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岚

作品数:8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艺术
  • 2篇民俗
  • 2篇非物质文化
  • 2篇非物质文化遗...
  • 1篇道教
  • 1篇道教音乐
  • 1篇叙事
  • 1篇艺术形象
  • 1篇艺术性
  • 1篇音乐
  • 1篇影戏
  • 1篇影像
  • 1篇三分球
  • 1篇时代气息
  • 1篇手法
  • 1篇丝竹
  • 1篇题材
  • 1篇题材内容
  • 1篇体育
  • 1篇体育人物

机构

  • 8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宾夕法尼亚大...

作者

  • 8篇张海岚
  • 3篇田兆元

传媒

  • 3篇少年文艺(上...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文化遗产
  • 1篇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七宝皮影
2017年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皮影戏流派众多,上海七宝皮影最初由毛耕渔从浙东地区引进,在江南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海派特性。其皮影人物造型轻镂刻,重彩绘,装束温婉秀美。演唱曲调以皮影调及江南丝竹为主,兼有昆曲和道教音乐。念白用方言土语,间杂京昆戏腔。剧目主要是历史演义故事。
田兆元张海岚
关键词:皮影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江南丝竹道教音乐方言土语
发现“事件”:民俗影像的实现路径——基于三期影像工作坊的实践反思被引量:1
2016年
基于民俗学范式进行影像田野实践反思研究,民俗学学科范式的纪录片不再是要记录民俗"事实",而是要在民俗事项的多语境结构中发现那些有文化意义的"事件",根据叙事原则组织成"故事",完成"非虚构"的文化表征,而这个"故事"是"工具真实"而非"理性真实"。通过对民俗事项多重语境的剖析,用"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原则,完成在复杂的民俗语境中的"个体"精神的展现和情感的传达,这是民俗学学科范式下的记录区别于人类学范式的民族志记录片或其它形式纪录片的主要特点。
张海岚
关键词:故事个体情感
民俗学视角下当代普洱茶市场话语建构研究——以台北市与云南易武镇为中心的考察
文化传统的当代弘扬与生活融入,已经成为民俗学的重要命题。在消费已经成为社会首要控制领域的后现代社会,“民俗”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和文化资本,实现再生活化。其意义更多地呈现于建构个人、社会的文化身份认同,实现群体内部的交流。“...
张海岚
关键词:民俗叙事普洱茶
金坛刻纸
2017年
“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金坛刻纸已有百余年历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其工艺主要由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组成;题材内容广泛,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幅式灵活,可根据需要自由选定大小;构图精细完整,表现手法丰富,常综合运用填彩、点彩、衬彩等表现细腻生动的艺术形象;重视画稿创作,主题、构思、形象等都是先在画稿中成型,
田兆元张海岚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形象题材内容时代气息表现手法
从篮板球到三分球:不断涌来的林书豪风,种族侮辱与刻板印象
2016年
2012年2月,纽约尼克斯队的控球后卫,一位华裔美国人——林书豪一战成名,一个被不断下放到低级别联赛的球员受到热捧。他在NBA的表现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包括内幕和局外人的民间传说、相关的文化批评以及刻板印象。本篇论文利用"林黛瑞拉"的故事、根据林书豪所产生的海量的民间言论和反响,调查"林来疯"——这个流行的亚裔种族传说是怎样成为一个主流事件的,借此来探讨正在发生的文化变迁。
玛格丽特·马加特张海岚
关键词:侮辱种族主义
顾绣
2017年
顾绣,因源于明代上海顾名世家而得名,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至今流传400余年。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顾绣又称画绣,讲究心摹手追,绘绣合一。
田兆元张海岚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性
专门性体育人物副刊的创办探析
<正>研究目的:在我国,除专业性的体育报纸外,综合类报纸,都市报等都采用副刊的形式来报道体育,体育副刊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倡导积极康健的精神理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通过对各类报纸体育副刊的内容和形式...
张海岚郭讲用
文献传递
民俗经济视角下都市传统庙会市场空间变迁研究——以上海龙华庙会为例被引量:2
2019年
以上海龙华庙会为例,探讨当代都市传统庙会的困境并提出对策。历史上的龙华地区在"平台经济"模式的运营下,营造出一个人气兴旺的综合性民俗空间--龙华庙会,并围绕该地域形成基于传统市场空间的文化认同,稳定的平台运营模式为龙华庙会在百年的变迁中身份转化、信仰协调及民俗生活之间的多重关系提供了基础动力。在成为国家级非遗后,传统庙会空间萎缩,失去了传统文化认同的龙华庙会呈现"意义空心化"趋势,平台运营模式的打破最终也导致庙会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理想而举步维艰。传统庙会当代化进程中应该恢复"平台思维",积极营造适合当代的庙会市场空间并可以探索互联网庙会的新形态。
张海岚
关键词:平台经济文化认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