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淑野

作品数:50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6篇骨折
  • 8篇关节
  • 7篇胫骨
  • 7篇外固定
  • 7篇内固定
  • 7篇骨科
  • 7篇股骨
  • 7篇复位
  • 7篇闭合复位
  • 6篇细胞
  • 5篇牵引床
  • 5篇无菌
  • 5篇无菌性
  • 5篇干细胞
  • 4篇手术
  • 4篇体位
  • 4篇体位固定
  • 4篇无菌性松动
  • 4篇骨干骨折
  • 3篇手术床

机构

  • 42篇滨州医学院附...
  • 7篇暨南大学附属...
  • 6篇暨南大学
  • 3篇堪萨斯大学
  • 1篇滨州医学院

作者

  • 50篇杨淑野
  • 29篇张锴
  • 23篇贾龙
  • 23篇王志刚
  • 23篇杜刚强
  • 20篇李朋
  • 7篇刘栋
  • 7篇王兆林
  • 7篇张德刚
  • 7篇查振刚
  • 6篇吴昊
  • 6篇王双利
  • 6篇马明亮
  • 5篇刘宁
  • 5篇段勇
  • 4篇张新军
  • 4篇梁斌
  • 4篇陈庆勇
  • 3篇姚平
  • 3篇朱锴

传媒

  • 5篇中国矫形外科...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国继续医学...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办公室业务
  • 1篇滨州医学院学...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现代医院管理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25
  • 8篇2024
  • 1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08
  • 2篇2007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复合Ⅰ型胶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聚乳酸乙醇酸构建组织工程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体外分离培养后种植到复合Ⅰ型胶原和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聚乳酸乙醇酸(PLGA)生物支架上,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分离BMSC,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分析法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鉴定。相分离法制备多孔三维PLGA生物支架,支架材料上复合Ⅰ型胶原和rhBMP-2,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将第3代的BMSC接种于复合支架上,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细胞黏附性,将培养6h后的细胞-支架复合体植入sD大鼠肌袋内,于2个月后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其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情况。结果BMSC可在体外分离扩增,表达CD29、CD44,不表达CD34和CIM5。制备的PLGA支架孔隙率为90%,平均孔径为100μm,与BMSC有较好的黏附性。2个月后动物体内细胞-支架复合体的大体观察和HE染色显示,BMSC种植到复合Ⅰ型胶原和rhBMP-2的PLGA生物支架上可构建骨组织。结论BMSC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PLGA与干细胞有较好的黏附性,可用来做组织工程生物材料。BMSC种植到复合Ⅰ型胶原和rhBMP-2的PLGA生物支架上后,在动物体内可构建组织工程骨。
查振刚李劼若周长忍姚平吴昊刘宁黄春华杨淑野王双利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聚乳酸乙醇酸组织工程骨
一种多孔式体位固定装置
一种多孔式体位固定装置,涉及固定夹具领域,包括一床板,所述床板上设有若干插孔,所述插孔内插接有挡柱,所述床板为木质床板,在床板上铺设有若干垫块。本实用新型采用挡柱与插孔的配合方式实现人们体位固定,还可配合有弹性带与弹簧实...
杨淑野段勇张锴王志刚贾龙邢延超胡凯明吴绍省李霞孙鹏娟刘宏智姜建浩杜刚强宋凯凯支红敏
文献传递
一种微创环形引流装置
一种微创环形引流装置,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引流管与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有第一引流管与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有第一引流管的另一端及第二引流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
李朋杨淑野杜刚强张德刚姜建浩刘栋王兆林张德春张新军马明亮刘宏智宫智浩周楠贾龙王志刚张锴
一种微创环形引流装置及引流方法
一种微创环形引流装置及引流方法,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引流管与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有第一引流管与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有第一引流管的另一端及第二引流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
李朋杨淑野杜刚强张德刚姜建浩刘栋王兆林张德春张新军马明亮刘宏智宫智浩周楠贾龙王志刚张锴
文献传递
不同磨损颗粒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后正常的行走活动会产生大量的钛铝钒合金(Titanium6Aluminium4Vanadium,Ti6Al4V)、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High-MolecularWeight-Polyethylene,UHMWPE)、钴铬合金(Chromium-Cobalt Alloy,Co-Cr)等磨损颗粒,激活单核细胞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诱发骨溶解和形成假性肉芽肿等一系列生物学级联反应,最终导致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目的:探讨Ti6Al4V、PMMA、UHMWPE和Co-Cr颗粒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及诱导骨溶解引起无菌性松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与不同浓度的Ti6Al4V、PMMA、UHMWPE和Co-Cr颗粒进行共培养,72 