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卿

作品数:8 被引量:14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盆地
  • 8篇柴达木盆地
  • 4篇勘探
  • 2篇叠合
  • 2篇叠合盆地
  • 2篇油藏
  • 2篇盆地西部
  • 2篇走滑
  • 2篇勘探新进展
  • 2篇古隆起
  • 2篇柴达木盆地西...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断层
  • 1篇断层活动
  • 1篇断层活动性
  • 1篇断块
  • 1篇断块油藏
  • 1篇盐层

机构

  • 8篇中国石油青海...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油西部...

作者

  • 8篇张国卿
  • 5篇陈琰
  • 3篇马达德
  • 2篇付锁堂
  • 1篇张长好
  • 1篇柳少波
  • 1篇张永庶
  • 1篇杨少勇
  • 1篇沈晓双
  • 1篇郭召杰
  • 1篇桂丽黎
  • 1篇王波
  • 1篇边立曾
  • 1篇袁莉
  • 1篇吴志雄
  • 1篇胡凯
  • 1篇曹剑
  • 1篇魏学斌
  • 1篇冯进来
  • 1篇刘云田

传媒

  • 3篇石油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进展、方向与对策被引量:6
2022年
通过系统总结柴达木盆地“十二五”以来主要勘探发现和重要地质认识,提出了盆地未来油气勘探从浅层向深浅层结合、从构造向构造—岩性结合、从碎屑岩向多种岩性复合、从常规向常规与非常规结合的四大转变。系统分析盆地四大含油气系统,结合成藏主控要素,按照战略准备、战略突破和战略展开3个层次,共梳理出13个有利油气勘探方向和3个非油气矿产的勘探方向,系统梳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地质、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对策,为推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转型发展、强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技术提升和盆地综合资源勘探持续发现提供支撑。
李国欣张永庶陈琰张国卿王波周飞吴志雄张长好雷涛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勘探成果勘探方向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新进展被引量:77
2016年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喜马拉雅晚期新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难度大,自20世纪80年代尕斯库勒油田发现以后,勘探长期陷入沉寂。"十一五"(2006—2010年)以来,深化基础地质研究,在盆地演化、烃源岩分布、沉积储层、输导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明确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新建了走滑冲断-源外油气富集模式、坳内断褶-源上油气富集模式、凹陷斜坡-源内近源油气富集模式,高原咸化湖盆油气成藏理论得以丰富。在该理论指导下,梳理出盆地3大勘探新领域:盆缘古隆起、盆内凹陷—斜坡带、盆内晚期构造带,落实了21个有利区带,在昆北、英东、东坪、扎哈泉4个地区获得重大勘探发现,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4.03×108t,为盆地前50年探明总储量的65%。
付锁堂马达德陈琰张国卿伍坤宇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古隆起
柴达木盆地中深层混积岩储层形成机制被引量:46
2011年
通过岩心观测、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岩石物性等分析,系统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典型中深层(西北区南翼山构造E32-N1)混积岩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储层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混积岩以(泥质)泥晶灰岩、钙质含量较高的砂岩和粉砂岩及其混积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改造的裂缝和粒间溶蚀孔隙为特征,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特低孔、超低渗-非渗透;有利于形成储层的成岩作用是溶蚀和构造裂缝作用;储层形成机制可归纳为"岩性是基础,裂缝是条件,溶蚀是关键"。这可为区域中深层混积岩储层,乃至陆相湖泊混合沉积储层的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冯进来曹剑胡凯陈琰杨少勇刘云田边立曾张国卿
关键词:混积岩储层溶蚀裂缝柴达木盆地
断层活动性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以柴达木盆地西部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断层活动性分析对于研究盆地构造演化、古环境等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运用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断层历史活动性,该方法可考虑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差异压实减薄、地层剥蚀厚度缺失等重要信息,同时能够直接以曲线方式测量断层的滑距大小,特别是在识别某一特定地质历史时期断层的活动方向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传统断层活动性分析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文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法分析了柴西地区地质历史时期的断层活动性,识别出两期构造反转,第一期由中生代晚期的挤压环境转换为新生代古近纪的伸展构造环境,第二期为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N1)由伸展构造背景转换为挤压构造背景。