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曙
- 作品数:78 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 一种续随子二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抗白血病用途
- 本发明涉及天然药物领域。具体涉及以续随子的种子为原料,通过天然产物化学方法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新化合物大戟因子L<Sub>2b</Sub>(Euphorbia factor L<Sub>2b</Sub>),其骨架属于续随...
- 陈雨管福琴李林蔚张国栋李丕睿田梅冯煦王碧赵兴增单宇王奇志刘飞徐曙印敏
- 文献传递
- 一种灰毡毛忍冬二萜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抗农业真菌用途
- 本发明涉及天然产物领域。具体涉及以灰毡毛忍冬的根为原料,通过天然产物化学方法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新化合物灰毡毛忍冬乙素(lonimacranthoidin B),其骨架属于<I>syn</I>‑海松烷型(<I>syn</...
- 冯煦陈雨吕慧徐曙单宇赵友谊王鸣
- 一种降解木材加工副产物杨树皮纤维素的复合菌剂
-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领域,属于工业集约化生产技术,具体是一种降解木材加工副产物杨树皮纤维素的复合菌剂。所述菌剂的活性成分为下列质量百分比的原料,产纤维素酶的肠杆菌和乳酸乳球菌55%、产β‑葡萄糖苷酶的鞘氨醇杆菌、肉杆菌和琥珀...
- 王奇志徐曙曹妍王碧管福琴单宇严奇陈雨刘飞印敏田梅李林蔚靳桐周倩冯煦
- 文献传递
- 楝叶吴萸挥发油在防治辣椒疫病中的应用
- 本发明属于植物源农药技术领域。本发明首次以楝叶吴萸挥发油为有效成分用于防治由辣椒疫霉引起的辣椒疫病,初步研究了楝叶吴萸挥发油对辣椒疫病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楝叶吴萸挥发油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和萌发具有较好的抑...
- 王奇志王碧杨璟璟李丕睿印敏徐曙刘飞雍旭红靳桐赵兴增张建华
- 一种降三萜类皂苷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三萜皂苷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其特征是通过水或有机溶剂的化学方法,从北美海篷子全草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一种降三萜类新化合物,命名为海篷子皂苷丁。该化合物可体外抑制病原菌生长,...
- 单宇冯煦王奇志管福琴王鸣陈雨印敏赵友谊徐曙
- 大戟因子L3在制备防治植物卵菌病害农药制剂中的应用
- 本发明涉及植物源农药技术领域,公开了大戟因子L3(Euphorbia Factor L3)在制备防治植物卵菌病害农药制剂中的新用途。本发明中的大戟因子L3是从药用植物续随子(Euphorbia lathylris)中提取...
- 陈雨王碧冯煦徐曙李丕睿刘飞赵兴增田梅李林蔚单宇印敏管福琴王奇志
- 生物素化小白菊内酯的合成及其在互作蛋白筛选中的应用
- <正>小白菊内酯对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但其靶标蛋白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小白菊内酯为原料,在二氧化硒及过氧化叔丁醇作用下反应,得到的产物与Fmoc-12-氨基十二烷酸发生光...
- 曹妍刘飞胡俊王碧赵兴增印敏王奇志陈雨单宇管福琴廖盼华冯煦徐曙
- 一类双吲哚甲烷化合物在农药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双吲哚甲烷化合物在农药中的应用,尤其在抗菌核病、灰霉病、纹枯病、叶斑病、恶苗病和稻瘟病等方面的应用。其化合物结构由下列通式(Ⅰ)表示。该类双吲哚甲烷化合物能有效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扩展了双吲哚甲烷化合物的...
- 刘飞冯煦徐曙王碧王奇志单宇印敏管福琴陈雨赵兴增王鸣赵友谊王雪莉
- 文献传递
- 含小白菊内酯的农用杀菌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源农药杀菌剂及其配制方法。该杀菌剂是由野甘菊全草经提取加工而成。其中主要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例为:小白菊内酯5~20%以及水和表面活性剂配制成水乳剂,稀释后用于防治各种作物病害。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原料易...
- 徐曙王奇志冯煦王碧刘飞陈雨单宇印敏管福琴王鸣赵友谊张建华
- 文献传递
- 湘产小花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及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筛选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小花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var.officinalis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利用菌丝生长法进行抗菌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从小花吴茱萸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成分,分别鉴定为吴茱萸碱(1)、吴茱萸次碱(2)、去氢吴茱萸碱(3)、二氢吴茱萸卡品碱(4)、吴茱萸卡品碱(5)、1-甲基-2-十一烷基-4(1H)-喹诺酮(6)、1-甲基-2-[(4Z,7Z)-4,7-十三碳二烯]-4(1H)-喹诺酮(7)、1-甲基-2-[(6Z,9Z)-6,9-十五碳二烯]-4(1H)-喹诺酮(8)、柠檬苦素(9)、石虎柠檬素A(10)、isolimonexic acid(11)、wuzhuyurutine B(12)、豆甾醇(13)、β-谷甾醇(14)、β-胡萝卜苷(15)。结论化合物5~8和11~13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不同类型化合物在10μg/m L质量浓度下对植物病原真菌表现出选择性抑菌作用。
- 马晨徐曙单宇刘飞冯煦王奇志
- 关键词: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