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洋
-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博士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机械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inhaled nitric oxide,iNO)技术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的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度PPHN且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患儿40例纳入研究,采用机械通气联合iNO技术,观察iNO前以及iNO治疗后的不同时间点肺动脉压力、血气离子分析结果及呼吸功能变化。结果40例患儿经过iNO治疗后肺动脉压由(54.95±17.08)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20.40±14.26) mmHg,在iNO治疗后0.5~1 h,肺部氧合情况即得到迅速改善,平均气道压由(13.98±2.40)cmH2O(1 cmH2O=0.098 kPa)降至(12.44±2.69)cmH2O,氧合指数从26.89±18.62降至13.84±5.52,PaO2/FiO2由(60.34±23.49) mmHg升至(144.46±23.49) mmHg,同时血气中pH值由7.31±0.14升至7.37±0.07;并在治疗后48 h内呈现PaO2/FiO2、pH值逐渐升高趋势,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逐渐下降趋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械通气联合iNO治疗PPHN可以迅速改善患儿的氧合状态,降低肺动脉压力,进而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及远期预后。
- 宛洋张舒晴岳冬梅
- 关键词:机械通气一氧化氮吸入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分析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NICU收治的主要诊断为新生儿RDS的早产儿70例,采用LISA法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后随机分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HC)组34例(无创高频通气+PHC)和非PHC组36例(无创高频通气),比较两组患儿呼吸机参数、呼吸机使用时间、氧疗时间、开奶日龄及住院天数。记录两组患儿动脉导管开放、颅内出血、气胸、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结果PHC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开奶日龄及住院时间均小于非PHC组(P<0.05),机械通气治疗前两组患儿PaO2及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PHC组患儿PaCO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HC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患儿治疗24 h后呼吸机参数、MAP及Fi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振幅PHC组明显低于非PHC组(P<0.05)。两组患儿动脉导管开放、气胸、颅内出血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C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低于非PHC组(P<0.05)。结论PHC与常规通气疗法相比治疗效果相似,但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开奶日龄及住院天数,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宛洋白静萱董明月岳冬梅
- 关键词: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应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对一氧化氮吸入(Inhaled nitric oxide,iNO)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重度PPHN患儿共80例,分为iNO组(iNO+机械通气)40例和常规组(单独应用机械通气)40例,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肺动脉压力、血气离子分析及呼吸功能。结果iNO组患儿使用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均小于常规组,肺动脉压力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组和常规组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MAP)、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及pH值组间、时间及组间×时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使用一氧化氮吸入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呼吸功能,从而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
- 宛洋张舒晴左敬叶岳冬梅
- 关键词:机械通气一氧化氮吸入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 G蛋白偶联受体37的基因突变与自闭症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泛自闭症障碍症候群(ASD )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它的主要特征为交流障碍,社会能力缺失,刻板的兴趣和重复的行为。目前有文献[1-5]报道已经确定了NLGN3、NLGN4、CADM1、CNPNAP2及SHANK3为自闭症的相关性基因。此外,TSC1/2的突变也可能与自闭症相关[6]。但是,这些基因突变导致自闭症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 俞志凌赵旭宛洋李杨
- 关键词:基因突变G蛋白偶联受体自闭症发病机制发育障碍性疾病社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