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平

作品数:8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芸豆
  • 6篇红芸豆
  • 4篇养分
  • 4篇养分吸收
  • 3篇氮磷钾
  • 3篇磷钾
  • 3篇肥料
  • 3篇干物质
  • 2篇氮磷钾配比
  • 2篇施肥
  • 2篇小豆
  • 2篇红小豆
  • 2篇肥料效应
  • 2篇干旱
  • 2篇干物质积累
  • 1篇氮磷钾配施
  • 1篇性状
  • 1篇养分累积
  • 1篇养分吸收规律
  • 1篇养分限制因子

机构

  • 8篇山西农业大学
  • 8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8篇韩彦龙
  • 8篇李海金
  • 8篇晋凡生
  • 8篇李晓平
  • 1篇郑普山

传媒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红芸豆养分限制因子及养分吸收、积累和分配特征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研究红芸豆养分限制因子、植株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积累及分配规律,可为红芸豆合理施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设置缺素试验,采集全施肥区植株样品,分析研究红芸豆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量、养分含量及积累量。结果显示,氮磷钾配合全施显著提高红芸豆产量;缺氮、缺磷、缺钾处理与全施肥处理相比,产量分别降低14.2%、8.0%和11.3%,表明影响红芸豆产量的限制因子为氮>钾>磷。在整个生育期,红芸豆干物质累积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根、茎、荚皮和豆粒干物质累积量呈上升趋势,叶干物质在收获期有下降趋势,收获时不同部位干物质量为豆粒>茎≈荚皮>叶片>根。随生育期推进,茎、叶和荚皮中氮含量呈递减趋势,豆粒中氮含量呈递增趋势,而各器官磷、钾含量呈递减趋势。盛花期到结荚期是养分累积最大期,其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占整个生育期吸收总量的28.14%、49.22%和56.20%;不同器官吸收累积氮、磷、钾量不同,成熟期豆粒、叶、茎和根中均为累积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荚皮中累积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每生产100 kg红芸豆需供给N 4.37 kg、P2O5 2.38 kg、K2O 3.53 kg,比例为1∶0.54∶0.81。
韩彦龙晋凡生郑普山李晓平李洁李海金
关键词:红芸豆养分限制因子干物质养分累积
NPK配比对红芸豆干物质积累、转移及产量相关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研究不同NPK配比对红芸豆干物质积累、转移及产量相关因子的影响,可为红芸豆高效生产及适量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是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的"3414"大田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红芸豆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呈现"慢—快—慢"的变化趋势。N肥的在营养生长阶段对干物质积累起到主要作用,K肥在生殖生长阶段对干物质积累起到主要作用,促进了后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向生殖器官转移;各器官较高的干物质转移率是取得高产的物质基础,而缺N、缺P会严重影响到茎干物质对籽粒的转移率和贡献率;红芸豆的叶、茎、荚皮的干物质对籽粒的转移率和贡献率所呈现的趋势高度一致。NPK对红芸豆产量因子的作用侧重点不同,N肥对产量因子的群体(有效荚数和每荚粒数)起到促进作用,而PK肥对产量因子的个体(百粒重)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对NPK三因子与2014年产量的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求解得出:施肥量分别为N 132.03 kg/hm^2、P_2O_5 160.02 kg/hm^2、K_2O 104.80 kg/hm^2时,红芸豆的最高产量为2627.26 kg/hm^2。
晋凡生李晓平韩彦龙李洁李海金
关键词:红芸豆干物质积累干物质转移
氮磷钾配施对红芸豆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4
2018年
研究氮磷钾配施对红芸豆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可为红芸豆合理施肥和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设置氮磷钾缺素处理的大田肥料试验,采用全生育期采集植株样本,测定养分含量、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对红芸豆具有显著增产作用,产量构成因子中百粒质量对产量的形成影响最大;影响产量的养分限制因子大小为氮>磷>钾。各器官中含氮量依次为豆荚>叶>籽粒>茎>根>荚皮,含磷量依次为豆荚>籽粒>叶>茎>根>荚皮,含钾量依次为豆荚>荚皮>茎>籽粒>叶>根;根、茎、叶这3个器官氮含量在R8的回升可能与氮在成熟期的回流有关。红芸豆植株在整个生育期氮、磷、钾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积累量分别达到161. 15,38. 27,126. 70 kg/hm2,比例为4. 21∶1. 00∶3. 31;氮积累量的顶点出现在初花到盛花期,而磷、钾出现在盛花到结荚期。红芸豆生育前期营养器官是干物质积累分配中心,其干物质占总量比例达到72. 22%,生育后期生殖器官是干物质积累分配中心,其干物质占总量比例达到70. 26%;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速率呈抛物线形状,盛花到结荚期达到积累高峰,单株积累量达0. 952 g/d;各器官积累速率的高峰不同,根系和叶片在初花期,茎秆和豆荚在盛花期,荚皮和籽粒在结荚期。红芸豆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积累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结荚期到成熟期分别达到0. 95和0. 96,且呈极显著水平(P <0. 01);磷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之间在结荚期为0. 93,且呈极显著水平(P <0. 01);钾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之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红芸豆干物质积累量与养分积累量具有相关性,氮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结荚期到成熟期分别为0. 95和0. 96,且呈极显著水平(P <0. 01);磷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结荚�
晋凡生韩彦龙李洁李海金李晓平
关键词:红芸豆氮磷钾配施养分吸收吸收速率干物质积累
