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红光

作品数:17 被引量:128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痴呆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4篇老年
  • 3篇流行病学研究
  • 3篇老年期
  • 3篇患病
  • 3篇患病率
  • 3篇残疾
  • 3篇痴呆患者
  • 2篇心理
  • 2篇药物治疗
  • 2篇抑郁
  • 2篇卫生调查
  • 2篇描述性
  • 2篇描述性流行病...
  • 2篇精神残疾
  • 2篇老年期痴呆
  • 2篇访谈
  • 2篇非药物治疗

机构

  • 17篇北京大学第六...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包头市第四医...
  • 1篇天津市安定医...
  • 1篇江苏省监狱管...
  • 1篇榆林市疾病预...
  • 1篇北京华信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西城区...

作者

  • 17篇陈红光
  • 12篇刘肇瑞
  • 12篇黄悦勤
  • 10篇张婷婷
  • 1篇康岚
  • 1篇曹庆久
  • 1篇陈冬雪
  • 1篇马莉
  • 1篇宋煜青
  • 1篇李梦倩
  • 1篇吕成荣
  • 1篇王涌
  • 1篇白银霞
  • 1篇蒲城城
  • 1篇林凯
  • 1篇郭立波
  • 1篇李涛
  • 1篇柳学华
  • 1篇吉宁
  • 1篇赵山

