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蛋白原
  • 2篇卒中
  • 2篇纤维蛋白
  • 2篇纤维蛋白原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血症
  • 1篇酸血症
  • 1篇同型半胱氨酸
  • 1篇同型半胱氨酸...
  • 1篇前循环
  • 1篇缺血
  • 1篇卒中治疗

机构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环湖医...

作者

  • 5篇徐俊英
  • 3篇苏红军
  • 3篇赵琨
  • 3篇赵日光
  • 2篇齐金龙
  • 1篇刘帅
  • 1篇纪勇
  • 1篇石志鸿

传媒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阿尔茨海默病与路易体痴呆患者临床表现对比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与路易体痴呆(DLB)患者的认知、精神行为症状等,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证据。方法选取AD患者215例(AD组),DLB患者66例(DLB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家族史,疾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两组患者的认知能力,应用神经精神症状量表(NPI)评定两组患者常见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结果AD组合并高血压者多于DLB组;AD组113例(52.6%),DLB组24例(40%),P〈0.05。DLB组总体认知能力以及定向力、即刻回忆、延迟回忆方面优于AD组。DLB组波动性认知障碍、帕金森样症状较AD组突出。波动性认知障碍AD组2例(0.9%),DLB组19例(28.8%)(χ^2=8.580,P=0.003),帕金森样症状AD组26例(12.1%),DLB组25例(37.9%)(χ^2=22.602,P=0.000)。精神行为症状分析,NPI总分比较、幻觉及睡眠夜间行为异常DLB组较AD组常见。AD组幻觉32例(14.9%),夜间行为异常64例(29.8%),DLB组幻觉30例(46.2%),夜间行为异常30例(46.2%),P〈0.05。结论AD患者多合并高血压。DLB患者波动性认知障碍、帕金森样症状、幻觉、睡眠夜间行为异常为其常见突出表现。
徐俊英刘帅石志鸿胡文政甘景环赵玉瑾纪勇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
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亚型间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三个亚型间的临床和血液学资料,寻找其中的差异指标,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3月住院诊疗的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和小动脉闭塞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0例,收集常见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空腹静脉血标本测定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研究各亚组间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急性脑梗死TOAST病因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较小动脉闭塞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对较高;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心源性栓塞型血白细胞计数比小动脉闭塞型高;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组高血压病、吸烟者比例及血压水平比心源性栓塞型组高,并发心房纤颤和冠心病者比心源性栓塞型组低。结论:在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亚型中,除常见的临床病史存在差别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水平也存在差异。
赵日光苏红军徐俊英赵琨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白细胞
前循环和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差异,为临床病因学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入选于2013年11月—2015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0例,前循环脑梗死者116例、后循环者54例。分析两组间常见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前循环梗死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69例(59.5%),后循环梗死组有18例(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4,P=0.002);同样两组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0±6.92)μmmol/L vs(15.02±6.89)μmmol/L,P=0.003]。前循环梗死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67例(57.8%)、心源性栓塞型9例(7.8%)、小动脉闭塞型40例(34.5%);后循环梗死组分别有21例(38.9%)、4例(7.4%)、29例(53.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4,P=0.016)。两组间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吸烟、饮酒、血脂、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血钾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率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后循环者高;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更多发生在前循环者,而小动脉闭塞型在后循环者较多。
赵日光苏红军鄂瑞芳徐俊英齐金龙赵琨
关键词:脑梗死前循环后循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在急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预防卒中复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急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卒中症状发生后的24 h内随机分配接受替格瑞洛或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治疗后90 d内主要终点事件(复发性卒中、心血管事件或全因死亡)以及次要终点事件(出血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 307例患者,替格瑞洛组651例,阿司匹林组656例。治疗90 d内,替格瑞洛组47例患者(7.2%)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其中38例复发缺血性卒中(5.9%);阿司匹林组52例患者(7.9%)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其中44例复发缺血性卒中(6.8%)。替格瑞洛治疗能显著降低二次卒中的发生率(P=0.03)。对于次要终点事件观察发现:替格瑞洛组发生轻微出血8例(1.3%),呼吸困难40例(6.2%);阿司匹林组轻微出血4例(0.6%),呼吸困难9例(1.4%);替格瑞洛组轻微出血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略高于阿司匹林治疗组。结论对于急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相比于阿司匹林治疗,替格瑞洛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二次卒中的发生率。
顾江涛孙景生温克徐俊英
关键词:阿司匹林急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纤维蛋白原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差异
2016年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差别。方法:选取TOSA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的首次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57例,采集静脉血浆进行纤维蛋白原测定,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小动脉闭塞型组[(2.80±0.59)g/L VS(2.59±0.59)g/L,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相关。
赵日光苏红军赵琨齐金龙徐俊英
关键词:脑梗死纤维蛋白原大动脉粥样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