覆膜和密度对红小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晋红小豆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覆膜和裸地栽培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红小豆株高、产量、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覆膜种植显著提高红小豆的株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2种种植模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小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且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的变化与产量变化基本一致,而覆膜种植的小豆株高无显著差异,裸地种植的小豆株高到中后期具有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分析表明,在丰水气候年型下,在山西北部使得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的覆膜和裸地种植的密度分别为20.0万株/hm^2和13.3万株/hm^2。
李洁晋凡生李晓平韩彦龙李海金
关键词:红小豆覆膜水分利用效率
干旱冷凉区红芸豆施肥效应与养分吸收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应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了干旱冷凉区红芸豆施肥效应及红芸豆养分吸收状况。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红芸豆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以N2P1K1处理红芸豆产量和产投比最高。施用氮、磷、钾肥增产率分别为16.4%、8.6%和12.7%,对产量影响依次为:N>K>P。三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氮(N)、磷(P2O5)、钾(K2O)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99.0、140.6、108.0 kg/hm2。红芸豆生育期地力贡献率为75.7%,供试土壤肥力中等,施肥效果明显。合理施肥可促进红芸豆对N、P和K的吸收。
韩彦龙晋凡生李晓平李洁李海金
关键词:红芸豆肥料效应
干旱区红小豆施肥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应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了干旱区红小豆施肥效应和土壤供肥特性,以期为该区红小豆高产高效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红小豆产量高于不施肥处理,以N_2P_1K_1处理的红小豆产量和产投比最高。钾肥对红小豆的增产率最大,为13.7%~16.9%;其次是氮肥,增产率为6.1%~12.1%;最后是磷肥,增产率为0.6%~6.4%,即对红小豆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钾、氮、磷。由红小豆肥料效应方程可知,达到最高产量的N、P_2O_5、K_2O平均施肥量分别为98.5、109.0、97.5 kg/hm^2,产量为1 320 kg/hm^2,产投比为8.8;达到最佳产量的N、P_2O_5、K_2O平均施肥量分别为86.4、110.8、95.8 kg/hm^2,产量为1 302 kg/hm^2,产投比为9.0。此外,红小豆施肥试验期间,土壤地力贡献率为81.1%,土壤肥力中等,施肥效果明显。
韩彦龙李晓平李洁李海金晋凡生
关键词:红小豆肥料效应
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进行"3414"大田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LAI)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加,但随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光合势(LAD)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加,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叶绿素含量与氮磷钾施肥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缺水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株高随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加,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根茎粗随着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加;不同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主茎节数的影响没有规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LAI)在初荚期(R3)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633 7,达到了显著水平;光合势(LAD)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产量呈一定的正相关;主茎节数在初荚期(R3)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好;红芸豆各产量相关因子与产量均呈正相关。
晋凡生韩彦龙李海金李洁李晓平
关键词:红芸豆氮磷钾配比叶面积指数光合势
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规律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规律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可为红芸豆大田种植和高效生产提供适量与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本试验是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的"3414"大田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红芸豆整个生育期N、P、K吸收量呈现出前期快速积累,中期增速趋缓,后期减少的趋势;叶片衰老掉落是养分吸收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处理6(N2P2K2)的施肥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量促进最大,其N、P、K的吸收量分别达到169.31、42.58、135.92 kg/hm^2。红芸豆各器官的养分吸收各不相同,叶片呈现前期快速增长,中期趋向平稳,后期开始下降的趋势;茎的N吸收量呈"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P、K吸收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荚皮P、K前期迅速增加,但后期向籽粒转移而降低;籽粒和其相反,前期较低,后期远远大于荚皮。红芸豆各器官的养分分配动态表现为叶片中养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茎中养分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荚皮和籽粒中的养分呈增加趋势。红芸豆3种养分吸收是互相影响的,其相互依存度较高;每形成100 kg籽粒,N、P_2O_5、K_2O的吸收量分别为5.49、1.33、4.9 kg;平均养分吸收比例为1:0.24:0.89。N、P、K肥的肥料利用率与施肥量没有明显的规律,N、P、K肥的当季最高肥料利用率分别达到46%、11.04%和66.06%;N、P、K的相对吸收率分别达到100.25%、90.23%和115.21%。
晋凡生韩彦龙李晓平李洁李海金
关键词:红芸豆氮磷钾配比肥料利用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