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葳

作品数:11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椎体
  • 3篇椎体成形
  • 3篇椎体成形术
  • 3篇脊柱
  • 3篇成形术
  • 2篇胸椎
  • 2篇融合术
  • 2篇手术
  • 2篇前列腺
  • 2篇前列腺癌
  • 2篇转移瘤
  • 2篇椎体成形术治...
  • 2篇自体
  • 2篇腺癌
  • 2篇疗效
  • 2篇经皮椎体成形
  • 2篇经皮椎体成形...
  • 2篇骨折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机构

  • 10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周葳
  • 8篇钟志宏
  • 6篇余灏涛
  • 6篇张平
  • 2篇李健
  • 2篇张平
  • 2篇沈华伟
  • 1篇夏金堂
  • 1篇杨补
  • 1篇陈岗东
  • 1篇刘小明
  • 1篇张志
  • 1篇邓楠
  • 1篇张亮
  • 1篇孙茜
  • 1篇王军伟

传媒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国际感染病学...
  • 1篇教育进展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应用不同自体血回输方式的有效性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老年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应用不同自体血回输方式的有效性。方法:收集行脊柱椎间融合手术的老年患者167例,根据围手术期输血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单纯自体血回输组(n=48)、自体血+术中回输组(n=26)、自体血+术后回输组(n=64)、自体血+术中回输+术后回输组(n=29),对比各组手术前后抽血检查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各组术前抽血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各组HGB、HCT、PT、APTT指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WBC水平存在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血+术中回输组、自体血+术后回输组、自体血+术中回输+术后回输组术后1周WBC与单纯自体血回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输血过程中,均未出现溶血、肾衰竭、严重感染败血症等严重输血相关不良反应,自体血+术中回输组、自体血+术后回输组、自体血+术中回输+术后回输组皮疹及低体温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自体血回输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血+术中回输+术后回输是一种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值得在老年脊柱融合手术中广泛开展。
沈华伟张平钟志宏周葳
关键词:老年患者脊柱融合术自体血回输
PET/CT对小动物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观察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小动物PET/CT扫描在小鼠前列腺癌骨转移检测中的可行性。方法裸鼠2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只,前列腺原位注射组、左心室注射组、胫骨腔内注射组每组各7只。分别采用前列腺原位注射、左心室内注射、胫骨腔内注射的方法建立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饲养40天,原位注射及左心室注射组采用PET/CT扫描检测,胫骨腔注射组采用小动物高分辨率CT检测,对可疑的骨转移灶行解剖学观察及HE染色明确。结果前列腺原位注射组肿瘤细胞聚集腹腔软组织内生长,均未发现明显骨质破坏(0/7);左心室注射组均发生皮下等软组织转移(7/7),PET/CT检测出一例胫骨上端骨质破坏,组织学检测证实为骨转移灶(1/7);胫骨腔注射组所有动物均形成明显骨质破坏(7/7)且高分辨率CT检测见骨破坏分级良好。结论小动物PET/CT扫描能够良好的显示转移灶在小鼠体内的定位,且能良好的显示骨破坏情况,因此该技术在检测小动物骨转移上有着良好的可行性。
钟志宏周葳余灏涛严蔚明沈华伟张平
关键词: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
规培教学中椎弓根置钉的学习曲线研究
2018年
目的研究骨科专科规培医师腰椎椎弓根置钉技术的学习曲线,为临床技能教学提供学习强度依据。方法2016年7月-2018年10月在脊柱外科参加骨科专陪的医生共9名,脊柱外科专科培训时间最少个12月。所有专陪医师实际操作前先接受腰椎椎弓根置钉理论培训,担任10台手术二助后开始进行实际置钉操作,绘制每位医生完成60次椎弓根置钉的操作时间、透视次数曲线。结果学员完成的置钉数量为63-74次,单个置钉时间及透视次数的学习曲线显示经过约30例操作后到达平台期,手术时间稳定在6min、透视次数稳定在3次左右。将总的操作过程分次研究后发现后30次的平均置钉时间及透视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外科专科培训医师学习腰椎椎弓根置钉的例数为30例左右达到技术平台。该结果对于制定脊柱外科专科培训的学习强度,提高培训效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周葳钟志宏余灏涛张平
关键词:椎弓根置钉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中上段胸椎转移瘤溶骨性骨折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中上段胸椎(T1⁃T6)转移瘤溶骨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采用PVP治疗T1⁃T6水平椎体肿瘤(共21个椎体)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情况;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价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总结分析治疗选择、PVP穿刺操作技术、术后并发症和生存随访结果等。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完成手术,末次随访时间3个月以上。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及SF⁃36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疼痛缓解率为93.70%。所有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所改善。术后7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包括2个椎体硬膜外渗漏、1个椎间盘渗漏、3个椎体椎旁组织渗漏、1个椎体静脉渗漏,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PVP治疗中上段胸椎转移瘤溶骨性骨折,可有效缓解胸背痛,提高生活质量,较为安全有效,尤其适合tomita评分>5分的脊柱转移瘤患者。
周葳陈国权钟志宏余灏涛张平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中上段胸椎转移瘤
两种改进的自体骨融合方式在后路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回顾研究两种改进的自体骨融合方案(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自体骨cage植骨)与PEEK cage植骨在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旨在证实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因退行性腰椎疾患在我科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根据腰椎融合的采用情况将患者分为自体骨打压组36例、自体骨cage组35例、PEEK cage组39例。观察手术前后的VAS、ODI评分,并在影像学资料上计算术后24h、术后6月、术后12月的椎间隙高度丢失度及椎体融合率。术前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资料可比性良好。结果三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影像学结果示术后6月、12月的椎体高度丢失度分别为:打压植骨组(6.1±2.5、6.5±3.8)%;自体骨cage组(5.6±2.9、5.8±3.7)%;PEEK cage组(5.4±3.3、5.9±4.1)%。术后6月、12月的椎间相对融合率为:打压植骨组(27.5±10.5、26.5±9.1)%;自体骨cage组(31.2±8.7、28.1±8.7)%;PEEK cage组(28.4±7.1、29.3±8.2)%。各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三组的ODI、VAS评分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组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融合率无明显差异,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自体骨cage植骨融合效果良好。
