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洪岩

作品数:42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6篇专利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斑点叉尾鮰
  • 11篇基因
  • 6篇孢子
  • 6篇孢子虫
  • 6篇微孢子
  • 6篇微孢子虫
  • 4篇养殖
  • 4篇中华绒螯
  • 4篇中华绒螯蟹
  • 4篇绒螯蟹
  • 4篇投喂
  • 4篇基因组
  • 4篇SNP
  • 3篇单胞菌
  • 3篇引物
  • 3篇鱼类
  • 3篇嗜水气单胞菌
  • 3篇饲料
  • 3篇气单胞菌
  • 3篇菌群

机构

  • 41篇江苏省淡水水...
  • 4篇江苏海洋大学
  • 3篇扬州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1篇刘洪岩
  • 26篇陈校辉
  • 26篇张世勇
  • 22篇王明华
  • 20篇钟立强
  • 17篇赵彦华
  • 16篇薛晖
  • 16篇边文冀
  • 12篇孙梦玲
  • 6篇邵俊杰
  • 4篇丁正峰
  • 3篇赵沐子
  • 3篇史杨白
  • 2篇夏爱军
  • 1篇王崇华
  • 1篇曾庆飞
  • 1篇朱锡和
  • 1篇秦钦
  • 1篇沈美芳
  • 1篇邓燕飞

传媒

  • 14篇水产养殖
  • 2篇福建农业学报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兽医杂志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年份

