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超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黄斑
  • 2篇角膜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像术
  • 1篇眼内
  • 1篇眼内炎
  • 1篇荧光
  • 1篇有晶状体眼
  • 1篇圆锥角膜
  • 1篇源性
  • 1篇正常人
  • 1篇植入
  • 1篇植入术
  • 1篇植入术后
  • 1篇术后
  • 1篇内源
  • 1篇内源性
  • 1篇内源性眼内炎
  • 1篇念珠菌
  • 1篇念珠菌性

机构

  • 6篇武汉爱尔眼科...
  • 1篇长江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6篇潘超
  • 4篇程建宏
  • 3篇谭维娜
  • 3篇李璟
  • 2篇曾庆延
  • 2篇雷晓华
  • 1篇潘超
  • 1篇陈茜
  • 1篇陈茜
  • 1篇程娟

传媒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眼科学报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0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内源性念珠菌性眼内炎误诊1例
2020年
临床上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比较少见,其早期临床表现因类似于葡萄膜炎等常见眼病常常被误诊。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收治了1例49岁女性患者,首诊为葡萄膜炎,后前房穿刺送检确诊为内源性念珠菌性眼内炎。
刘慧林潘超李璟程建宏
关键词:内源性眼内炎念珠菌误诊
不同形式角膜高度在鉴别圆锥角膜中的作用
谭维娜潘超雷晓华曾庆延
两种不同参考面下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研究
2016年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参考面下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40例80只眼(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22.5±4.8)岁(18~35岁),平均等效球镜(-4.84±2.26)D(-1.00~9.75D)。使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以最佳拟合球面、最佳拟合环曲面椭球面为参考面,记录两种参考面下角膜顶点、角膜最薄点以及5mm直径范围最大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值。采用配对f检验比较两种参考面下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两种参考面下角膜后表面高度的相关性。结果以最佳拟合球面为参考面的角膜顶点、角膜最薄点和5mm直径范围最大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平均值分别为(1.7±2.4)μm、(4.3±3.4)μm和(10.8±3.1)μm,以最佳拟合环曲面椭球面为参考面的平均值分别为(-3.0±1.2)μm、(-1.6±1.8)μm和(7.0±4.0)μm。以最佳拟合环曲面椭球面为参考面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值均低于最佳拟合球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054、-0.238、0.304,(P=0.764,0.175,0.080)。结论相较于最佳拟合球面,采用最佳拟合环曲面椭球面进行拟合能够更加贴合真实的角膜形态,可能是更佳的术前筛查角膜扩张性病变的选择。
谭维娜潘超程娟雷晓华
关键词:角膜后表面高度PENTACAMHR
A/B超联合造影自发荧光在YAG激光玻璃体消融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A/B超联合造影自发荧光观察YAG激光治疗生理性玻璃体混浊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8-08/2019-01在汉口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30例30眼,术前A/B超定位玻璃体混浊位置,距离晶状体2~3mm、视网膜3~4mm范围外为安全距离。检查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扫描激光眼底照相、A/B超、造影自发荧光,由同一位操作熟练的医生应用YAG激光消融机对生理性玻璃体混浊进行激光消融治疗。激光治疗后随访1d,1wk,1mo,术后检查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扫描激光眼底照相、造影自发荧光检查,采用Image-J软件测量治疗前后玻璃体混浊大小。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d,1wk,1mo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均无差异(P>0.05)。30眼中,28眼一次激光消融治疗,2眼2次激光消融治疗,平均治疗次数1.06次。治疗后造影自发荧光显示玻璃体混浊明显减小或消失,前后对比有差异(P<0.01)。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A/B超联合造影自发荧光证实YAG激光治疗生理性玻璃体混浊安全有效。
刘慧林刘俊杰程建宏潘超江柯郑一晨王晓琴李璟
关键词:A/B超
合并黄斑劈裂的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观察
2023年
目的:观察合并黄斑劈裂(MF)的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术后的MF的进展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将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行ICL植入术且术前合并MF的高度近视患者15例27只眼纳入本研究。术后随访观察2年,观察的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视网膜劈裂最厚处厚度(maxRT)、眼轴长度(AL)。采用配对t检验和Bonferroni矫正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前平均AL(29.84±2.14) mm,术前等效屈光度(-17.12±2.95) D。术前、术后1年、2年UCVA(logMAR)分别为1.40±0.35、0.15±0.19、0.19±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7.6,P<0.01)。术前、术后1年、2年BCVA(logMAR)分别为0.25±0.16、0.09±0.10、0.09±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76,P<0.05)。术前、术后1年、2年CFT分别为(456±15)、(447±13)、(460±1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P>0.05)。术前、术后1年、2年maxRT分别为(677±14)、(654±10)、(667±9)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4,P>0.05)。术后2年平均AL(29.85±2.15) mm,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P>0.05)。结论:合并黄斑劈裂的高度近视患者行ICL植入术后2年随访观察未见黄斑劈裂的显著进展,ICL植入术并未显著增加黄斑劈裂的进展风险。
程建宏程建宏潘超潘超陈茜
关键词:黄斑劈裂
两种OCTA设备测量正常人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的比较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评估两种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设备测量正常人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27名前瞻性纳入的健康志愿者(27只眼)接受两种OCTA检查:Triton(Topcon)和RTVue XR Avanti(Optovue)。浅层毛细血管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层FAZ面积由同一名测量者利用Image J软件手动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评估两种OCTA设备测量FAZ面积的差异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两种OCTA设备测量FAZ面积的一致性。结果27名受试者平均年龄为(32.07±0.95)岁。两种OCTA测量的浅层毛细血管层FAZ面积分别为(0.468±0.086)mm^2、(0.405±0.088)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8,P<0.001);深层毛细血管层FAZ面积分别为(0.354±0.085)mm^2、(0.659±0.096)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3,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种OCTA测量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层FAZ面积的一致性区间分别为(-0.09 mm^2,0.21 mm^2)、(-0.50 mm^2,-0.11 mm^2)。RTVue-XR Avanti OCTA设备自动测量的视网膜全层FAZ面积为(0.322±0.08)mm^2。结论两种OCTA设备测量的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层FAZ面积均有显著的差异性,一致性差,提示临床运用中不可相互替代使用。
程建宏李璟江柯潘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