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林波 作品数:18 被引量:31 H指数:3 供职机构: 德阳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创伤性脑损伤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TCD临床对比观察 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CV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81例TBI和216例SAH患者,应用CT、CTA及TCD等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并筛选出存在CVS者,对TCD发现的CVS患者按血管痉挛程度(VmMCA值)分为轻、中、重三组。每天1次行TCD监测。比较两组CVS发生率、开始时间、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结果 381例TBI患者中共发生CVS 210例,发生率为55.12%;CVS发生在伤后2~3 d,持续10~14 d。而216例SAH患者CVS发生151例,发生率为69.91%,发生时间在发病后3~7 d,持续14~21 d。两组CVS发生率、发病高峰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D对CVS能准确进行临床诊断;创伤性脑损伤所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但发生时间早,发生程度轻,持续时间短,预后好。 彭涛 李定君 徐宏 周增俊 李政 吴小明 邹林波 陈晨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经颅多普勒 磁共振剪影在显示三叉神经和责任血管关系中的应用与序列优化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索磁共振剪影在显示脑池段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空间关系的应用及相关序列方案的优化。材料与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使用3.0T MRI对德阳市人民医院84例疑似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三维平衡式快速场回波(three dimensional balanced fast field gradient echo,3D-B-FFE)、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扫描。然后剪影:用CE-MRA的图像减去3D-B-FFE分别乘以100%、40%、10%系数的图像(剪影法)得到剪影后的A、B、C组图像;3D-TOF-MRA序列的图像减去3D-B-FFE乘以40%系数的图像得到剪影后的D组图像。计算A、B、C、D 4组图像中三叉神经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动静脉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和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对比分析3D-TOF-MRA联合3D-B-FFE与剪影法B组图像判断患侧神经接触血管的情况。结果 A、B、C 3组比较,三叉神经SNR、动静脉与三叉神经CNR、静脉与三叉神经SIR,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与三叉神经S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两组比较,三叉神经SNR、动脉与三叉神经CNR和S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与三叉神经CNR和S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TOF-MRA联合3D-B-FFE与剪影法B组图像判断血管和神经关系中,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诊断同为阳性的患者中,B组图像挤压变形率大于3D-TOF-MRA联合3D-B-FFE(P<0.05)。结论 CE-MRA和乘以40%系数的3D-B-FFE剪影,使脑脊液为低信号,神经为等信号,动静脉血管为高信号,其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优势显著。 廖振洪 刘高圆 邹林波 王周璇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磁共振血管造影 弥散张量成像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DTI重建追踪面神经的位置,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曲线下面积(AUC);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定位的一致性。结果17例患者术前行DTI重建均成功追踪面神经,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成功定位面神经的实际位置,其中15例与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位置相符合,2例与DTI不相符合,包括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上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上级,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下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下级术前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准确率为76.5%,AUC=0.900(P=0.011),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面神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734,P<0.01)。结论术前011对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的定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从而减少面神经的损伤。 李新军 韩杨云 孙中书 叶锋 陈晨 邹林波 刘盈盈 惠旭辉关键词:面神经 弥散张量成像 电生理监测 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在神经脊柱外科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脊柱成像(whole spin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SMRI)在神经脊柱外科实践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拟行神经脊柱外科手术且术前均常规完善WSMRI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WSMRI与节段MRI扫描结果的差异,分析并评价其价值。