h后提取细胞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观察各种颗粒浓度和理化性质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各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存活率均大于95%,仅有Co-Cr组颗粒/细胞比值为1 000时单核细胞存活率降至87%;(2)当颗粒/细胞比值为10,100,1000时,活化的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与原始幼稚单核细胞(颗粒/细胞比值为0时)相比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Ti6Al4V组、PMMA组和UHMWPE组中随颗粒浓度增加,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Co-Cr组中当颗粒/细胞比值达到1 000时却出现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降低;(4)在骨溶解过程中Ti6Al4V颗粒的功能生物学活性最强,其次是Co-Cr和PMMA颗粒,UHMWPE颗粒最低弱;Ti6Al4V、PMMA、UHMWPE和Co-Cr颗粒在骨溶解过程中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影响存在剂量依赖性。
李朋杨淑野张锴贾龙杜刚强刘栋张新军张德刚王志刚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无菌性松动骨溶解单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
一种经皮穿针双向反牵引固定支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经皮穿针双向反牵引固定支架,包括两个斯氏针和两个支架单元,支架单元包括第一套管和套设在其外部的第二套管,第二套管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对第一套管连接端伸入第二套管内的位置进行限定;第一套管的...
杨淑野李芳芳姜建浩贾龙杜刚强张锴王志刚
文献传递
Ilizarov技术与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Ilizarov技术和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2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李朋张锴王志刚张新军贾龙杨淑野王辉杜刚强梁强陶大为
关键词:ILIZAROV技术外固定髓内钉胫骨远端骨折
结合解剖学和影像学知识提高骨科临床教学质量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主要研究结合解剖学和影像学知识提高骨科临床教学质量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为未来提高骨科临床教学质量寻找一个新的方向。方法选取2018年4—9月的50名接受骨科临床教学的学生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学生(25名)接受常规的临床教学,在对照组学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观察组学生(25名)接受解剖学和影像学知识联合教学,评价两种教学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题评分、实践操作题评分、病例分析题评分等,发现观察组学生的评分分别为:(92.3±2.6)分、(94.6±2.8)分、(95.1±1.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4±3.1)分、(85.6±2.5)分、(84.1±2.8)分,P <0.05。结论结合解剖学和影像学知识有助于提高骨科教学质量,因此应该得到相关人员的关注。
朱锴夏振娟窦永峰邢建强孙兆忠杨淑野
关键词:解剖学影像学骨科教学教学质量
Ti6Al4V,PMMA,UHMWPE和Co-Cr颗粒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更好地研究临床常见磨损颗粒诱发骨溶解反应初始阶段的特征,我们观察分析Ti6Al4V,PMMA,UHMWPE和Co-Cr等四种磨损颗粒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影响并了解其功能生物学活性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各种磨损...
李朋张锴王志刚杨淑野贾龙王黎明张德春王兆林刘栋张德刚马明亮梁斌
关键词:无菌性松动骨溶解单核细胞
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联合内固定治疗肘关节周围骨折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联合内固定治疗肘关节周围骨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肘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获得完整随访39例,纳入研究。18例采用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为联合固定组;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36.2岁(21~58岁)。21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为内固定组,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35.3岁(18~66岁)。术后门诊随访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对肘关节功能行Mayo评分,并记录肘关节屈伸活动度(ROM)。对两组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联合固定组与内固定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8.6、8.3周。Mayo评分:外固定联合组为(88.8±8.9)分,优良率88.9%;内固定组为(76.5±11.8)分,优良率为66.7%。肘关节平均活动度(ROM):联合固定组为(116.2±10.5)°;内固定组为(85.6±13.6)°。两组对比联合固定组肘关节功能明显好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联合内固定治疗肘关节周围骨折,能增加肘关节骨折内固定稳定性,并允许患者术后早期在铰链控制下进行功能锻炼,与单纯内固定相比,能有效预防关节僵硬、软组织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使肘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梁斌杜刚强张锴贾龙刘栋王志刚王兆林杨淑野
关键词:ILIZAROV外固定内固定肘关节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