钟志宏周葳余灏涛张亮张志张平李健
关键词:椎体间融合术
莱菔硫烷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实验研究
2019年
目的探索莱菔硫烷(SFN)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CCK8法鉴定SFN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率的影响,PI染色检测对SFN对前列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Transwell迁移实验验证SFN对前列腺癌细胞株迁移能力的影响,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FN处理后及对照组细胞株内Bcl-2及Bax表达情况。动物实验通过皮下注射建立裸鼠前列腺癌肿瘤模型,建模后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SFN及PBS瘤体内注射,每周测定肿瘤体积及小鼠体质量。术后6周处死动物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验证SFN在动物体内对Bcl-12及Bax表达的影响。结果细胞实验证实SFN能显著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P <0.05),引起肿瘤细胞G0期停滞并抑制其迁移。SFN抑制前列腺癌Bcl-2表达并促进Bax表达。动物实验结果示实验组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P <0.05),免疫组化结果与细胞学实验相符。结论体内及体外实验证实SFN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并可能通过Bcl-12/Bax通路发挥其作用。SFN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前列腺癌抑制因子,为临床防治前列腺癌提供新的思路。
刘小明周葳杨补
关键词:莱菔硫烷前列腺癌BCL-2BAX
姑息性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观察和影响因素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姑息性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为提高临床外科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或姑息减压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共56例。通过病历和电话随访收集每位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后治疗情况及愈后。满足术后疼痛缓解≥3个月定义为疗效良好,否则定义为疗效不佳,若3个月内死亡亦定义为疗效不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VP术和减压手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56例患者中成功随访52例,随访结束时41例患者死亡,其中10例3月内死亡,33例1年内死亡。PVP术治疗的患者,23例(67%)满足疗效良好。减压术治疗的患者,13例(72%)满足疗效良好。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营养状态、术前生活状态、靶向药物治疗、化疗期间脊柱转移、脊柱外骨转移、内脏转移、术后放疗、Frankel分级对手术疗效存在影响(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为:术前营养不良、术前生活状态不佳、原发灶控制不佳、术后无放疗、神经功能差是手术治疗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PVP和姑息减压手术能使大多数的患者直接获益。手术疗效与原发灶器官和位置无明显相关性,原发灶的控制情况、术前营养状况、生活状态、术后是否继续接受放疗、术前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
周葳陈国权余灏涛钟志宏张平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经皮椎体成形术
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的疗效
2016年
目的:评估新型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与椎体成形两种术式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中疗效。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一区自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间符合条件的102例(共142节段)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病患术前随机分为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A组,52例)以及单纯椎体成形(B组,50例)两组,分别进行相应的手术术式处理。术后随访一年,通过患者VAS评分、ODI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改善、功能恢复情况;通过骨水泥渗漏与否、椎体高度恢复程度、骨水泥弥散情况等进一步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椎体成形术式治疗脊柱骨折疗效及预后可能产生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天VAS评分改善方面A组较B组好(P<0.05),但术后1月及随访中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改善相当且保持稳定。术后一年时椎体高度恢复率A、B两组分别为(28.82±5.13)%和(27.84±2.12)%。A、B两组102例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过敏、肺栓塞、椎管渗漏引起神经症状等严重并发症。无症状性骨水泥渗漏发生例数分别为11例和23例(P<0.05)。结论: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较单纯椎体成形术在改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症状及功能方面即时疗效更佳,椎体高度恢复率及丢失率相似,但骨水泥弥散情况及骨水泥外渗率更好,提示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具有更简短的手术时间、更佳的手术疗效及更低骨水泥外渗率。
钟志宏张平李健余灏涛周葳
关键词:胸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夜间支具与Boston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比较夜间支具与Boston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夜间支具组和Boston支具组,各30例。分别制作支具,夜间支具组夜间佩带,Boston组全天佩带。每3个月复查1次,行全脊柱正侧位片检查,同时评价相应指标。结果夜间支具组在主胸弯Cobb角改善、ICR及IAV方面明显优于Bosto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33,P=0.038)。而在佩戴时间、腰弯Cobb角改善、T4-T12后凸及L1-S1前凸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Boston支具相比,夜间支具治疗轻中度AIS更具优势,疗效更为确切。
王泽维张平钟志宏周葳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学生主动式形成性评价在外科实习医师临床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2020年
临床医学教育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更是实践技能的培养。从一个实习医生到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逐渐沉淀的过程。因此,外科实习医生的技能培训及评价不能仅以一次成功或失败来评定学生的能力高低。为提高外科实习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我院外科教研室近年探索了一种新的评价考核模式——学生主动式形成性评价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与带教老师之间互动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了实习生外科临床操作能力。
邓楠周葳王军伟黄南祺陈岗东孙茜夏金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