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宇 作品数:9 被引量:76 H指数:6 供职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全球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更多>>
3城市感染HIV MSM的多性伴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调查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男男性行为者(MSM)拥有多性伴的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完善相应艾滋病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成都、重庆和广州市,采用"滚雪球"方法招募经男男性行为途径感染HIV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电子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最近6个月的性行为和性伴种类、性伴告知状况和性感觉评分等。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HIV抗体阳性MSM 501人,其中20.6%(103人)报告最近6个月拥有2个及以上性伴(包括同性性伴和异性性伴),拥有两种类型的男性性伴(固定性伴、偶然性伴或商业性伴)的比例为39.8%(41/103),拥有女性性伴的比例为22.3%(23/1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婚、离异或丧偶,高中及以下文化,最近6个月有男性固定性伴、男性偶然或商业性伴、群交行为,将自己的HIV感染状况未告知全部固定性伴,性行为时饮酒、使用烷基亚硝酸盐和较高的性感觉评分,均与拥有多性伴密切关联。结论 HIV阳性MSM拥有多性伴状况普遍存在,多个性伴和多种类型性伴构成了"继续传播网络",因而急需完善性伴干预策略,以遏制HIV阳性MSM在同性和异性性伴间的继续传播。 张月 陈芳 丁凡 林小杰 王晓冬 刘乃鹏 刘晓宇 王威 张洪波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 某重点高中学生情绪症状影响因素随访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某重点高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复原力和完美主义个性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对情绪症状的影响,为预防高中学生的情绪症状提供依据。方法在合肥市某重点高中一年级新生中进行情绪症状及心理复原力、完美主义及父母情感温暖评定,以无抑郁、焦虑或强迫症状的1 579名学生作为随访对象,在高二年级时进行随访调查,共有1 417名学生接受随访,再次对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强迫症状进行评定。结果在1 417名高一时无明显情绪症状的学生中,高二时有278名至少出现了1种情绪症状(抑郁、强迫或焦虑),检出率为19.6%,其中254(17.9%)名学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57(4.0%)名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强迫症状,26(1.8%)名学生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情绪症状的学生心理复原力及父、母亲情感温暖得分(112.10±13.51,56.40±12.85,58.43±11.70)均低于无情绪症状的学生(115.87±13.29,58.78±13.01,60.34±11.85),而在消极完美主义维度,有情绪症状学生评分(59.78±10.19)高于无情绪症状大学生(55.97±9.77)。Cox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复原力和父亲情感温暖评分的降低以及消极完美主义评分的升高,均可增加高中学生情绪症状发生的危险(OR值分别为0.987,0.985,1.033,P值均<0.05)。结论高一年级学生情绪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应发展强化学生心理复原力和削弱消极完美主义的策略和措施,改善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刘晓宇 郭缨 陈圆圆 汪义超 王威 张洪波 王君关键词:情绪 随访研究 精神卫生 HIV阳性男男性行为人群多性伴高危性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 调查HIV阳性MSM多性伴高危性行为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滚雪球"方法,在成都、重庆和广州市招募年龄≥18岁、经男男性行为感染HIV者为研究对象,取得知情同意后进行电子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最近6个月的性伴和性行为状况、焦虑和抑郁症状评定等。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501名HIV阳性MSM平均年龄(30.24±7.70)岁,最近6个月多性伴高危性行为报告率为17.4%(87/5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最近6个月多性伴高危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婚姻状况为在婚(OR=1.93,95%CI:0.77-4.84)、离异或丧偶(OR=3.94,95%CI:1.66-9.36),有焦虑症状(OR=2.22,95%CI:1.16-4.27),有男性固定性伴(OR=5.04,95%CI:1.08-23.54)、男性偶然/商业性伴(OR=2.54,95%CI:1.34-4.80),高危性行为时饮酒(OR=3.00,95%CI:1.37-6.62)、性行为时使用Rush主要成分为(烷基亚硝酸盐)(OR=3.53,95%CI:1.72-7.23),将自己的HIV感染状况对男性固定性伴部分告知(OR=1.84,95%CI:0.78-4.33)、均未告知(OR=2.68,95%CI:1.25-5.73)和性感觉评分高者(OR=1.09,95%CI:1.03-1.15)。结论 HIV阳性MSM的多性伴高危性行为加速HIV的流行,因此,在发展针对该人群心理行为特征的高危性行为干预方法的同时,亟需建立有效遏制HIV经性传播的医学或生物学措施。 张月 陈芳 丁凡 林小杰 王晓冬 刘乃鹏 刘晓宇 王威 张洪波关键词:高危性行为 影响因素 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对男性固定性伴性传播危险分析 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 了解有高危性行为的HIV阳性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对男性固定性伴的性传播危险状况,探讨对固定性伴性传播危险相关联的因素。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在上海和成都市招募有高危性行为的HIV阳性MSM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匿名方式,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中,最近6个月对男性固定性伴有性传播危险的比例为26.9%(83/308);多因素分析显示,确认HIV感染时间〈1年者对男性固定性伴传播危险,分别是HIV感染确认时间在1~2年和≥3年者的3倍(OR=0.34,95%CI:0.15~0.79)和6倍(OR=0.17,95%CI:0.06~0.49);将HIV感染状况告知全部男性固定性伴的调查对象,对男性固定性伴的传播危险是全部未告知者的1/25(OR=0.04,95%CI:0.01~0.13);家人知晓HIV感染状况者对男性固定性伴传播危险降低到1/4(OR=0.24,95%CI:0.10~0.55);通过互联网寻找性伴者对男性固定性伴的传播危险是其它途径的3倍(OR=0.33,95%CI:0.14~0.78)。