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宏

作品数:13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理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成像
  • 3篇血管
  • 3篇体素
  • 3篇图像
  • 3篇磁共振
  • 2篇迭代
  • 2篇迭代算法
  • 2篇动脉
  • 2篇血管成像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图像质量
  • 2篇肿瘤
  • 2篇卒中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扩散
  • 2篇扩散加权
  • 2篇扩散加权成像
  • 2篇加权成像

机构

  • 13篇北京医院

作者

  • 13篇王宏
  • 4篇张晨
  • 4篇陈涓
  • 3篇周诚
  • 3篇陈敏
  • 2篇张雷
  • 2篇黄娟
  • 2篇叶晓华
  • 2篇宋焱
  • 1篇邹明珠
  • 1篇王蕊
  • 1篇陆军
  • 1篇李飒英
  • 1篇姜蕾
  • 1篇朱捷
  • 1篇何婧
  • 1篇焦晟
  • 1篇陈玉辉

传媒

  • 3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模型迭代算法在低剂量头颈CT血管成像中的优势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320排宽体探测器CT全模型迭代重建算法(FIRST)与混合迭代重建算法(AIDR 3D)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对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2021年8—11月于北京医院放射科因头颈部血管疾病接受头颈动脉CTA检查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A、B组,每组35例。A、B组分别使用AIDR 3D算法和FIRST算法进行重建。比较两组图像头颈部主要血管(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背景(肌肉、脑组织)的平均CT值、噪声值、信噪比、血管对比噪声比及辐射剂量。由2名医师以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B组有效辐射剂量显著低于A组[(0.56±0.02)m Sv比(0.78±0.03)m Sv,P<0.001],B组较A组辐射剂量降低28%。B组各血管CT值、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均显著高于A组(P<0.001),噪声值显著低于A组(P<0.001)。B组背景(胸锁乳突肌、脑组织)CT值、噪声值显著低于A组(P<0.001),信噪比高于A组(P<0.001)。A、B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诊断医师接受度更高。结论在头颈部CTA扫描中,应用FIRST算法较常规AIDR 3D算法可以降低28%的辐射剂量,并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
王国选李玲曹若瑶逯瑶张雷王宏于克祯尤子珑陈涓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盆腔T2WI轴位MR图像伪影分析及排除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通过回顾Philips Achieve 3.0T磁共振设备的盆腔病例167例,出现相同类型暗带伪影24例,分析了盆腔T2WI轴位MR图像暗带伪影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王宏张晨
关键词:盆腔
静音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评估价值的研究
王宏宋焱黄娟
MR体素内不一致运动成像评价宫颈癌组织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MR体素内不一致运动(IVIM)成像评价宫颈癌组织学特征的可行性.方法 对30例宫颈癌患者和30例宫颈正常患者行盆腔MR常规序列和IVIM序列扫描,测量宫颈癌组和宫颈正常组的标准表观扩散系数(标准ADC)、慢表...
叶晓华周诚王宏张晨陈敏
关键词:宫颈肿瘤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基于Brain Time Stack图像融合技术对80 kV头部灌注CT图像质量的改善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Brain Time Stack图像融合技术在80 kV管电压下对头部灌注CT图像质量改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9月在北京医院放射科行头部灌注扫描的31例患者资料。根据头部CT灌注扫描获得的时间-密度曲线,选择动脉峰值期、峰值前一期及峰值后一期,共3个时相的0.5 mm图像,进行Brain Time Stack后处理,并将图像数据分为四组:A组(动脉期)、B组(动脉期结合前一期相)、C组(动脉期结合后一期相)、D组(动脉期结合前一期及后一期)。通过t检验比较4组图像的额叶白质、灰质、侧脑室、延髓、小脑的CT值、标准差值(Standard Deviation,SD)、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的统计学差异。此外,由2名医师分别对4组图像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其统计学差异。结果4组图像的额叶白质、灰质、侧脑室、延髓、小脑的SD值、SNR及CNR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D组图像的噪声最低、SNR及CNR最高。4组图像之间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4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D组明显优于A、B、C组(P<0.05)。两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17(P<0.001)。结论Brain Time Stack图像融合技术可有效降低降低图像噪声,明显改善图像质量。
王宏李玲逯瑶何祎张晨陈涓
关键词:CT灌注图像后处理图像融合图像质量