结果全部患者在行节段MRI扫描、WSMRI扫描和图像处理后,均得到了清晰全脊柱图像,可观察到脊柱和脊髓的解剖结构,病变的定位及显像特征,且18例患者的WSMRI提供了单一节段扫描无法提供的重要信息,包括脊柱变异(1例),多发病变(3例),合并病变(6例),大范围多节段病变(8例)。结论 WSMRI可一次检查就在一幅图像上显示全脊柱、脊髓以及周围组织,定位准确,全面直观,减少了漏诊及误诊率,节约术前等待时间,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叶锋 刘高元 徐宏 龙晓东 邹林波 李新军 孙中书关键词:全脊柱 脊髓 磁共振成像 人脑挫裂伤早期周围组织AQP4表达及血脑屏障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人脑挫裂伤后AQP4和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在脑水肿形成中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特征,探讨脑水肿的形成机制。方法取脑挫裂伤区组织标本60例(观察组),10例非功能区正常脑组织标本(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测定正常组及观察组伤后2~72 h相应时间点水肿区AQP4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脑水肿含水量,血脑屏障指数,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脑挫裂伤组在伤后2 h后AQP4表达开始增加(P<0.05),6 h、8 h、12 h明显增加(P<0.01),24~72 h达到最高(P<0.01)。AQP4表达与脑含水量的变化趋于一致(r=0.912,P<0.01);血脑屏障(BBB)指数与脑含水量的变化趋于一致(r=0.877,P<0.01);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BBB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908,P<0.01)。伤后早期血脑屏障结构即发生改变,随后血脑屏障结构被明显破坏,24 h、72 h血脑屏障破坏最为严重。结论脑挫裂伤后AQP4表达明显增强,BBB的通透性增加,提示AQP4在损伤后脑水肿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李新军 韩杨云 徐宏 孙中书 周增俊 龙晓东 杨与敏 邹林波关键词:脑挫裂伤 AQP4 血脑屏障 超微结构 一种分离硬脑膜内外层的手术刀片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离硬脑膜内外层的手术刀片,属于手术刀领域。包括刀体、设置在刀体尾端的刀尾以及设置在刀体前端的刀尖,刀体的形状呈L型且刀尖上设有切削部,切削部包括设置在刀尖两侧并与刀尖倾斜设置的切削面以及设置在刀尖底... 李新军 刘盈盈 韩杨云 龙晓东 高峰 孙中书 邹林波 刘娜 张婧 李坤文献传递 应用改良远外侧入路显微切除颈静脉孔区巨大哑铃型肿瘤 目的探讨经改良的远外侧入路显微切除颈静脉孔区巨大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改良的远外侧入路手术的16例颈静脉孔区巨大哑铃型肿瘤病人的手术方法,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结果手... 邹林波 贾禄 张跃康 惠旭辉关键词:颈静脉孔 显微外科 文献传递 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在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2022年 目的 研究术中吲哚菁绿(ICG)荧光血管造影在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例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行开颅手术患者的术中ICG荧光造影、术前CTA及术后DSA血管影像资料。对比术中ICG荧光血管影像与术前CTA、术后DSA血管影像,评估ICG荧光血管造影在术中的作用。结果 8例患者血管畸形团在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均显影清晰;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影像与术前CTA血管影像一致;切除术后ICG荧光血管造影血管畸形团均未显影,与术后DSA血管影像一致。结论 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血管畸形团范围,明确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在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有指导意义。 杨与敏 韩杨云 龙晓东 李爱国 梁小龙 叶峰 邹林波 刘之彝关键词:脑出血 动静脉畸形 吲哚菁绿 荧光血管造影 不同材质颅骨锁的临床应用评价 孙中书 韩杨云 徐宏 李新军 邹林波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非原动脉瘤部位血管破裂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围手术期非原动脉瘤部位血管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97例确诊颅内动脉瘤并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原动脉瘤部位血管破裂出血患者12例(2.41%),未出血患者485例(97.59%)。比较两组导致非原动脉瘤部位血管破裂出血的可疑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结果497例患者中12例(2.41%)发生围手术期非原动脉瘤部位血管破裂出血,出血均发生在术后15 d以内,出血患者中3例(25%)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介入栓塞术后围手术期非原动脉瘤部位血管破裂出血发生率:多支架并双抗患者出血发生率最高(16.67%),依次为单支架并双抗患者(2.89%)、单纯弹簧圈栓塞患者(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出血发生率高于破裂动脉瘤患者(χ^2=7.178,P=0.007)。结论置入支架合并双抗治疗患者易发生非原动脉瘤部位血管破裂出血。 杨与敏 梁小龙 龙晓东 叶峰 邹林波 刘之彝 李爱国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栓塞 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