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兴军
- 作品数:11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32P-磷酸铬-聚L-乳酸缓释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前列腺癌合并淋巴结转移
- 2010年
- 目的 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缓释粒子植入对裸鼠前列腺癌实体瘤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灶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裸鼠原位前列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模型,4周后分别进行高、中、低剂量(剂量分别为3.7、7.4、14.8 MBq)32P-CP-PLLA缓释粒子瘤体局部植入,观察(1)不同剂量32P-CP-PLLA缓释粒子的体内生物学分布;(2)上述缓释粒子对瘤体和淋巴结病理形态学影响以及抑瘤率;(3)观察血WBC和PLT变化,研究其血液不良反应.结果 SPECT显示32P-CP-PLLA缓释粒子植入后主要聚集在瘤体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形态学检查显示实体瘤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灶瘤组织呈出血、坏死性改变;抑瘤率与给药剂量正相关,给药剂量为3.7、7.4、14.8 MBq,抑瘤率分别为:(70.16±5.48)%、(80.18±5.84)%、(84.97±4.79)%,无明显骨髓抑制反应.结论 32P-CP-PLLA缓释粒子瘤体局部植入对前列腺癌肿瘤组织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灶具有杀伤作用.
- 贺兴军贾瑞鹏王自正许露伟邵国强黄培林曹朴
- 关键词: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近距离放射治疗
- DR4、DR5基因甲基化对膀胱癌TRAIL耐受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膀胱癌细胞中DR4、DR5甲基化状态以及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耐受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膀胱癌T24细胞、BIU87细胞表面DR4、DR5mRNA表达,对低表达或无表达DR4、DR5膀胱癌细胞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DR4、DR5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AIL组以及TRAIL+5-氮杂胞苷组细胞凋亡状态。结果:RT-PCR示膀胱癌T24细胞无DR4、DR5表达,MSP法研究显示:DR4、DR5基因呈甲基化状态,对TRAIL诱导的凋亡表现为耐受状态(100ng/mlTRAIL,凋亡率7.6%),经去甲基化试剂5-氮杂胞苷处理,T24细胞DR4、DR5表达随时间而增加,100ng/mlTRAIL,凋亡率达29.2%;BIU-87细胞表达DR4、DR5并对TRAIL敏感(100ng/mlTRAIL凋亡率30.4%),应用5-氮杂胞苷处理BIU87细胞,DR4、DR5表达无差异,100ng/mlTRAIL,细胞凋亡率31.7%,MSP法检测DR4、DR5基因呈非甲基化状态。结论:膀胱癌T24细胞DR4、DR5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与TRAIL耐受有关,去甲基化可逆转上述耐受状态,可为TRAIL的下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 王军贾瑞鹏许露伟贺兴军王书奎
- 关键词:膀胱癌甲基化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5-氮杂胞苷
- 32P-磷酸铬-聚L-乳酸缓释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前列腺癌合并淋巴转移
- 目的探讨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缓释粒子近距离植入对裸鼠前列腺癌实体瘤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灶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裸鼠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及淋巴结转移模型,将42只上述荷瘤裸鼠随机分7组,其中,A、B...
- 贾瑞鹏贺兴军王自正黄培林邵国强许露伟梁凯吴剑平
- 关键词:前列腺癌淋巴转移磷酸铬
- 文献传递
- 右附睾精索转移性胃腺癌1例被引量:2
- 2012年
- 患者男性,76岁,因右侧阴囊内肿块、坠胀不适lOd后于2011年6月21日就诊人院。lOd前无诱因出现右侧阴囊内肿块、坠胀不适。无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在当地医院予抗炎治疗1周,无效,遂来本院。2年前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胃腺癌。术后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和转移。无慢性附睾炎及附睾结核病史。无肺结核病史。体检:右阴囊无红热,
- 张广明贺兴军刘林涛
- 关键词:胃癌转移
- 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 2009年
-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生物学行为多变,其中,淋巴转移是前列腺癌的重要生物学特征,盆腔淋巴结是其常见的转移部位,一些前列腺癌在原发病灶尚小时(直径〈1cm)或局限于前列腺内时即可发生淋巴转移,表现出不良的预后。本文就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作一综述。
- 贺兴军贾瑞鹏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淋巴转移
- <'32>P-磷酸铬-聚L-乳酸缓释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前列腺癌合并淋巴转移的实验研究
- 目的:探讨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缓释粒子近距离植入对裸鼠前列腺癌实体瘤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灶的治疗作用。
方法:建立裸鼠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及淋巴结转移模型,然后将42只上述荷瘤裸鼠随机分为...
