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安

作品数:59 被引量:945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血管
  • 13篇动脉
  • 11篇成像
  • 9篇肿瘤
  • 9篇CT
  • 7篇磁共振
  • 6篇影像
  • 6篇造影
  • 6篇X线
  • 6篇X线计算
  • 6篇X线计算机
  • 6篇磁共振成像
  • 5篇内支架
  • 5篇介入
  • 5篇坏死
  • 5篇256层螺旋...
  • 5篇穿刺
  • 4篇血管成形
  • 4篇血管成形术
  • 4篇溶栓

机构

  • 58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58篇任安
  • 41篇张雪哲
  • 29篇王武
  • 28篇黄振国
  • 20篇卢延
  • 17篇洪闻
  • 17篇姜卫剑
  • 10篇尚燕宁
  • 7篇陆立
  • 6篇闫燃
  • 4篇孙宏亮
  • 4篇马恩森
  • 4篇胡莹莹
  • 2篇刘瑞宏
  • 2篇张学滨
  • 2篇周万里
  • 2篇姚力
  • 2篇于洪伟
  • 2篇马国林
  • 2篇徐妍妍

传媒

  • 27篇中华放射学杂...
  • 5篇中日友好医院...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北京医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临床医学影像...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第二届中华医...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3篇1998
  • 4篇1997
  • 6篇1996
  • 4篇1995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ARS胸部表现和并发症的CT研究
SARS是一种急性暴发流行的传染病。SARS肺部影像学表现有些报道,但有关SARSCT表现和并发症报告不多,为了提高SARS影像学诊断水平,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本文将着重分析讨论SARS肺部和并发症CT表现。
张雪哲王武卢延黄振国洪闻尚燕宁任安
文献传递
256层螺旋CT对双侧内乳动脉的影像学评价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评价双侧内乳动脉与胸骨正中线之间距离,以及双侧内乳动脉末端分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66例连续行CT胸部增强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及3D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患者双侧内乳动脉走行及分支情况。SPSS 17.0对双侧内乳动脉与胸骨正中线距离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566例患者双侧内乳动脉走行及分支情况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右侧内乳动脉第六肋水平与胸骨正中线间距离是(28.32±4.88)mm,左侧距离是(27.87±4.87)mm。右侧间距较对侧稍大,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右侧内乳动脉分支两支者414例(73.14%)、三支者133例(23.50%)、四支者19例(3.36%)。左侧内乳动脉分支两支者461例(81.45%)、三支者102例(18.02%)、四支者3例(0.53%)。两侧内乳动脉分支组合最常见的是右侧两分支-左侧两分支型(348例,61.48%),其次是右侧三分支-左侧两分支型(100例,17.67%)、右侧两分支-左侧三分支型(64例,11.31%)。结论双侧内乳动脉与胸骨正中线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侧距离较左侧稍远。双侧内乳动脉末端分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256层螺旋CT能够将其清晰显示,对术前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徐妍妍任安孙宏亮王武马恩森于洪伟
关键词:内乳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的临床应用
1995年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的临床应用中日友好医院放射诊断科(100029)任安,姜卫剑近年来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的临床应用研究发展较快,为门脉高压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现根据文献资料就其方法学和有关临床问题综述如下。一、发展过...
任安姜卫剑
关键词:门静脉分流术肝内颈静脉门脉高血压
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经动脉酒精-碘油栓塞被引量:9
1996年
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经动脉酒精-碘油栓塞姜卫剑任安唐志全王王英杰张斗元张雪哲肝海绵状血管瘤(HCH)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有症状,限于一叶,直径超过6cm者需作外科手术切除术[1]。1988年10月~1992年5月,我们对6例症状性HCH作了超...
姜卫剑任安唐志全王促王英杰张斗元张雪哲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酒精栓塞术
