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奎元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震仪
  • 3篇海底
  • 3篇海底地震
  • 3篇海底地震仪
  • 3篇OBS
  • 2篇地壳
  • 2篇地壳结构
  • 2篇地震
  • 1篇低速层
  • 1篇地震震源
  • 1篇地震震源参数
  • 1篇余震
  • 1篇余震分布
  • 1篇张裂
  • 1篇震相
  • 1篇震相特征
  • 1篇震源
  • 1篇震源参数
  • 1篇震源机制
  • 1篇震源机制解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6篇夏少红
  • 6篇万奎元
  • 5篇孙金龙
  • 5篇曹敬贺
  • 2篇徐辉龙
  • 1篇丘学林
  • 1篇谢祖军
  • 1篇黄海波
  • 1篇谢小玲
  • 1篇陈金虎
  • 1篇范朝焰

传媒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震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滑行波震相对珠江口地区壳内低速层的约束作用被引量:1
2020年
深入研究珠江口地区海陆过渡带壳内低速层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对于理解板内地震的发震机理、孕震构造及该区域的地壳结构具有重要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利用2015年珠江口区域海陆地震联测L2-ME测线上的19个地震台站(包括陆上台站14台,海底地震仪5台)记录到的地震数据来探明该区域低速层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在常规震相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滑行波震相(Ph)进行结构模型计算,Ph震相的增加使得地壳内部10~20km范围内的射线覆盖密度有了显著提高,从而获得了L2-ME测线下方更为精确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发现,模型中测线下方13~18km深度范围内稳定连续展布的壳内低速层被清晰成像,其内部速度稳定在5.7~6.0 km·s^–1之间,与上下层界面速度差分别为0.5km·s^–1、0.4km·s^–1,低速特征明显。该低速层厚度由陆侧的3.5km左右降至海侧的1km,呈现出向海侧逐渐减薄的趋势,低速层底界面起伏变化较大且具有与莫霍面相似的起伏特征。
杨碧峰熊成曹敬贺孙金龙万奎元夏少红
关键词:珠江口地壳结构
广角地震速度结构反演中的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广角地震探测是研究海洋深部精细壳幔结构的重要地球物理手段,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广角折射/反射震相信息来反演地壳深部结构,从而为深入认识海底构造特征提供最为基础的地震学信息。文章基于地震层析成像结构反演的基本原理,针对OBS广角地震速度结构反演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用Tomo2D软件构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和数据体,对初始模型中沉积层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整个地壳速度结构的反演结果、不同台站间距所构建的数据体对下地壳高速层分辨精度的控制影响以及不同数据体在分辨深部异常体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深入了解OBS广角地震速度结构反演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地壳深部较厚(大于4km)的高速层能够被很好地反演出来,而较薄(小于2km)的高速层虽能够识别,但其形态规模恢复得较差;初始模型中沉积层速度结构的失真度影响着高速层的识别,沉积层失真度越大,对高速层的恢复越差;地壳内部存在低速层对反演高速层的规模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低速层的厚度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对于文中10km台站间距的模型,能够识别的速度异常体规模在水平方向上最小约为5km,在纵向上最小约为3km,而20km和30km台站间距的模型最小能够识别的速度异常体规模为水平向10km、纵向3km。
陈金虎夏少红曹敬贺万奎元丘学林
关键词:广角地震高速层
日本九州俯冲带b值成像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日本九州俯冲带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边界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区域,也是研究俯冲带内板块构造作用的理想场所。为了解该俯冲带内的板间应力状态和相互作用,本研究利用震源深度大于20km的97251个地震事件,通过b值计算详细刻画了该俯冲板片上表面以及垂直海沟走向的剖面特征。结果发现,b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整体上沿南海海槽和琉球海沟从东北往西南方向逐渐增大,同时在俯冲的九州-帕劳海脊上存在显著的低值区。从b值与应力的负相关性推断,进入俯冲带的海脊以及海脊东北侧的四国海盆洋壳与俯冲带上覆板片耦合作用较强;而在海脊西南侧,俯冲带内汇聚板片的耦合作用相对较弱。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九州-帕劳海脊两侧俯冲洋壳在形成时代和汇聚速率上的差异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九州-帕劳海脊来说,俯冲带浅部的低b值区主要是由于隆起的海脊增强了与上覆板块的耦合作用。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和俯冲板片倾角的急剧变陡,沿海脊可能发生了板片撕裂,从而释放了海脊与上覆板片间的挤压-剪切应力,使耦合程度大大减弱。
