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莅
- 作品数:12 被引量:11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新哲学”——近年来国内《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述评
- 2017年
- 近年来,国内《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方兴未艾,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学术热点。不同于过去偏重阐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标志性意义即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或“新哲学”的问世,近年学者们从文献学、唯物史观、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思想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共产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态理论等维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要言之,从哲学史的“宏大叙事”转向思想细节的甄别、论证与阐释。这种转向绝不是否定过往研究中的既有结论和通行表述,而是进一步证明和充分肯定。其中,既有学术争鸣,又有理论共识,共同构成了国内《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新热潮。
- 杨洪源王莅
-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思想学术热点意识形态理论青年黑格尔派
- 从“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理论”——马克思叙述历史话语体系的命名问题被引量:8
- 2016年
- 马克思在其理论生涯中对历史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通常冠之以"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之名。然而,当深入经典作家的文本中进行仔细研读时,我们发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恩格斯在阐述马克思对"唯心史观"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变革时提出的两个概念,重在揭示马克思研究历史的理论性质。除此之外,马克思还针对具体的历史问题写就了大量的文本,它们体现出马克思研究历史得到的理论内涵。基于此,只有将理论性质和理论内涵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建构起马克思叙述历史的话语体系。
- 王莅
-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 “对话马克思”青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17年
- 2017年5月20~21日,“对话马克思”青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召开,来自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8家单位的六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展开深入讨论。一、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比较马克思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关系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对于马克思思想根基的理解。本次研讨会以比较研究的方式,将马克思哲学置入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加以审视,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论进路。
- 王莅刘梅
-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研究青年西方形而上学马克思思想
- 人类历史研究与现代社会解剖——唯物主义历史观开启的两条路线
- 2017年
-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先后三次系统书写人类历史,并且它们与批驳唯心主义历史观、追溯现代社会的历史起源、反思资本主义与人类命运这三大理论关节点一一对应。进言之,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运用路线"与"反思路线",反映了人类历史研究与现代社会解剖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特有整合。
- 王莅
- 关键词:人类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 从“唯物史观”到“人类史观”——文化人类学对马克思历史研究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解释人类历史的重要理论,但是它形成于马克思从资产阶级社会向后思索一般人类社会的研究时期,因而无法具体说明史前社会的情况,这一难题构成马克思中后期历史研究的主攻方向。在进一步研究过程中,马克思以公社为切入点,通过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具体说明了公有制的历史存在、公有制向私有制的历史转变和公有制社会的内部结构三个关键问题,建构了"人类史观"这一理解史前社会的理论结构,从而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 王莅
- 关键词:唯物史观史前社会公社
- 《历史学笔记》与《资本论》的历史化研究——以“英国资本主义的史前史”为起点被引量:1
- 2018年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结尾的"所谓原始积累"部分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源问题,并以英国历史上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为核心作出回答。然而,这一方案暴露了结构化分析与历史化研究在《资本论》中的矛盾。当资本主义经济中心在1870年代从英国转向美国之后,英国就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性代表下降为历史性个案,经济上的农业基础、政治上的封建特征和宗教上的清教影响突显为英国资本主义的独特因素。对此,《历史学笔记》进行了详细摘录,开启了关于《资本论》的历史化研究。
- 王莅
- 关键词:《资本论》《历史学笔记》
- 求解“现实之谜”的理论批判与历史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向《克罗茨纳赫笔记》的问题式过渡
- 2016年
- 1843年3-10月,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克罗茨纳赫笔记》。其中,《克罗茨纳赫笔记》因自身的摘录性质,在思想史研究中长期被忽视。本文从文献学考证的成果出发,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克罗茨纳赫笔记》作为写于同一时期的文本,在思想内容上也存在紧密关联。正是凭借黑格尔法哲学,马克思才找到了批判现实社会的理论和议题,但他很快又表示出对黑格尔理论的不满。为此,马克思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进入历史研究,写作了《克罗茨纳赫笔记》,对黑格尔法哲学中的众多议题及其在欧洲历史中的展现做出了具体揭示。从以上两个文本的关联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时期”对于现实社会的难题从理论批判和历史研究两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考。
- 王莅
-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
- 机器生产与主体塑形——《资本论》之后的两条路径
- 2017年
- 马克思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充斥着机器生产吞噬主体与人的解放之间的内在张力,其后,美国的技术批判和意大利的自治主义分别从劳动过程、技术应用以及政治实践、主体自治两个角度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在聚焦于机器生产与主体塑形的分析中,他们走向了"主体被控制"和"主体被重构"两条相反的路径。然而,看似矛盾的马克思、技术批判和自治主义却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在自由竞争、泰勒制或福特制、后福特制三个时期的根本特征。
- 王莅
- 关键词:《资本论》
- 马克思解剖现代社会的思想进程
- 2017年
- 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认知、理解、批判现代社会是一个持续而重大的问题。马克思最先从黑格尔法哲学中习得了“市民社会”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明确指称,然而他很快发现这一偏重经济意涵的概念无法囊括法国大革命开启的现代政治进程。为此,马克思以“市民社会”概念为中心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变革:其一,以市民社会的特征重述了经济之于政治在现代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创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其二,将市民社会的解剖落实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的经济意涵;其三,重视市民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认为阶级革命是化解现代社会根本矛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的重要中介。基于上述分析,马克思意识到现代社会是以“资本”为运转核心和组织原则的复杂矛盾体,其中诸多因素都处于生成、发展与流变之中。
- 王莅
- 关键词: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
- 马克思讨论“机器问题”的三种语境——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机器与工人矛盾关系的哲学探讨被引量:1
- 2016年
- 从《哲学的贫困》批判蒲鲁东关于分工与机器关系的错误观点开始,马克思注意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的使用"比"机器本身"更为重要。到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机器视为"固定资本",从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出机器使用与资本增殖的内在一致性。进而,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从资本的生产过程回答了机器生产促进资本增殖的机制和控制工人劳动的实质,对前两个阶段遗留下的问题做出了合理解答。
- 王莅
- 关键词:分工固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