传媒

  • 13篇中国心理卫生...
  • 2篇阿尔茨海默病...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智力残疾青少年居家体育康复指导手册》应用性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对《智力残疾青少年居家体育康复指导手册》的使用效果和可行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取20例智力残疾青少年,随机分为按照《智力残疾青少年居家体育康复指导手册》中推荐活动锻炼6周的锻炼组和不参加锻炼的对照组,每组各10例。在基线和6周末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身体机能、体能和技能测试,用《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对功能进行评价。从10名锻炼组成员中选取3名青少年及其父母3人,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对根据手册进行康复体育锻炼的可行性进行定性评价。结果:定量研究结果显示,锻炼组除爆发力外,各机能、体能和技能测试指标提高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锻炼组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功能领域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多数运动测试指标变化和各功能领域变化间呈中高度相关(r=0.46~0.82,P<0.05)。定性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及家长愿意按照手册中的体育锻炼方法进行锻炼,能够完成锻炼活动的内容,希望采取以体育指导员指导结合家长辅助的方式开展体育锻炼。结论:《智力残疾青少年居家康复体育锻炼指导手册》可接受性好,智力残疾青少年可以在指导下开展体育锻炼并取得一定效果,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韩超刘肇瑞黄悦勤马超陈红光张婷婷魏景明李志武仇传福
关键词:智力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康复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延安市医务人员与普通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延安市医务人员和普通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于2020年2月10日—3月9日期间,对延安市886例医务人员和722例普通群众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中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和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分别进行焦虑、抑郁和躯体症状初筛。结果:本样本中医务人员焦虑、抑郁和躯体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38.7%、33.4%、42.6%,普通群众相应为42.5%、32.8%、31.4%。普通群众(OR=1.32,95%CI:1.05~1.65)出现焦虑症状的风险高于医务人员,而医务人员(OR=1.40,95%CI:1.03~1.89)出现躯体症状的风险高于普通群众。非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的躯体症状检出率高于三级医院(48.6%vs 36.1%,P<0.01)。结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延安市医务人员较普通群众出现躯体症状的风险更高,出现焦虑症状的风险更低,非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躯体症状的风险更高。
朱玥陈红光陈红光郭立波郭立波蒲城城乔宏张建军蒲城城曹庆久
关键词:心理健康医务人员焦虑抑郁躯体症状
认知促进治疗对老年期痴呆患者及照料者影响的定性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了解老年期痴呆患者接受认知促进治疗后认知功能改善的具体领域及对患者和照料者情绪的影响,并寻求治疗方案的改进建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选取4名全程陪同患者参与治疗的照料者作为访谈对象,按照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并转录,随后采用框架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多数照料者报告了患者在接受认知促进治疗后日常沟通能力和认知功能有所改善,日常生活活动也有改进。所有照料者均报告患者和照料者在参与活动后有心情的改善。照料者对目前治疗活动满意,但建议改善沟通方式,并提出照料者陪同训练很有必要但应注意界限。所有照料者均建议在社区中推广认知促进治疗以增加治疗的可及性。结论:认知促进治疗可以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值得在社区中推广。
马超刘肇瑞陈红光黄悦勤张婷婷徐广明陈冬雪
关键词:非药物治疗痴呆
中国1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分析被引量:22
2019年
目的:描述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中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及其分布特征,为精神残疾预防和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全部调查人群中由于精神病性障碍所致残疾的患者所占比例作为归因残疾率的计算公式。以校正标准误后的Poisson回归模型估计患病率比(PR)为指标分析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各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结果: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为4.16‰,其中,归因于精神分裂症的精神残疾率为3.75‰。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的程度高于归因于非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女性(PR=1.50),年龄大(30~49岁组PR=12.78,50~64岁组PR=13.90,65岁及以上组PR=6.56)、未婚者(PR=11.74)和离异或丧偶人群(PR=3.22),居住在西部地区者(PR=1.09)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较高,非汉族人群(PR=0.74),初中教育程度人群(PR=0.82),非农业人口(PR=0.81)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较低。结论: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较高,女性、年龄较大者、婚姻不稳定、西部地区人群、汉族以及农业人口是精神病性障碍所致精神残疾防治的重点人群。
刘肇瑞黄悦勤陈红光马超张婷婷
关键词:精神病性障碍精神残疾残疾率流行病学研究
认知促进治疗对于老年性痴呆患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系统评价认知促进治疗(CST)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中文数据库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建库至2019年6月间采用随机对照研究(RCT)设计的CST对于老年性痴呆患者治疗效果的文献,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研究,合计样本量684人。2篇文献仅以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分表(ADAS-Cog)评分为效果评价指标,3篇文献仅以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为效果评价指标,其余4篇采用了上述两种评价指标。以ADAS-Cog评分为效果评价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CST与对照组均显示有改善效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2,Z=0.22,P>0.05)。以MMSE评分为效果评价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CST对老年性痴呆的认知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SMD=0.47,Z=2.73,P<0.01)。结论:CS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但需要在大样本研究以及发展中国家中进一步验证。
李梦倩李涛刘肇瑞黄悦勤方楚楚张鑫陈红光张婷婷马超
