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宁
-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圮而不修:明代中都修城与地方政治被引量:1
- 2018年
- 明代凤阳贵为中都却城池久废,后人多将原因归结为修城有碍风水,事实上资金短缺才是阻碍中都城墙修筑的核心问题。中都城墙规模宏大,修缮所需资金浩繁,凤阳地方无力筹措经费,完全寄希望于朝廷,朝廷认可修缮城墙的动议,但不愿拨发资金。由于资金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中都修城虽讨论百余年却始终未曾开工,最终酿成“凤阳之变”。地方官府本应有积极主动的修城作为,但朝廷的财政控制削弱了府、县官府的施政能力,卫所的存在又进一步瓜分了地方官的权力,限制了其行政作为的空间,使地方官员既难以有所作为,也不愿冒险行动,呈现一派行政怠惰景象。
- 郑宁
- 关键词:地方政治
- 明代凤阳赋役优待探研被引量:4
- 2016年
- 众多史料记载,明太祖赐予凤阳百姓特殊的赋役优待,后人遂认为凤阳县全部百姓得以免除赋役,或土民无需承担任何赋役,但这些认识均不正确。明代凤阳民户被分为土民与编民。只有土民中数量极少的特殊群体——"亲邻二十家"享有全免赋役的优待;普通土民以供应皇陵祭祀、值守洒扫代替田赋,承担相对较轻的丁赋和徭役杂差;编民正常承担各项赋役,不享受优待政策。赋役优待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如明太祖所愿,使土民享受富足的生活,但客观上有效地减少了土民人口的流失,极大地改变了凤阳县的人口构成。
- 郑宁
- 关键词:明代赋役
- 明代黔东南的府卫设置与配合--以思州府为个案的研究
- 明代思州府与平溪卫、清浪卫设置于同一地域内,双方隶属不同。思州府隶属贵州,平溪卫、清浪卫隶属湖广。在土司环绕的地缘环境中,思州府与平溪卫、清浪卫需要密切地配合,但二者的配合存在诸多问题。府、卫配合失当不仅削弱了思州府对土...
- 郑宁
- 催科为重:清初浙江迁海的善后作为被引量:4
- 2018年
- 清初迁海后,地方官府需要处理相关的善后问题,重点是民生安置与赋税问题。朝廷下达了安置百姓的指令,浙江在巡抚朱昌祚的主持下制定了迁民安置方案,但该方案本身缺乏可行性,朝廷也未给予必要的支持,最终实效不大,迁民大量地沦为饥民。迁海之后,界外田地被弃置,然清廷仍要求全额征收当年的赋税,并继续催征历年逋欠。浙江官员一再恳请蠲免,但朝廷坚持全额征收,并严厉惩处催征不力的府县官员,迫使地方官府将工作重点转向催科。迁界对百姓生计造成了严重影响,其善后工作本应以安抚迁民、保全民生为目标,尽管浙江巡抚也有意抚民,但在朝廷的强力干预下,地方官府实际仅专注于赋税催征,使"善后"变成了对迁民的深度搜刮,是酿成民生灾难的重要原因。
- 郑宁
- 关键词:清初赋税
- 明代黔东南的府卫设置与配合——以思州府为个案的研究
- 2015年
- 明代思州府与平溪卫、清浪卫设置于同一地域内,但双方隶属不同,思州府隶属贵州,平溪卫、清浪卫隶属湖广。在土司环绕的地缘环境中,思州府与平溪卫、清浪卫需要密切地配合,但二者的配合存在诸多问题。府、卫配合失当不仅削弱了思州府对土司的控制力,还使其安全受到威胁。贵州官员试图改变府卫配合不当的状况,但无论是迁思州府治于平溪卫城,还是贵州谋求平溪等卫管辖权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府、卫配合不当直接削弱了明朝在黔东南的影响力,是明朝始终未能将势力深入土司腹地的原因之一。
- 郑宁
- 晚明卫所与州县关系探研——以泗州卫月粮为线索被引量:3
- 2016年
- 晚明卫所月粮的普遍短缺不仅损害了军士的利益,也影响了卫所与州县的关系。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晚明泗州卫月粮久缺,并与泗州地方政府产生了诸多冲突。有别于传统的晚明卫所、军户地位低下的认识,在与泗州各类冲突中,泗州卫占有明显优势,呈现出军强民弱的状态,打破了卫所与州县间旧有的平衡。针对出现的问题,朝廷与泗州曾试图整改,但均未能奏效。这种与传统认识不同的军、民关系状态并非泗州卫独有,凤阳也存在类似的情形。
- 郑宁冯贤亮
- 关键词:晚明
- “不征之国”与明初国际秩序的构建被引量:4
- 2016年
- 明太祖在《皇明祖训》中列出十五个"不征之国",成为后人解读明初地缘政治的重要出发点。"不征"的理念出现于洪武初年,完善于洪武末年,成为明朝的基本外交政策。然而,在实际的对外交往中,明朝的外交活动并非如字面意思而言的和平,不仅有威胁、恐吓,还有直接对"不征之国"用兵的情况。分析明朝对外交往的言行可知,"不征"是明朝对内设定的最优外交目标,并非外交活动中的指导思想。明朝的目的在于以武力为后盾,力争以不动兵戈的方式实现威服众邦,构建以明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格局。
- 郑宁
- 关键词:明朝国际秩序
- 明代递运所考论被引量:4
- 2017年
- 递运所是明代的驿传机构,有一整套完备的体系,直至明末仍发挥着重要的功效,但尚无相关的专门性研究。本文梳理了递运所制度层面的基本情况与兴废历程。明代创设递运所,意在专司物资运输,但在实际运行中,驿站与递运所的职能区分逐渐模糊,驿、递分离的制度设计被打破。洪武至宣德年间是递运所新设、网络扩张的时期,正统以后趋于稳定,表现为全国性的运输网络。嘉靖以后朝廷开始大量裁并递运所,至万历初年构成了以河南为中心,以供给京师与边镇为主要目标的大区域运输网络。递运所的兴废变化,不仅是朝廷政策调整的结果,也是明王朝关注点的转移与国势的盛衰起伏的反映。
- 郑宁
- 关键词:明代驿传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