  • 7篇2024
  • 10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克氏原螯虾幼虾环保型配合饲料及其投喂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克氏原螯虾幼虾环保型配合饲料及其投喂方法。饲料中搭配使用了(进口)鱼粉、豆粕、(进口)菜粕、花生粕等作为蛋白原料,在满足克氏原螯虾氨基酸需求的同时,提高蛋白利用率,减少氮的排出,提高饲料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
沈美芳万金娟刘洪岩赵沐子朱凛朱锡和王崇华高珏一
文献传递
江苏省河蟹主养区微孢子感染情况调查报告被引量:5
2017年
2015年7月江苏省兴化及周边盐城地区河蟹养殖大范围爆发河蟹肝胰腺坏死病,经调查研究确认为微孢子虫感染。采用PCR的方法对江苏省河蟹主要养殖区养殖塘口进行抽样调查,对所采集的河蟹标本进行微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抽样的八个河蟹主要养殖区,均有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其中以兴化和盐城的河蟹微孢子虫感染情况最为严重。
赵彦华刘洪岩丁正峰孙梦玲薛晖
关键词:河蟹微孢子虫
蜗牛消化酶提取河蟹微孢子虫基因组反应条件的优化被引量:2
2017年
PCR是目前能够特异地检测河蟹微孢子虫的最灵敏的方法。河蟹微孢子虫孢子壁坚厚不易破碎,对许多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抵抗性,常规的核酸抽提方法效果不够理想。本文通过对比PCR的结果,研究蜗牛消化酶对DNA抽提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酶作用的最佳反应条件,提高了PCR检测河蟹微孢子虫的灵敏性。结果显示:蜗牛消化酶提取微孢子虫DNA的酶促反应温度为37℃,底物浓度为20 mg,酶的使用浓度为酶/底物重量比400 mg/g,酶促反应时间为4 h。实验表明,使用蜗牛消化酶处理样品,有助于更加灵敏地检测出微孢子虫。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河蟹微孢子虫病的检验检测能力,对河蟹微孢子虫的检疫和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刘洪岩赵彦华孙梦玲薛晖
关键词:PCR
斑点叉尾鮰病毒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2021年
斑点叉尾鮰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 CCV)属于大DNA病毒,是一种能引起斑点叉尾鮰(Letalurus punetaus)病毒性疾病的重要病原。研究以编码产物为磷酸激酶的CCV ORF77基因为靶标,设计了能识别靶基因上的8个独立区域的6条特异引物,利用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建立了用于CCV的实时荧光LAMP快速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在63℃恒温反应45min条件下,反应大约12min后出现明显的峰值,最低检测限度为100个拷贝的病毒质粒DNA,检出时间为35min;并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锦鲤疱疹病毒(KHV)、真鲷虹彩病毒(RSIV)、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和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等常见水生动物病原DNA均没有交叉反应;同一样品于试验内及试验间重复性试验发现,20个平行样品的扩增曲线基本重合,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通过对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能够特异性的检出CCV。因此,研究建立的CCV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可靠,能为斑点叉尾鮰养殖现场和实验室的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病原的快速诊断和实时监测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郝凯刘洪岩陈校辉袁军法李莉娟边文冀赵哲
关键词: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一种促进斑点叉尾鮰生长和改善肠道菌群的发酵饲料投喂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斑点叉尾鮰生长和改善肠道菌群的发酵饲料投喂方法,养殖时,用膨化配合饲料和发酵饲料投喂斑点叉尾鮰;每隔一周,用所述发酵饲料替代所述膨化配合饲料的20%,混合后投喂一周,每日早晚两次投喂;采用本发明方法进...
钟立强周丽颖王明华张世勇陈校辉刘洪岩
鱼类抗菌肽研究进展(二)被引量:1
2019年
Hepcidin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最先在人源的hepcidin中发现其具有抗菌活性。此后,hepcidin在许多其他的脊椎动物被陆续发现,包括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在鱼类中,hepcidin最先从杂交条纹鲈中发现,目前至少已经在37种鱼类中鉴定到了该抗菌肽[1]。Hepcidin一般是一个由4个二硫桥形成harpin-折叠,包含8个半胱氨酸,然而鱼hepcidin序列分析表明,鱼类hepcidin只含有4,6或7个半胱氨酸[2]。
刘洪岩薛晖张世勇王江赵沐子陈校辉边文冀
关键词:半胱氨酸HEPCIDIN杂交条纹鲈抗菌肽抗菌活性脊椎动物
温度诱导斑点叉尾鮰雌性化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在性别分化前利用高温诱导斑点叉尾鮰性别逆转,探究雄性斑点叉尾鮰雌性化的合适水体温度。【方法】设置(30±0.5)℃(T-30,CK)、(33±0.5)℃(T-33)和(36±0.5)℃(T-36)3个温度组对1dah试验鱼进行为期30 d的温度诱导。对卵巢已分化成型的60日龄试验鱼测量并统计生长数据、存活率、卵巢形成比例,同时结合遗传性别鉴定结果计算各组的性逆转率。分别在解剖学和组织学水平观察各组试验鱼的性腺结构和卵母细胞发育水平。进一步采用qRT-PCR方法分别检测雄性性别标志基因dmrt1和雌性性别标志基因foxl2在150日龄XX雌鱼、XY伪雌鱼卵巢中的表达水平。【结果】T-30组、T-33组和T-36组试验鱼的存活率分别为95.33%、91.33%、82.67%;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组试验鱼的体长、体重先增加后减小,T-30组、T-33组和T-36组试验鱼的体长分别为9.13 cm、10.14 cm、8.80 cm;T-30组、T-33组和T-36组试验鱼的体重分别为6.31 g、9.76 g、6.11 g;T-30组、T-33组和T-36组试验鱼的卵巢形成比例分别为51.00%、66.67%、77.67%。性逆转效果评估结果显示:T-30组XX雌鱼和T-33组、T-36组伪XY雌鱼卵母细胞以Ⅱ期卵母细胞为主,T-30组中XX雌鱼和T-36组XY伪雌鱼出现Ⅲ期卵母细胞;T-33组中XY伪雌鱼出现卵巢发育缓慢、轮廓不清、与体腔黏膜相连的现象。对斑点叉尾鮰性别相关基因检测显示:foxl2基因在XY雌鱼中被激活,dmrt1基因在XY雌鱼中的表达被抑制。【结论】对性别分化前的斑点叉尾鮰持续进行高温诱导,可以使斑点叉尾鮰的生理性别向雌性化方向分化。
徐思琪张世勇张文平刘洪岩刘洪岩王明华边文冀钟立强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性逆转温度雌性化
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微孢子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真核生物,有着广泛的宿主。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可以引起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病,因此而受到重视。本文简要综述了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以及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病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有效防治河蟹微孢子虫病提供参考。
刘洪岩赵彦华孙梦玲薛晖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
发酵饲料投喂方式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2024年
本研究对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的发酵饲料进行了合理饲喂,并确定了其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的影响。实验设置3组:持续投喂组(A)(即在膨化饲料中持续添加发酵饲料),间隔投喂组即向膨化饲料中按周间隔添加发酵饲料(B),对照组仅投喂膨化饲料(C)。实验共持续6个月。实验结束后,对斑点叉尾(鱼回)进行称重,并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和基于液相色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分别检测斑点叉尾(鱼回)肠道菌群组成以及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间隔投喂组斑点叉尾(鱼回)终末体重(FBW)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持续投喂组(P<0.05)。间隔投喂组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持续投喂组群落丰富度最低(P>0.05)。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蓝藻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异常球菌门(Deinococcota)是优势细菌门。优势肠道菌属包括未命名的叶绿体科中的一个属(norank_f_norank_o_Chloroplast)、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和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持续投喂组主要通过N-乙酰-D-半乳糖胺显著上调影响肠道菌群半乳糖和磷酸转移酶系统代谢通路(P<0.05),进而影响鱼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而间隔投喂组差异代谢产物L-丝氨酸和L-苯丙氨酸显著上调(P<0.05),影响斑点叉尾(鱼回)肠道菌群硫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继而影响斑点叉尾(鱼回)能量吸收、抗炎症和免疫等能力。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鱼回)发酵饲料投喂方式的探索和健康绿色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周丽颖钟立强张世勇张世勇刘洪岩陈校辉
关键词:发酵饲料肠道菌群代谢组学
中国大鲵出血症发病原因及致病菌基因组分析
2023年
为了探明中国大鲵出血症发病原因,本试验采集发病中国大鲵样本,运用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细菌生化鉴定,对致病菌进行初步鉴定,利用Illumia测序方法,对致病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基因功能进行注释和预测。结果显示:该病发病原因为细菌感染,致病菌为摩氏摩根菌,对卡那霉素最敏感;该病原菌的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其基因组长度为3.82 Mb,平均G+C含量为51.05%,含有3732个基因,平均基因长度为895 kb;含有82个tRNA,总长度为6439 bp,占基因总长度的0.16%,含有22个rRNA,总长度为31986 bp,占基因总长度的0.83%;共计3664个蛋白基因获得NR功能注释,并且注释得到1780条GO功能条目和2328条KEGG通路条目。本试验结果为中国大鲵出血症的防控和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赵彦华张世勇刘洪岩孙梦玲薛晖
关键词:细菌基因组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