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 作品数:9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F144.103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 李晓武张翼鷟智亚芹王加菊李芳许雯于泳赵智刚王晓芳王亚非
- 文献传递
-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为神经样细胞的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能力。方法:无菌获取不同来源的MSCs并进行分组。A组:胎儿真皮;B组:胎儿骨髓;C组:成人骨髓。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并检测其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SCs的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各组MSCs在体外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神经样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神经丝蛋白(NF)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不同来源的MSCs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但是C组MSCs的增殖能力及体外传代能力低于A组和B组。不同来源、不同扩增代数的MSCs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呈现典型的神经样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NF和GFAP均呈阳性反应。结论:不同来源的MSCs均可以在体外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但不同发育阶段的MSCs体外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能力存在差异。
- 白丽萍杨瑞芳李芳许雯赵智刚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骨髓祖代细胞维甲酸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神经微丝蛋白质类
- F140.三氧化二砷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SHP-1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及其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 晋鑫李芳郭青夏冰李晓武魏熙胤张翼鷟
- 文献传递
- 间充质干细胞和Stro-1^+亚群免疫抑制的比较及IDO1、IDO2在其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比较间充质干细胞(MSC)和经Stro-1抗体分选的Stro-1+MSC对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探讨吲哚胺2,3二氧化酶1(IDO1)和IDO2在上述两种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中的作用。方法: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近端股骨粉碎物中得到细胞悬液,培养MSC,并筛选Stro-1+MSC。体外设立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体系,分别加入1×103~5×104个经照射的Stro-1+MSC或MSC,检测对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再分别加入IDO1和IDO2的特异性抑制剂L-1MT和D-1MT,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变化;以实时定量PCR法比较IDO1、IDO2在Stro-1+MSC和MSC中的表达,以GAPDH作为内参照基因。结果:(1)不同剂量组,Stro-1+MSC对MLR的抑制效应均显著强于相同剂量的未经分选的MSC(P<0.05);(2)加入L-1MT后,Stro-1+MSC和MSC对MLR的抑制作用均显著减弱(P<0.05),而加入D-1MT后Stro-1+MSC和MSC对MLR的抑制作用与未加入抑制剂的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3)加入L-1MT后,Stro-1+MSC和MSC对MLR抑制的显著差异不复存在(P>0.05),加入D-1MT后Stro-1+MSC对MLR的抑制作用仍显著强于未经分选的MSC(P<0.05);(4)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IDO1在Stro-1+MS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MSC(P<0.05),而IDO2的表达在两者间无差异(P>0.05)。结论:IDO1在MSC的免疫调节和Stro-1+MSC的强势抑制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该作用可被IDO1的特异性抑制剂L-1MT所抑制,而IDO2的特异性抑制剂D-1MT无此作用。
- 李芳郭青张翼赵丹丹许雯夏冰
- 关键词:STRO-1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吲哚胺2,3-二氧化酶
- 人Stro-1~+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小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初步研究
- 2012年
- 本研究探讨人间充质干细胞(MSC)及其Stro-1+MSC亚群对小鼠皮肤移植模型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作用。从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培养MSC,并筛选Stro-1+MSC。建立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供体为雌性C57BL/6小鼠,获取皮片,移植给受体雌性BALB/c小鼠。动物分为4组:①Stro-1+MSC组:照射受鼠移植前输注2×106Stro-1+MSC;②MSC组:照射受鼠移植前输注2×106MSC;③照射对照组:受鼠照射后直接进行皮肤移植;④同系对照组:BALB/c小鼠照射后接受同系小鼠皮肤移植。检测项目包括:移植皮片存活时间,HE染色观察移植皮片病理改变,ELISA检测移植前后受鼠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MSC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为(12.13±3.34)d,较照射对照组(11.38±1.01)d未见明显延长(P>0.05);Stro-1+MSC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为(30.68±5.89)d,较照射对照组及MSC组明显延长(P<0.05),移植皮肤病理检查显示皮片结构清晰。在同系对照组和照射对照组,移植前后受鼠血浆中TGF-β1浓度无显著变化,而在MSC组和Stro-1+MSC组移植后TGF-β1浓度均有显著增高(P<0.05)。结论:Stro-1+MSC较未分选的MSC具有更强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功能,在体内可显著延长小鼠皮片的存活时间,而这种作用似与TGF-β1的表达无关。
- 李芳许雯李晓武张翼鷟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STRO-1皮肤移植免疫耐受
- 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治分析:附病例报告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收集我院4例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AL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4例患者无血液系统症状或症状较轻,无其他常见结外器官受累,乳腺粗针穿刺可及时诊断,给予化疗或异基因移植后,治疗反应尚可。结论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ALL不容忽视,乳腺粗针穿刺方便易行,结合骨穿等血液学检查可快速诊断,避免误诊,不提倡手术及放疗,宜采用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王加菊李芳于泳王晓芳杨洪亮赵伟鹏张翼鷟
- 关键词:乳腺肿物粗针穿刺
- VEGF和CXCR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3年
- 本研究旨在探索VEGF和CXCR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用ELISA法检测44例初治DLBCL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DLBCL患者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743,P<0.05);且VEGF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和ECOG评分相关(P<0.05);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和Ann Arbor分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VEGF和CXCR4是患者总生存(OS)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免疫分型和血清中CXCR4的表达水平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结论:VEGF和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显著高表达,且二者的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CXCR4是影响患者OS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联合阻断VEGF和CXCR4可能成为淋巴瘤的治疗新思路。
- 郭青王加菊李芳杨洪亮于泳赵智刚王晓芳王亚非张翼鷟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XCR4
- 体外扩增传代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相关因子的影响
- 2013年
-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体内的归巢能力,会随着供体细胞在体外的培养传代而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间充质干细胞对靶组织的修复作用。目的:探讨体外扩增传代对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将间充质干细胞自骨髓中分离出来,利用其贴壁生长的特性加以纯化,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培养至第7代,观察原代及第3,5,7代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采用MTT法检测第3,5,7代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特性,并绘制生长曲线。Real-time PCR法检测第3,5,7代间充质干细胞中归巢相关因子CXCR4、CXCR6、CXCL12(SDF-1)、CD44的表达,以2-△△Ct计算各代细胞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比较不同代次间充质干细胞中各细胞归巢因子表达的差异。结果与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自骨髓获得单个核细胞,将其贴壁培养传至第3代,可获得纯度较高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在体外的增殖能力较强,但随着传代扩增次数增加,形态从细长梭形逐渐缩短变宽,增殖速率、总体扩增倍数以及CXCR4、CXCR6、CXCL12、CD44等细胞归巢因子的表达亦随传代培养而呈下降趋势。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能力随扩增传代而逐渐下降,其机制可能与CXCR4、CXCR6、CXCL12、CD44等归巢相关因子在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 许雯田晨李芳夏冰郭青张翼鷟
- 关键词:干细胞CXCR6CXCL12
- 三氧化二砷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SHP-1基因去甲基化作用及其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 晋鑫李芳郭青夏冰李晓武魏熙胤张翼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