结论 HIV阳性MSM与男性固定性伴间存在的性传播危险可能加速HIV在MSM人群中的扩散。强化性伴告知、及早抗病毒治疗及新媒体干预等方法可望发挥遏制HIV继续传播的作用。 刘乃鹏 陈芳 张月 王晓冬 周易 肖剑 刘晓宇 王威 张洪波高中生心理复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了解重点高中生心理复原力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制定高中生心理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安徽省4所重点高中学校对2 140名学生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评定、心理复原力评定等。结果 55.3%的学生至少存在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中的1种情绪症状,同时存在3种症状的学生占10.5%。学生心理复原力随年级增加而升高,农村户籍、非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复原力相对较低,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心理复原力评分越低(F/t值分别为3.70,-5.52,3.87,29.32,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复原力是独立影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B=-0.026,P<0.01)。结论重点高中生中情绪症状报告率较高。学校和家长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汪帅桢 刘晓宇 丁建飞 方玲娜 程周菁 左衡 吴文昊 张洪波关键词:精神卫生 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对偶然或商业性伴的传播危险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MSM)对偶然或商业性伴的传播危险,并探讨与其传播危险相关联的因素,为发展控制HIV在MSM中的继续传播的干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滚雪球方法,在上海和成都市招募有高危性行为的HIV阳性MSM作为研究对象。以匿名方式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状况、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和物质使用等。结果共招募308名调查对象,最近6个月中,对偶然或商业性伴有性传播危险者(即: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或接受抗病毒治疗者体内HIV病毒载量≥50拷贝/mL者)占29.55%(91人)。非条体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感染HIV时间在1年以内的调查对象,其传播危险是感染HIV时间≥3年者的7.60倍;拥有HIV阴性或未知感染状况男性固定性伴者的传播危险,是没有此类性伴者的7.83倍;CD4细胞数在350~499个/μL和500个/μL及以上的调查对象,其传播危险是CD4细胞数〈350个/μL者的2.29倍和9.58倍。结论拥有无保护性行为的HIV阳性MSM中,对偶然或商业性伴的传播危险普遍存在,且高于一般人群。故该人群需要强化早发现和早治疗及性伴告知策略和措施,切实降低该人群继续传播危险。 刘乃鹏 张月 王晓冬 周易 肖剑 刘晓宇 王威 朱晓芳 赵越 张洪波关键词:性传播 男男性行为者 重点高中学生抑郁症状及其与学习成绩归因方式的关系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了解重点高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状况及其与学习成绩和归因方式的关系,为开展高中生抑郁症状的预防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根据安徽省的地理特点,从皖北、皖中和皖南选取8所重点高中学校的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2 76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学习成绩、抑郁症状和归因方式等。结果有抑郁症状学生占48.4%,重度抑郁症状的学生比例达到2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农村户籍、皖南地区、学习成绩差的高中生有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更高;归因方式中,有抑郁症状的危险性随着持久性和普遍性维度得分增加而增加。归因方式在学习成绩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中介效应(间接效应值为-0.025,P<0.05)。结论抑郁症状已经广泛影响重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乐观的归因方式可减少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 刘晓宇 王君 郭缨 杨巧红 陈圆圆 刘乃鹏 王威 张洪波关键词:抑郁 精神卫生 重点高中学生强迫症状流行特征及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了解重点高中生强迫症状流行特征及其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为在重点高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南部、中部、北部6所重点高中学校1 94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心理健康评定。结果以Y-BOCS≥16分界定为有强迫症状,共检出有强迫症状者337人,检出率为17.3%。强迫症状学生中,既有强迫思维又有强迫行为者占66.2%,以强迫思维为主和以强迫行为为主者分别占19.0%和14.8%;强迫思维中居前2位的症状为怕伤害和怕污染,强迫行为居前2位的症状为检查和清洗。在有强迫症状的学生中,同时合并抑郁和焦虑症状者占17.5%,仅合并抑郁症状占45.1%,仅合并焦虑症状占2.7%。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强迫症状检出率分别高于学习成绩中等以上者(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1,P〈0.05)。有抑郁症状和有焦虑症状的学生发生强迫症状的危险性分别增加到约3倍和2倍(OR=3.11,95%CI=2.40~4.03;OR=2.07,95%CI=1.45~2.94)。结论强迫症状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相互作用严重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和家长需要提高对青少年强迫症状的认识,促进强迫症状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 杨巧红 王君 刘乃鹏 刘晓宇 张洪波关键词:抑郁 焦虑 精神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