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晓燕

作品数:12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蛋白
  • 4篇乳腺
  • 4篇细胞
  • 3篇病理
  • 2篇增殖
  • 2篇乳腺癌
  • 2篇上皮
  • 2篇组织化学
  • 2篇腺癌
  • 2篇临床病理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结合蛋白
  • 2篇表达及临床意...
  • 2篇病理学
  • 1篇电切
  • 1篇电切术
  • 1篇新辅助化疗
  • 1篇血清

机构

  • 12篇郑州大学第五...
  • 2篇济源市肿瘤医...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河南护理职业...

作者

  • 12篇何晓燕
  • 3篇宰国真
  • 3篇孙海斌
  • 2篇郑鹏远
  • 2篇梅璐
  • 2篇杨柳
  • 1篇曹予文
  • 1篇任雪松
  • 1篇李彦伟
  • 1篇申培红
  • 1篇李晓勇
  • 1篇王旭东
  • 1篇陈升阳
  • 1篇黄煌
  • 1篇郭茂华
  • 1篇马梅

传媒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肝脏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361例诊断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FNAC)诊断的标准,分析误诊原因及改进方法。方法分析我院361例经组织病理学对照的乳腺肿块FNAC检查结果,比较良、恶性肿瘤在临床触诊检查、针感体验及细胞形态学方面的差异。结果经组织病理学对照后,FNAC诊断恶性病变186例,良性病变175例,26例误诊,总准确率为92.8%,总误诊率为7.2%。良、恶性肿瘤在细胞学形态、触诊检查及针感体验方面差异显著(P<0.05)。结论FNAC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率达到临床诊断要求,以显微镜镜下细胞形态学为主,再结合触诊、针感及其他组织学检查方法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孙海斌王旭东何晓燕
关键词: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组织病理学
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桥本甲状腺炎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8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PTC 162例伴HT及162例未伴HT患者,采用荧光PCR法比较两者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将PTC伴HT患者根据是否有BRAFV600E基因突变分为阳性组68例和阴性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伴H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PTC伴HT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率为41.98%,明显低于未伴HT患者的7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伴HT患者BRAFV600E突变阳性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侵袭被膜占比分别为60.29%、13.24%,明显高于阴性组的15.96%、3.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伴HT患者BRAFV600E突变与HT呈负相关(r=-0.516,P<0.05),与淋巴结转移、侵袭被膜呈正相关(r=0.619、0.577,P<0.05)。结论PTC伴HT者较不伴HT患者呈现出较低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和侵袭性,但突变阳性仍会增加肿瘤的侵袭性。
宰国真李维山何晓燕孙海斌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桥本甲状腺炎
RNA结合蛋白CSTF2通过调控MCM6促进H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2022年
目的 探讨CSTF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在HCC细胞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HCC公共数据,分析CSTF2的mRNA表达在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的差异。免疫组化分析CSTF2的蛋白表达在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的差异。分析CSTF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相关性分析寻找与CSTF2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基因。体外培养HCC细胞并采用体外转染过表达或siRNA的方式分别上调或下调细胞中的CSTF2及MCM6。CCK-8试验分析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划痕实验分析各组细胞的转移情况。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各组细胞的CSTF2及MCM6表达水平。结果 CSTF2在9个HCC的微芯片及2个HCC的RNA测序公共数据中,CSTF2均在癌组织中呈现显著上调。CSTF2的高表达预示着较低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CSTF2表达与HCC患者的肿瘤尺寸、AFP水平、TNM分期及血管侵袭等密切相关。肝癌组织中MCM6的mRNA表达与CSTF2水平呈正相关。过表达CSTF2可以促进HCC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同时过表达CSTF2可以上调MCM6的水平。抑制MCM6的水平可以部分消除CSTF2的促癌作用。结论 CSTF2可能通过调控MCM6在HCC中发挥促癌作用。CSTF2和MCM6可能成为HCC的潜在分子靶点。
何晓燕张强弩宰国真杨柳王桂芝
关键词:肝细胞癌RNA结合蛋白增殖
细胞色素P4501B1在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1B1(CYP1B1)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患者40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24岁),检测CYP1B1蛋白的表达,及40例正常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CYP1B1的表达与乳腺纤维腺瘤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采用x^2检验,两者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结果乳腺纤维腺瘤患者肿瘤组织中的CYP1B1蛋白表达(57.5%)明显高于正常组织(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50,P<0.05),CYP1 B1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75,P<0.05),与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3,P> 0.05).结论 CYP1B1蛋白与乳腺纤维腺瘤的生成、发展明显相关.
杨颖涛段奇赤更何晓燕
关键词:乳腺纤维腺瘤P450
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环形电切术后患者标本切缘阳性的临床病理研究
2022年
探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后患者标本切缘阳性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我院650例CIN I~II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LEEP术,术后采用TCT、阴道镜进行复查,检测标本切缘阳性,并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50例LEEP手术患者中72例术后标本显示切缘阳性,占11.08%,病理诊断结果显示为鳞状上皮高度病变。不同年龄患者LEEP术后标本切缘阳性率在>40岁组明显高于≤4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患者LEEP术后标本阳性率高于HPV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累及腺体者切缘阳性率高于未累及腺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病灶患者切缘阳性率高于单发病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HPV阳性、病灶累及腺体及病灶多发是CIN患者LEEP术后标本切缘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IN患者LEEP术后标本切缘阳性率较高,且主要发生于合并HPV感染、年龄>40岁及病变累及腺体等群体,应予以高度重视。
杨柳何晓燕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环形电切术临床病理HPV感染
