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健华

作品数:3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输血
  • 1篇血浆
  • 1篇血浆D二聚体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抗体
  • 1篇血小板抗体检...
  • 1篇血小板配型
  • 1篇血小板输注
  • 1篇输血患者
  • 1篇输注
  • 1篇年龄
  • 1篇年龄段
  • 1篇下肢
  • 1篇下肢骨折
  • 1篇临床输血
  • 1篇聚体
  • 1篇抗体
  • 1篇骨折
  • 1篇骨折病
  • 1篇骨折病人

机构

  • 3篇广东医学院

作者

  • 3篇张健华
  • 2篇徐丹
  • 2篇胡锋兰
  • 1篇倪琳婷
  • 1篇蒋莉
  • 1篇张然蓉
  • 1篇李江
  • 1篇黎绍昌
  • 1篇郝建华
  • 1篇张丽芬
  • 1篇王冬兰
  • 1篇李钢

传媒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配合型输注效果分析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和配型血小板,计算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5%和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6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和52例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后1 h和24 h C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输血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胡锋兰张健华张然蓉李江郝建华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输注血小板配型
南山人民医院2007-2011年临床输血回顾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通过临床输血资料统计分析,了解临床输血现状与趋势,探讨提高临床输血质量的措施和对策。方法:对我院2007-2011年临床输血总量、全血和成分用血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分输血比例较高;临床用血量逐年增加;血小板、冷沉淀、洗涤红细胞等用量逐步增加;人均用血量逐年增加;血浆用量比例有下降趋势,但与红细胞悬液的比例仍明显高于国外。结论:临床用血日趋规范,但仍有一些不合理现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徐丹张健华胡锋兰蒋莉黎绍昌
关键词:临床输血
不同年龄段下肢骨折病人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下肢骨折病人在骨折后24 h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50例本院骨科下肢骨折病人,组成A(<25岁)、B(25~50岁)、C(>50岁)等3组,每组50例,于伤后24 h内用胶体金免疫渗透法测定血浆D-D水平。结果 A、B两组血浆D-D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病人血浆D-D阳性率明显高于A、B两组,A、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于50岁的下肢骨折病人在伤后24 h内D-D增高明显,应注意防止血栓形成。
张健华徐丹张丽芬倪琳婷李钢王冬兰
关键词:D二聚体不同年龄段下肢骨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