- 贺兴军
- 关键词: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近距离放射治疗
- 文献传递
- 后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治疗儿童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15例报告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即Anderson-Hynes手术治疗儿童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腹腔镜下Anderson-Hynes手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所致中、重度肾积水的患者15例。病程2周~5年,均为腰部钝痛不适就诊,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明确UPJO诊断。结果后腹腔镜离断式肾盂成形术耗时120~230(155.0±37.4)min,术中出血20~55(35.0±9.2)mL。无中转开放手术。术后2~4d拔出腹膜后引流管,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8~10周拔出D-J管,无漏尿及吻合口狭窄,随访3~24(18.0±4.1)个月,B超及静脉肾盂造影(IVU)提示积水改善、肾功能恢复。结论后腹腔镜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在手术创伤、住院时间、术后恢复等方面优于开放手术,有望替代开放术式。
- 王小祥祁乐中刘林涛贺兴军
- 关键词:后腹腔镜肾积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儿童
- ^(32)P-磷酸铬-聚L-乳酸缓释粒子近距离治疗裸鼠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缓释粒子局部植入对裸鼠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裸鼠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然后将裸鼠进行如下分组,A、B、C为高、中、低剂量(14.8、7.4、3.7MBq)32P-CP-PLLA缓释粒子组,D、E、F为同等活度125I粒子组(14.8、7.4、3.7MBq),G为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植入粒子后观察:①32P缓释粒子和125I粒子对瘤体的病理形态学以及抑瘤率的影响;②外周血计数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变化,观察血液毒性反应。结果:治疗21d后处死裸鼠,病理形态学显示实体瘤组织呈出血、坏死性改变,抑瘤率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给药剂量为3.7、7.4、14.8MBq时,21d时各组抑瘤率[(65.72±6.95)%、(77.58±4.32)%、(82.64±4.03)%]、白细胞计数[(1.72±0.37)×109/L、(1.23±0.27)×109/L、(0.86±0.25)×109/L]、血小板计数[(1.18±0.11)×1011/L、(0.97±0.10)×1011/L、(0.72±0.11)×1011/L]、体重[(18.60±0.66)g、(17.60±0.39)g、(16.90±0.68)g]与相应各剂量的125I粒子组(3.7、7.4、14.8MBq)的抑瘤率[(35.61±5.61)%、(43.30±6.94)%、(69.01±4.98)%]、以及125I粒子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1.45±0.40)×109/L、(0.51±0.24)×109/L、(0.37±0.26)×109/L、(3.96±0.26)×109/L]、血小板计数[(0.97±0.15)×1011/L、(0.76±0.16)×1011/L、(0.64±0.12)×1011/L、(2.89±0.21)×1011/L]、体重[(17.86±0.60)g、(15.56±0.39)g、(14.61±0.65)g、(19.95±0.73)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32P-CP-PLLA缓释粒子瘤体植入治疗前列腺癌为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核素介入疗法。
- 贺兴军贾瑞鹏邵国强许露伟王自正黄培林吴剑平王军
- 关键词:裸鼠前列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
- 托特罗定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托特罗定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方法女性OAB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托特罗定片2 mg,2次/d,连服4周),B组(30例,托特罗定片并硝苯地平片,5 mg,3次/d,连用4周)。治疗前及结束后行ABSS评分。结果 A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急评分分别为(3.6±1.0)与(1.8±0.5)分,OABSS评分分别为(10.9±4.8)与(5.3±1.8)分;B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急评分分别为(3.7±0.9)与(0.8±0.1)分,OABSS评分分别为(10.8±1.8)与(3.8±1.7)分,2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尿急评分和OAB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特罗定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效果较好。
- 张广明刘林涛贺兴军
- 关键词:托特罗定硝苯地平膀胱过度活动症
- 后腹腔镜下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附13例报告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治疗肾鹿角状及多发性结石的疗效。方法肾多发及鹿角状结石患者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41岁。结石直经1.8~2.7cm。常规采用3个Trocar,于腹膜后间隙建立气腹,紧贴肾盂外膜向肾窦内分离,暴露出肾盏漏斗部,切开取石,输尿管内置入双J管,4-0可吸收线缝合肾盂切口,冲洗、放置引流管。术后5~6d拔出引流管。4周左右拔出双J管。结果 13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96min。术后平均住院7d。随访3~18个月,腹部平片(KUB)及静脉肾盂造影(IVU)示无结石残留,肾盂出口输尿管无狭窄,双肾输尿管均显影。结论腹腔镜下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是治疗肾结石可选择的一种微创手术,该术式能同期处理上尿路合并症,可部分替代开放性手术。
- 王小祥祁乐中刘林涛贺兴军
- 关键词:腹腔镜肾结石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