IGFBP-3在白藜芦醇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在白藜芦醇(Res)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表达的变化。方法噻唑蓝(MTT)法测定Res对BGC-823细胞增殖的抑制程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es处理后BGC-823细胞中IGFBP-3表达变化,siRNA技术沉默IGFBP-3基因表达,MTT法观察Res对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 Res能够抑制BGC-823生长,经20,40,80,160μmol·L-1Res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2.35±10.65)%,(74.30±12.36)%,(62.80±14.66)%,(50.75±11.14)%。Res刺激后,IGFBP-3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IGFBP-3 mRNA水平增高2.96倍(P<0.05),IGFBP-3蛋白水平变化与其mRNA一致。siRNA技术沉默IGFBP-3表达后,160μmol·L-1Res刺激BGC-823细胞,细胞存活率下降(78.5±9.86)%,但高于同浓度下Res刺激的未经IGFBP-3沉默的BGC-823细胞(P<0.05)。IGFBP-3沉默后,160μmol·L-1Res处理后BGC-823细胞凋亡率(20.13±9.12)%,明显低于未经IGFBP-3沉默的BGC-823细胞[(35.48±11.1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s可以抑制BGC-823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该机制涉及IGFBP-3高表达。
孙海斌何晓燕马梅
关键词:白藜芦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BGC-823细胞
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在评估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中作用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评估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接受FEC(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40例为乳腺癌组,根据化疗疗效分为有效组24例和无效组16例。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乳腺癌组化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评估乳腺癌患者化疗前IL-10水平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效能。结果乳腺癌组患者化疗前IL-10水平[(382.52±68.03)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25.75±32.11)ng/L](P<0.05);乳腺癌组患者化疗后IL-10水平[(510.10±120.80)ng/L)高于化疗前(P<0.05);化疗前、后有效组患者IL-10水平[(381.70±36.80)、(426.83±39.72)ng/L]均低于无效组[(383.75±99.77)、(637.50±84.35)ng/L](P<0.05);乳腺癌患者化疗前IL-10水平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最佳截断值为370.04ng/L时,AUC为0.708(95%CI:0.534~0.883,P<0.001),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75%。结论血清IL-10水平对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具有一定价值,降低血清IL-10水平有可能增加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杨颖涛何晓燕程小旭段奇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白细胞介素-10预后
突触核蛋白-γ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突触核蛋白-γ(SNCG)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乳腺纤维腺瘤、45例导管内原位癌、96例浸润性导管癌三组患者的术后标本中SNCG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NCG在乳腺纤维腺瘤、导管内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三组乳腺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2.50%、31.11%、69.7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NCG表达率在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组(80.36%)高于无转移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分期Ⅰ、Ⅱ、Ⅲ期中SNCG表达率依次为44.44%、71.93%、85.71%,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肿瘤直径、C-erbB-2组间SNCG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NCG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浸润及转移,有望成为乳腺癌的辅助诊断及预测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的重要指标。
任雪松郭茂华李晓勇申培红曹予文陈升阳何晓燕
关键词: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
miR-200a和YAP1在肺癌的不同表达及病理学意义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miR-200a与Yes相关蛋白1(YAP1)表达量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5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切除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RT-PCR方法检测并比较患者的miR-200a与YAP1表达量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所选患者中miR-200a及YAP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量显示,miR-200a与YAP1的表达量在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肿瘤分级、肿瘤数目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200a与YAP1的表达量在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患者中miR-200a、YAP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表达量比癌旁组织较高,其中,YAP1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表达量水平明显高于miR-200a的表达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00a、YAP1对非小细胞肺癌ROC曲线显示,miR-200a的ROC曲线下面积0.689比YAP1的0.666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200a、YAP1表达量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有一定预测价值。
宰国真李维山何晓燕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RT-PCR临床病理意义
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价值分析
2021年
探讨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肝癌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癌旁组织与肝癌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检测,分析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肝癌中具体表达、比较血小板反应蛋白-1阴性、阳性复发率。结果 性别、肝硬化结节、HCV感染、相关死亡、3年内复发与血小板反应蛋白-1水平无相关性(P>0.05),肿瘤包膜、肿瘤直径、肿瘤数目、癌栓、分期、分化、AFP与血小板反应蛋白-1水平存在相关性(P<0.05);血小板反应蛋白-1阴性、阳性复发率分别为93.3%、56.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反应蛋白-1会对血管生成与肝癌生长抑制,且能够对转移侵袭延缓,临床对血小板反应蛋白-1水平检测,可对疾病严重程度判断,降低疾病复发率,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理论资料。因此,血小板反应蛋白-1检测应广泛应用。
何晓燕
关键词:血小板反应蛋白-1肝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