256层CT诊断大脑后循环血管变异及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研究256层CT对大脑后循环变异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41例经头颈256层CT行CTA检查的患者的影像资料学表现,将原始图像采用容积成像(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方法重建。结果诊断为大脑后循环血管变异105例(30.49%),椎动脉变异80例(23.46%),基底动脉窗式变异12例(3.52%),大脑后动脉变异42例(12.32%),其中单一变异54例(51.43%),合并两种及以上变异51例(48.57%)。结论 256层CT血管造影不仅能全面、快速、无创、准确地诊断大脑后循环血管变异,同时还能显示伴发的其他病变,可以作为大脑后循环变异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闫燃任安黄振国尚燕宁胡莹莹
关键词:后循环CT
心电编辑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电编辑功能对于改善扫描过程中心律失常或心电图部分信号异常中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作用。方法:收集14例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或同步记录的心电图信号异常的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资料,使用心电编辑功能,对心电图进行编辑,比较编辑前后重建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结果:14例中,1例为房颤,6例为室性期前收缩,3例为不明原因心电图缺失,4例为识别异常R波。心电编辑前,由于心律失常,造成重建的冠状动脉图像模糊、缺失、阶梯状伪影,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为54.7%;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改善,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达到86.6%(P<0.01)。结论: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或者不明原因出现的心电信号异常,使用心电图编辑功能,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孙宏亮王武胡莹莹任安黄振国尚燕宁闫燃
关键词:CT冠状动脉成像心电编辑心律失常X线计算机
假性腹主动脉瘤网格内支架植入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1997年
目的:研究镍钛合金网格内支架修复实验性腹主动脉后壁漏口和重建血管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5条犬在麻醉后,经股动脉用Brockenbrough穿刺针和8F扩张器制成直径2.7mm的腹主动脉后壁漏口。经8F导管鞘将10mm×60mm的镍钛合金密集网格内支架跨漏口植入。结果:5条犬的假性主动脉瘤模型建立均获成功。4条犬的内支架植入位置准确,造影显示漏口闭合、主动脉狭窄改善;3条犬平均于2个月进行了造影随访,均显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正常。结论:镍钛合金网格内支架能修复实验性腹主动脉后壁漏口和重建主动脉。
姜卫剑任安张雪哲
关键词:内支架植入主动脉瘤腹主动脉
国人肾下段下腔静脉测量及分析被引量:14
1996年
目的:探讨正常国人肾下段下腔静脉(IVC)CT测量值,为国产下腔静脉滤器的设计及放置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对100例正常国人用CT机分别测量平静呼吸及Valsalva动作后肾下段下腔静脉长轴、短轴两组数据。结果:平静呼吸时IVC修正后直径的几何均数为19.37mm(14.30~24.40mm),呈偏态分布,与体表面积无直线相关关系。性别和各年龄组间IVC修正直径值无显著差异(P>0.05)。Valsalva动作后IVC修正直径的几何均数为21.23mm(15.60~28.70mm)。经t检验,Valsalva动作后IVC修正直径显著大于平静呼吸时IVC的修正直径(P<0.05)。结论:CT可以直接测量生理状态下IVC大小和变化,具有简便和准确的特点。为避免对IVC大小估计不足,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时应以Valsalva动作时的修正直径作为参考。
任安姜卫剑黄振国陆立张雪哲卢延
关键词:下腔静脉静脉造影术CT
磁共振水成像临床应用研究
2003年
磁共振水成像(MR水成像)技术是近年来MR新技术之一,其原理是根据人体器官内液体具有长T2值的特性,应用MRI扫描序列和参数使含水器官显示为高信号(白色),周围实质性脏器为低信号(黑色),达到造影的目的,器官内的液体成为天然的造影剂,此技术为无创性检查,补充了常规MR横断面影像的不足,提高诊断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卢延张雪哲王武洪闻任安黄振国
关键词:磁共振水成像磁共振成像
蓝趾综合征的血管成形术和局部溶栓治疗被引量:6
1994年
本组9例蓝趾综合征(ETS),9条蓝趾肢和3条对侧肢共有13段动脉局限性狭窄。血管成形术(PTA)成功扩张了8例病人的10条病肢、11段狭窄,其中1例对侧病灶扩张不满意。PTA后蓝趾肢均作局部溶栓。1例因技术失败仅作局部溶栓。经治疗,9例BTS症状立即缓解;临床随访平均22.3个月,仅未作PTA的1例BTS复发。同时,12条间歇性跛行病肢Fontain分级近期均至少改善一级,10条在随访时仍保持改善。表明PTA结合局部溶栓是治疗BTS的有效方法。
姜卫剑任安余光明
关键词:蓝趾综合征血栓形成血管成形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