基于全模型迭代算法对腹部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改善探讨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全模型迭代(Forward Projected Model-Bas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Solution,FIRST)算法对腹部CT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于北京医院放射科行腹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30例,分别对其图像进行不同算法的重建: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混合迭代重建算法(Adaptive Iterative Dose Reduction 3D,AIDR 3D)和FIRST算法,并对3组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后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腹部主要血管及肌肉的CT值、噪声(Standard Deviation,SD)、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进行对比,主要包括:第12胸椎水平的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AA)、腹腔干(Celiac Trunk,CT)、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SMA)、肾动脉(Renal Artery,RA)、肝右动脉(Right Hepatic Artery,RHA)水平;在主观评价方面,由两名工作经验分别为7年及10年以上的放射科技师,通过双盲法按照5分标准进行评估,通过Kappa分析观察者间一致性,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3组图像之间的差异。结果与FBP组和AIDR 3D组相比,FIRST组中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背景(肌肉)的SNR、CNR值显著升高(P<0.001);3组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肝右动脉、背景(肌肉)的CT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观评分方面,FIRST组及AIDR 3D组均可满足诊断需要,主观评分均优于FBP组(P<0.05);此外,FIRST组的主观评分显著优于AIDR 3D组(P<0.05)。结论在腹部CT血管造影的重建算法中,与FBP和AIDR 3D相比,FIRST重建算法可以显著改善图像质量。
于克祯李玲王国选尤子珑张雷王宏许英浩陈涓
关键词:图像质量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Daily Quality Control of 3.0T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
Objective:To get to the daily quality control of the devices,we need to exam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 for ACR...
王宏
文献传递
正常腰椎MRI体素不相干运动成像中不同成像方向对骨髓各参数一致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正常腰椎在MRI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中采用矢状位及轴位两种扫描方式对骨髓IVIM成像各参数一致性的影响.方法 33例正常志愿者参与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在3.0TMR扫描仪上接受腰椎常规MRI、L3椎体...
邹明珠朱捷周诚王宏
关键词:骨髓磁共振成像
不同测量方法影响宫颈癌MR体素内不一致运动成像参数值测量可重复性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不同测量方法对宫颈癌MR体素内不一致运动(IVIM)成像参数值测量可重复性的影响.方法 30例宫颈癌患者行盆腔IVIM序列(11b,b=0,20,50,100,150,200,400,800,1000,1200...
叶晓华周诚姜雨薇王宏陈敏
关键词:宫颈肿瘤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
缺血性卒中病人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HRMRI特征及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利用3.0 T高分辨力MR成像(HRMRI)技术分析缺血性卒中病人颅内责任动脉斑块特征,并探讨颅内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49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行颅内动脉HRMRI检查,男35例,女14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60.73±12.4)岁。根据病人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动脉斑块组和非责任动脉斑块组,分析2组病人的HRMRI特征。根据斑块的强化程度分为明显强化组和非明显强化组,分析斑块强化程度与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9例病人共196处斑块,其中责任动脉斑块70处(35.7%),非责任动脉斑块126处(64.3%);2组间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明显强化的比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责任动脉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更为严重、明显强化的比例更高(P<0.001)。明显强化组与非明显强化组之间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既往卒中史及家族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明显强化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比值低于明显强化组(分别为1.95±0.62和2.53±0.94,P=0.048)。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斑块的强化程度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反映斑块的稳定性,LDL/HDL比值升高有可能作为不稳定斑块的预测因子。
焦晟黄娟宋焱陈玉辉陆军王宏陈敏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颅内动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