差发生的高度以及残差正负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认为,在未对数据做任何订正的条件下,SBUS反演臭氧垂直廓线产品在多数高度层精度尚可,但是,与SBUV/2产品相比,SBUS获取的臭氧垂直廓线存在较大的系统性偏差,需要通过与SBUV/2的交叉定标进行订正。
黄富祥刘年庆张鹏赵明现董超华
关键词:NOAA卫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