关键词:痴呆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某省监狱罪犯精神障碍现况调查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了解某省监狱罪犯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和性别、刑期分布特点,为制定某省监狱系统精神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1-6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26所监狱抽取4050名罪犯为调查对象,逐一填写自行设计的《精神卫生信息调查表》等表格;精神科医生以ICD-10症状清单作为诊断工具进行逐一检查。结果:共4034名罪犯完成调查,发现各类精神障碍患者1938人,各类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如下:器质性精神障碍0.73%(95%CI:0%~3.83%);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14.44%(95%CI:11.70%~17.18%);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1.51%(95%CI:0%~4.35%);心境障碍3.95%(95%CI:0.98%~6.92%);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7.79%(95%CI:4.81%~10.77%);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5.28%(95%CI:2.23%~8.33%);人格与行为障碍12.99%(95%CI:9.99%~15.99%);精神发育迟滞1.10%(95%CI:0%~4.33%)。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人格和行为障碍患病率有性别、服刑期分布的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精神障碍在罪犯中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尤其是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症性及应激相关障碍;应加强罪犯精神障碍防控工作。
吕成荣黄悦勤赵山刘肇瑞刘晨陈红光曹殿亿张婷婷
关键词:患病率监狱罪犯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护人员心理卫生服务需求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护人员心理卫生服务需求及分布特点,为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2月17日-24日,采用“问卷星”进行网络调查,中国31个省份348家医院共4677名医护人员参与;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医护人员的心理需求及相关因素,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评估情感痛苦,焦虑自评量表评估焦虑症状,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抑郁症状,并将有心理问题定义为上述3个量表中任意一个量表筛查阳性。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记录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结果: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9.3%。有心理问题者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率为27.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筛查阳性量表数目少(任意1种,OR=3.02,95%CI:2.35~3.89,任意2种,OR=1.65,95%CI:1.26~2.16),年龄在29岁及以下(OR=1.66,95%CI:1.01~2.74),在低风险科室工作(OR=1.28,95%CI:1.003~1.64),及自己或周围无人被隔离(OR=1.54,95%CI:1.09~2.18)与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率低有关。不同类别的筛查阳性者心理卫生服务方式的选择意愿存在差异,其中以接受手机推送方式的心理干预比例最高。结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存在心理问题医护人员接受心理卫生服务需求比例不高,在具体干预工作中针对不同人群应当采取不同干预方式。
韩冰陈红光刘肇瑞蒋荣猛马超张婷婷黄悦勤
关键词:心理状况流行病学研究
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认知促进治疗被引量:5
2019年
认知促进治疗(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CST)是一种针对轻中度老年期痴呆患者的非药物治疗方法。CST的治疗原则是从精神活动方面对患者进行刺激,从而使患者的精神活动更加活跃和集中。CST的治疗目标是通过组织参与者开展活动,全面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并通过在小组中不断对其引导以提高其社会功能。CST由经过培训的治疗师提供,每5-8名患者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训练,分为7周每周2次的强化期训练和16至24周每周1次的维持期训练。最新进展为由照料者对老年期痴呆患者实施一对一的25周每周3次的个体认知促进训练。国内研究证实CST适合中国国情,对患者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情绪改善有一定效果。CST成本低,效果好,组织实施容易,值得在我国推广。
刘肇瑞黄悦勤陈红光张婷婷马超
关键词:老年期痴呆非药物治疗
农村重大疾病流行特征及其住院医疗费用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了解农村重大疾病流行特征及其住院医疗费用情况,为重大疾病防治及医保政策制定及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榆林市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参加新农合农民的重大疾病数据,描述并比较各类重大疾病流行特征分布及其住院费用情况。结果榆林市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登记的9847例次参加新农合农民重大疾病住院患者中,男性5479例次,女性4368例次;重大疾病患者在45~59岁年龄组比例最高(39.2%),其次为≥60岁年龄组(33.2%);女性重大疾病构成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χ^2趋势=5.165,P=0.023)。居于重大疾病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肿瘤(3278例次)、循环系统疾病(1813例次)、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847例次)。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最长,为30(12~66)d,平均住院费用最高,为9.9(6.5~18.3)万元,肿瘤患者日均住院费用最高,为0.8(0.4~1.8)万元。女性循环系统疾病及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7(7.3~13.3)万元和8.5(6.8~10.5)万元,均高于男性患者的8.8(6.8~12.6)万元和7.8(6.4~9.6)万元(均P<0.01);女性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及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7.1(5.9~8.8)万元和8.0(6.4~10.8)万元,均低于男性患者的8.5(6.5~10.5)和9.3(7.2~13.2)万元(均P<0.01)。不同年龄组比较,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均P<0.05)。结论榆林市农村重大疾病患者整体相对年轻,分性别年龄构成趋势存在差异,应加强重大疾病早期精准防治及医疗救助,重点关注患病较多和住院费用高的重大疾病。
陈红光王廷伟韩晶王廷军朱红霞高湘绮
关键词:重大疾病住院医疗费用医疗保险
2002-2015年我国自杀率变化趋势被引量:43
2017年
目的:描述我国2002年至2015年5岁及以上人群自杀率的变化规律,以及现阶段我国自杀率的人群和地区分布特点,为制定自杀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年至2015年自杀率数据来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对2002年至2015年总体自杀率,以及城乡、性别、年龄别专率的下降趋势进行检验。以2012年至2015年我国自杀率的平均水平来反映我国自杀率的现况。结果:2002年以来,我国城市人群、农村人群、男性以及女性人群的自杀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城市居民的自杀率下降幅度高于农村居民,而女性自杀率的下降幅度高于男性。农村和城市的育龄妇女自杀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近年来均已低于同年龄同地区男性的自杀率。85岁及以上的农村高龄老人和农村青年男性以及各年自杀率的平均年变化率无统计学意义。2012年至2015年的平均年自杀率为6.75/100 000,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老年人群高于年轻人群。结论:2002年至2015年我国自杀率呈现下降趋势,未来仍应当继续开展自杀预防,其中重点关注地区为农村,重点干预人群为老年人群及青年男性。
刘肇瑞黄悦勤马超尚莉莉张婷婷陈红光
关键词:自杀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