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E32)的伸展构造背景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的发育,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N1)之后转换为挤压构造背景,控制了柴西现今主要圈闭的形成,捕获晚期形成的烃类。靠近断层的反转构造可形成早期圈闭,具有捕获早期生成的低熟烃类的潜力,是深层油气勘探的潜在领域。
吴海吴海柳少波刘钰汪泽成汪泽成张国卿张国卿沈晓双
关键词:断层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烃源岩
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发现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英东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东段.英雄岭是柴达木盆地受晚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构造变形最剧烈的地区之一,地面地形十分复杂,以往认为中浅层破坏强烈,不利于油气成藏,历经长期勘探,始终未获重大发现.2010年以来,重新认识英...
马达德魏学斌夏晓敏张国卿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断块油藏
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看致密油聚集机制——以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油藏为例被引量:3
2020年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地区致密油勘探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原油和烃源岩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对不同层段原油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精细对比,探讨了致密油的生成和运移过程,并对存在另一套与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不同的潜力烃源岩进行了推断。扎哈泉地区共发现4类原油:第1类主要为来自上干柴沟组的自生自储型原油;第2类主要为分布在上干柴沟组Ⅳ砂组和Ⅵ砂组中的原油,在扎2井和扎3井形成工业油流,其来源为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烃源岩的混合;第3类主要为赋存在上干柴沟组Ⅲ砂组中的原油,其中,上干柴沟组Ⅲ砂组是现阶段开发原油的主力产层之一,其原油主要来源于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属于深层油源充注;第4类主要为分布在下干柴沟上段的原油,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推断其来源于深层下干柴沟组下段。扎哈泉地区的原油与其所在层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完全一致,推断油源断层所形成的开放输导通道能够将深层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上运移至新近系。扎哈泉地区致密油的聚集、运移方向并不只局限于自生自储,如果存在开放性的断层或裂缝作为油气运移通道,致密油藏完全可能为远源成藏。远源供烃也可能形成规模性的油藏。
何媛媛张斌桂丽黎张国卿袁莉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对比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新进展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新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难度大,自20世纪80年代尕斯库勒油田发现以后,勘探长期陷入沉寂。"十一五"以来,深化基础地质研究,在盆地演化、烃源...
付锁堂马达德陈琰张国卿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古隆起岩性油藏
柴达木盆地膏盐层岩石物理特征及其对构造变形的影响被引量:9
2020年
柴达木盆地下干柴沟组发育膏盐层,膏盐层和柴达木盆地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对下干柴沟组的膏盐层、盐上层和盐下层进行岩石物理性质测试的结果显示,下干柴沟组膏盐层相较盐上层和盐下层的能干性弱,而相较于标准盐岩的能干性强。下干柴沟组膏盐为层状盐岩体,其构造变形行为与蒸发岩和盐间泥岩夹层在整个膏岩层段中的比例相关,蒸发岩含量高时膏盐层的变形以塑性蠕变为主,泥岩夹层含量高时膏盐层主要发生脆性变形。膏盐层的存在影响了柴达木盆地内的构造变形,导致盐上层和盐下层中构造样式不一致。在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构造上表现为深层发育花状构造、浅层发育"Y"字形断层。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构造上表现为深、浅层发育不一致的冲断构造。用盐构造耦合-解耦理论模型探讨深、浅层构造之间的联系,提出膏盐层的厚度是柴达木盆地构造解耦程度的主控因素,膏盐层厚度与构造解耦程度呈正相关。
卞青陈琰张国卿刘润超王振东郭召杰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盐构造下干柴沟组岩石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