李云杰周鹏翔夏少红万奎元万奎元
关键词:B值
OBS广角地震探测在海洋沉积盆地研究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16年
海洋沉积盆地是地球系统中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其形成演化涉及到壳—幔、岩石圈—软流圈以及沉积地层和沉积流体体系等一系列深浅部耦合作用和地球动力学机制的演变。海洋沉积盆地的研究既包括地球深部结构状态、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等区域构造方面,也包括盆地内部结构、构造特征以及沉积地层孔隙流体特征等盆地自身构造特征。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广角地震探测,以其深度上穿透能力强和能够同时获取P波和S波速度结构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在海洋沉积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内部结构与构造以及沉积地层孔隙流体发育特征等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张裂大陆边缘的研究中,OBS广角地震探测所获取的地壳结构模型为划分"火山型"和"非火山型"张裂陆缘提供了直接证据,地壳拉张减薄的程度和空间变化特征为海洋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模拟提供了约束条件。在盆地内部结构和构造特征方面,OBS深地震探测对盆地内部的盐体构造、岩浆底辟构造等提供了有效成像,并获取了盆地内部超压状态的分布特征,弥补了常规多道地震在探测深度和复杂地质构造背景等方面的缺陷。在海洋沉积盆地内部流体体系的研究方面,OBS深地震探测揭示了天然气水合物储集区的速度结构,进而计算获取了储集区的厚度以及水合物和游离气体在孔隙中的含量。当然,随着OBS地震探测技术的发展、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以及仪器设备参数的改善等,未来OBS广角地震探测在海洋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过程和机制方面的研究中将继续发挥更大更广泛的作用。
夏少红曹敬贺万奎元范朝焰孙金龙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
台东纵谷断裂2013年10月31日花莲M_L6.7地震震源参数及其构造意义
2016年
2013年10月31日我国台湾东部地区的花莲县发生了一次ML6.7地震.该地震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强烈碰撞的缝合带上(图1a),再加上其震中附近台东纵谷断裂的特殊构造属性,使得这一地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台湾气象站和USGS均给出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Lee等(2014)也对该地震进行了震中定位.如图1b所示,不同机构和作者给出的震中位置具有明显差异.
谢小玲孙金龙谢祖军夏少红曹敬贺万奎元徐辉龙
关键词:重定位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
OBS广角地震探测中二次反射Pg震相特征及在地壳结构成像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6年
在海底地震仪(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广角地震探测中,经常可以见到能量很强、连续性很好的多次波震相,但对于如何确定这些多次波的属性以及怎样充分利用它们来约束地下的结构特征,至今还缺乏详细的研究.本文利用南海北部已获取的OBS探测数据,对与地壳折射Pg震相近乎平行并紧随其后的二次反射Pg震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在实测OBS地震记录剖面上,二次反射Pg震相具有连续、清晰、可追踪偏移距较远(约60km以上)等特点,其地震波形和粒子运动轨迹与初至Pg震相相似,但二次反射Pg震相波形最大振幅值和粒子震动能量明显比初至Pg震相大.通过理论模型模拟以及对实测地震剖面三种不同反射层路径的走时计算,确定了二次反射Pg震相主要来自沉积层的反射.在此基础上,对二次反射Pg震相在地壳结构成像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加入二次反射Pg震相前后,由于反射震相的增加,沉积层界面的约束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另外,通过对理论模型和实测剖面OBS2010地壳结构进行加入二次反射Pg震相前后的分辨率测试,结果发现加入二次反射Pg震相数据后,由于射线密度的增加,沉积层和上地壳结构的成像分辨率有显著改善.
万奎元曹敬贺夏少红孙金龙黄海波徐辉龙
关键词:地壳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