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免疫
  • 4篇细胞
  • 4篇免疫组化
  • 3篇血管
  • 3篇原发性
  • 3篇肉瘤
  • 3篇黏液
  • 3篇临床病理
  • 3篇淋巴
  • 3篇病理
  • 2篇血管黏液瘤
  • 2篇脂肪肉瘤
  • 2篇侵袭性
  • 2篇侵袭性血管黏...
  • 2篇黏液瘤
  • 2篇细胞性
  • 2篇淋巴瘤
  • 2篇分化
  • 2篇高分化
  • 2篇高分化脂肪肉...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8篇杨海生
  • 8篇官兵
  • 7篇朱绚丽
  • 5篇陈玲玲
  • 4篇陆欢
  • 4篇张惠箴
  • 4篇张桃华
  • 2篇洪玉萍

传媒

  • 5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原发性后腹膜成人型颗粒细胞瘤1例被引量:4
2020年
患者女,60岁,因体检发现腹腔内巨大占位入院。既往史:否认手术史。实验室检查: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211)4.09 ng/ml (0.00-3.30),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25.85 ng/ml(0.00-17.00),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彩超:子宫、双卵巢未见明显占位。CT:腹膜后左肾前下方见巨大肿块,大小约14.5 cm×12.2 cm×12.7 cm,边界及轮廓尚清,病灶呈分叶状,病灶下缘见小斑片状钙化灶,增强后病灶整体呈中度不均匀强化。遂行腹腔肿瘤切除手术。
杨海生张惠箴朱绚丽方迪官兵
关键词:免疫组化
TGF-β1通过介导上皮-间叶转化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TGF-β1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PTC的石蜡包埋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染色对上皮-间叶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相关标志物及TGF-β/Smad信号通路蛋白进行检测。体外培养PTC细胞株BCPAP,添加诱导因子进行处理,分别通过CCK-8法和Transwell法检测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Smad信号通路和EMT标志物的表达。结果 PTC和淋巴结转移癌中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减弱,间叶标志物vimentin表达增强(79.5%vs 81%)(P<0.05);PTC和淋巴结转移癌中TGF-β1(70.5%、76.9%)和Smad2/3(65.9%、69.2%)的阳性率升高(P<0.01)。体外细胞实验发现添加TGF-β1组与其余两组相比,Smad2(1.229±0.016)、Smad3(2.208±0.084)和p-Smad2/3(0.551±0.032)高表达(P<0.05);上皮标志物E-cadherin(0.525±0.029、0.254±0.009)表达降低;间叶标志物N-cadherin(1.590±0.166、0.404±0.018)和vimentin(1.974±0.194、0.473±0.062)表达升高(P<0.05)。添加抑制剂BMP7组,抑制型蛋白Smad7(1.729±0.084、1.106±0.088)表达升高(P<0.05)。结论 PTC及其淋巴结转移标本发生EMT,且TGF-β1和Smad2/3高表达;TGF-β1可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介导EMT,促进PTC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
李玲玉彭戴君杨海生朱绚丽张雯雯官兵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乳头状癌TGF-Β1上皮-间叶转化淋巴结转移
原发于腹壁的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1例被引量:1
2022年
本例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EMC)发生于右侧腹壁,影像学显示腹股沟内结节影;光镜下肿瘤呈多结节状,由宽窄不一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短梭形,条索状、梁状或网格状排列,细胞之间富于黏液样或黏液软骨样基质,侵犯周围脂肪及骨骼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符合EMC的典型标记特点。EMC为起源未定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分子遗传学特点。目前病例数量较少,并且大部分病例失随访,缺乏相关治疗和预后资料,仍需进一步的病例积累和观察。
李玲玉杨海生陈玲玲方迪官兵
关键词: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临床病理
EBV阳性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淋巴结副皮质区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淡染或透明,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粉尘样,血管增生,呈分枝状,血管内皮肿胀。免疫组化瘤细胞示:LCA(+)、CD3(+)、CD4(+)、CD(5+)、CD10(+)、CD30(R-S样细胞+)、Bcl-2(+)、CXCL13(+)、CD21(滤泡树突细胞+)、CD35(+)、CD43(+)、EBV(+)、Ki67(约30%阳性)。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早期难以诊断,需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霍奇金淋巴瘤和滤泡增生样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相鉴别;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综合手段;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可提高其生存期,但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个体差异大,总体预后较差。
杨海生张桃华陈玲玲朱绚丽洪玉萍陆欢官兵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胃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胃肠间质瘤1例
2020年
患者男,83岁,因无明显诱因黑便1周入院。查体高血压征,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胃底小弯侧胃壁明显增厚,管腔扩张差,病灶内见溃疡形成,最宽径约2.8 cm,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浆膜粗糙,小弯侧脂肪间隙模糊,内见数枚肿大淋巴结影,病变累及贲门及食道下端,提示恶性肿瘤可能。胃镜:胃底贲门口见一凹陷溃疡,范围约4 cm×3 cm,溃疡底部覆白苔,周围黏膜呈耳廓状增生,质脆,活检易出血。胃镜病理示:恶性肿瘤,不排除低分化腺癌,建议做免疫组化进一步明确诊断。遂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杨海生张惠箴朱绚丽方迪官兵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癌胃肠间质瘤免疫组化
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EBV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标记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T1WI示低信号均质团块,T1WI增强示高信号均质团块,T2WI示等信号均质团块。肿瘤周围轻度水肿。肿瘤由大淋巴细胞构成,呈浸润性生长,肿瘤间质少,可见血管套袖结构,瘤细胞呈中心母细胞形态,可见数个小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20、CD79α、bcl-6和EBV(+),Ki-67约60%。结论 EBV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罕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差;诊断需依靠MRI、病理、免疫组化等综合手段;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可提高其生存期。
官兵李晓红张桃华陈玲玲朱绚丽洪玉萍杨海生陆欢
关键词:EB病毒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FGFR1基因突变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合并高分化脂肪肉瘤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21年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是一种少见但具有高侵袭性和高复发性的软组织肿瘤,常发生于妇女(主要为骨盆和会阴区域),男性罕见(主要为阴囊和精索区域)。精索区域发生肉瘤少见,其中高分化脂肪肉瘤(well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WDL)为最常见的类型。
杨海生张惠箴朱绚丽方迪张桃华陈玲玲陆欢张雯雯官兵
关键词:侵袭性血管黏液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基因检测免疫组化
精索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合并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
2021年
患者男性,79岁。于2年前发现左阴囊有一突出肿块,开始较小,后来逐渐增大,有轻度坠胀感、质软、无压痛。既往无手术史。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CEA) 6.47 ng/ml(0.005.00 ng/ml),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6.95 ng/ml(0.00-4.00 ng/ml),其余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示:左侧阴囊明显增大,精索增粗,内侧见囊样低密度影,大小约4.8 cm×5.3 cm(平均CT值约24 Hu),外侧见“月牙形”脂肪样低密度影(平均CT值约-72 Hu),其内密度不均,见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平均CT值约31 Hu),内侧囊样病变与外侧软组织结节分界不清(图1),其余脏器未见占位性病变。
杨海生张惠箴朱绚丽方迪张桃华陈玲玲陆欢张雯雯官兵
关键词:侵袭性血管黏液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免疫组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