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继华

作品数:12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艺术
  • 3篇文学

主题

  • 7篇黄梅戏
  • 3篇舞台
  • 2篇演出
  • 2篇舞台演出
  • 2篇传播学
  • 1篇大众
  • 1篇大众传媒
  • 1篇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论
  • 1篇学校教育
  • 1篇演唱
  • 1篇演唱形式
  • 1篇艺术
  • 1篇艺术信息
  • 1篇杂剧
  • 1篇三角戏
  • 1篇声腔
  • 1篇宋杂剧
  • 1篇踏歌
  • 1篇族群意识

机构

  • 6篇安庆师范学院
  • 6篇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陈继华
  • 3篇牛刚花
  • 1篇甘琴

传媒

  • 2篇四川戏剧
  • 1篇黄梅戏艺术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中华戏曲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踏谣娘》的巫傩文化基因被引量:1
2014年
巫术宗教仪式是中国戏剧形成的重要源头之一,特别是颇具戏剧表演因素的傩祭,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与后世戏剧相比,唐代歌舞戏更多地保留了戏剧生成的原始巫傩文化元素,其代表剧目《踏谣娘》即可印证。不论是剧中男主人公苏中郎的姓氏、癖好(嗜酒)、相貌(丑陋),还是女主人公采用的"踏歌"这种艺术形式,都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巫傩文化在唐代歌舞戏中的演进轨迹。
陈继华
关键词:踏歌巫傩文化基因
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
一个剧种的传播史,就是一部剧种的发展史。纵观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黄梅戏剧种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剧种的发展走向和基本面貌。从舞台传播到大众传播,戏曲传播所采用的媒介都无一例外地为黄梅戏所采用,并且每一种方式都...
陈继华
关键词:黄梅戏族群意识
黄梅戏中的“才子佳人”
2010年
中国戏曲形成伊始,才子佳人戏便成为戏曲舞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元杂剧有大量才子佳人戏,其中王实甫一部〈西厢记〉成为元代乃至古代第一部也是最经典的一部才子佳人戏,张生与莺莺也成为才子和佳人的最佳艺术形象阐释.
陈继华
关键词:才子佳人黄梅戏戏曲形成戏曲舞台西厢记王实甫
黄梅戏舞台演出信息系统论——以传播学为视角
2013年
黄梅戏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舞台演出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任何艺术传播活动都传播一定的艺术信息,黄梅戏舞台演出传播活动传递的是以黄梅戏表演艺术为核心的系统信息。黄梅戏舞台表演艺术的信息系统包括表演系统、音乐系统、美术系统和文本系统方面的内容,其借助的符号也相应地包括唱念、形体与舞蹈、器乐、造型、脸谱、剧本、剧目等。
陈继华
关键词:黄梅戏艺术信息信息系统
宋杂剧金院本“酸目”新探
2013年
宋杂剧和金院本中有一些包含"酸"字的剧目,由于资料的缺乏,对这些剧目的考证只能略涉一二,且难下定论。笔者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酸目"进行了新探索,提出了几点不同的认识:1."酸"指秀才一类的读书人,"哮"仅仅指这类读书人中的某一类型,二者不能等同;2."酸目"所演内容均以文人、秀士为主人公,"酸"指人物类型,并非以"酸"的角色行当来扮演江湖郎中、乞丐、嫖客等各类喜剧人物;3.明代朱有燉《李亚仙花酒曲江池》第四折中四秀才打诨片段是官本杂剧段数中的《秀才下酸擂》,亦即金院本名目中的《四酸擂》,并非题目院本中的《呆秀才》。
牛刚花陈继华
关键词:宋杂剧
黄梅戏表演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从学校教育层级来看,黄梅戏教育已实现了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变,学历层次也实现了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层次的飞跃。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表演本科专业的开设,实现了黄梅戏表演各教育层次的有效衔接,对全国黄梅戏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陈继华
关键词:黄梅戏
传播学视野中的黄梅戏演出传播主体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黄梅戏演出传播本质上是一种群体传播活动。这种群体活动的传播主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演出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二是舞台演出的主体。从戏曲传播角度看,班社和艺人既是黄梅戏舞台演出的主体,也是黄梅戏舞台传播的核心主体。黄梅戏班社经历了从草台班子到职业班社的演进过程,商业化运作模式赋予不同时期的黄梅戏舞台演出传播不同的传播特征;黄梅戏艺人也同样经历从普通艺人到优秀艺术家的嬗变,他们都深刻地影响了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
陈继华
关键词:黄梅戏舞台演出
“一戏多称”:黄梅戏早期名称的演变与区域传播被引量:1
2015年
中国古代社会往往视诗歌为正统,传统戏曲常常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当一个新的声腔萌芽之时,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阶层大多对此不值一哂。新生剧种多来自民间,缺乏文人的介入,文学品格自然不高,难以克服草根文化自身发展参差不齐、格调驳杂的先天不足,所以多不见于官修正史和文献典籍。另外,一个剧种在不同的地域传播,也受到不同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多重制约,呈现不同的面貌,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称谓。
陈继华
关键词:封建统治阶级凤阳花鼓三角戏采茶歌古代社会演唱形式
构建黄梅戏教育层级体系 创新黄梅戏人才培养模式被引量:4
2013年
黄梅戏艺术人才的培养经历了从"口传心授"的个体传授、班社"科班"有意识的集中传授和现代学校教育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当下,现代学校制度基本上已成为黄梅戏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从学校教育层级来看,黄梅戏教育已实现了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变,学历层次也实现了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层次的飞跃。如何实现黄梅戏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构建黄梅戏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下急需解决的课题。
陈继华牛刚花
关键词:黄梅戏学校教育
从民间小戏看乡土社会的民众意识——以太原秧歌为例被引量:3
2007年
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往往包含着深层的历史文化内蕴,反映着一地的社会民众意识。太原秧歌是产生于古太原县一带的乡土艺术,涵盖了农村生活的风俗人情,民俗文化,虽几近灭亡,但其社会历史价值不容忽视。以太原秧歌为例,从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来看民间小戏与当地社会民众意识的相依互存关系。
牛刚花陈继华
关键词:民间小戏乡土社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