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祥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主题

  • 3篇叙事
  • 2篇新作
  • 2篇作家
  • 2篇文化转型
  • 2篇文学
  • 2篇乡土
  • 2篇历史叙事
  • 2篇70后
  • 2篇70后作家
  • 1篇当代小说
  • 1篇新世纪文学
  • 1篇新意识形态
  • 1篇心理
  • 1篇心理障碍
  • 1篇药师
  • 1篇野蛮
  • 1篇召唤
  • 1篇中国当代小说
  • 1篇人情
  • 1篇社会

机构

  • 8篇山东大学
  • 3篇暨南大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刘文祥
  • 3篇贺仲明
  • 1篇朱献贞

传媒

  • 2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小说评论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山西广播电视...
  • 1篇创作与评论
  • 1篇新文学评论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历史褶皱的爬梳与个人记忆的召唤——评牛余和的新作《老镇》
2017年
当代文学中的"文革"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叙事母题,新世纪以来还有一大批的作家如莫言、余华、王安忆、苏童等都在关注这个领域。山东作家牛余和的新作《老镇》揭示了建国后革命文化是如何与士绅文化冲突整合的,以及"文革"群体性狂欢的被忽略和遮蔽,作家对历史和当下忧患意识也值得敬仰,"老镇"在地域和民族风格的追求中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进行反思。
王成珊刘文祥
论“70后”作家的历史叙事及历史感被引量:2
2017年
当前评论界对"70后"作家批评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历史感的匮乏,其实"70后"作家的历史感知受制于一个历史与文化上的"流动的缺口",它对"70后"作家的写作形成了一种"表述遏制"。"70后"作家在利用各种方式填补这个缺口。在填补的过程中,"70后"作家自觉地遗忘了当下,他们的文本呈现为"活着的过去"与"死了的现在"的对峙。"70后"作家不是靠着由过去激起的情感进入了历史写作,而是因为当下的困惑进入了历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自身献祭的方式成为了历史的被驱逐者和被吞没者。人们对"70后"作家历史感匮乏的指责主要是受制于既定叙事模式的影响,我们不能盲目地判定"70后"作家是没有历史感的,他们只是喜欢把过去私有化,而不是像前辈一样公共化,他们的历史感会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
刘文祥
关键词:历史叙事历史感
怎样的“野蛮”与怎样的“生长”——评盛可以的新作《野蛮生长》
2016年
一盛可以是'70后'作家中的翘楚,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寄居深圳,并经历了城市的繁华和人情的落寞,这些都成为她本世纪早期创作的经验。她的作品如《鱼刺》、《青桔子》、《水乳》、《北妹》、《火宅》、《道德颂》等主要表现都市中男女无爱的尴尬和虚伪的人情面纱,诉说底层的艰辛疼痛和欲望悖论。
刘文祥
关键词:人情
革命精神史的独特书写——评张炜新作《独药师》被引量:2
2017年
美国历史学者费正清曾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由志趣各异、利益和社会背景各不相同的社会成员所组成的一个脆弱的联合,产生了一个属于大变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些旧的纽带已经断裂,另一些纽带反而有些加强;有些新的方式方法正像盛开的花朵,另一些方式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在萌芽和生长。"
刘文祥贺仲明
关键词:精神史历史学者历史叙事魏晋士人
衰落与拯救--论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转型
民俗是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各种物质文明成果和观念、制度、信仰的统摄。民俗塑造了我们的语言和思维、行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规范和习惯,更是一种认同和归属,民俗将逝去的一代与活着的一代联结于一个根本的结构之中,使得不同历...
刘文祥
关键词:中国当代小说乡土题材民俗叙事文化转型
“70后”作家的父子关系书写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父子关系是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都比较关注的问题,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个体的成长、社会化以及心理障碍都与家庭这个原始场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本能理论、人格理论都认为父亲占有的功能是处于优先级的,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轴线;在拉康看来,父子关系不只是局限于家庭内的个体性关系,也是帮助个体实现其欲望人化的一种结构功能,是人类学意义上主体完成其象征性认同的场域。
刘文祥朱献贞
关键词:父子关系作家精神分析学派家庭关系心理障碍
乡土文学的自主性建构——以叶炜的《福地》及“乡土中国三部曲”为中心被引量:2
2016年
“读懂中国人的乡愁,认识巨变中的中国”,这是叶炜乡土三部曲——《富矿》《后土》和《福地》封皮上最耀眼的字句。正如王晓明在《九十年代与新意识形态》中所表达的那样:“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正在向人们提出一系列堪称重大的疑问:‘如何认识今日中国的巨大变化?’‘中国现在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在‘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是个什么关系?
贺仲明刘文祥
关键词:乡土中国乡土文学社会现实新意识形态
宽广·深刻·互动——评房伟的文学批评
2016年
青年学者房伟,有着山东人最本色的“大汉”形象特征,举手投足之间也透露着朴实与儒雅,显现了齐鲁文化的精神熏陶。业内人士都知道房伟的足迹横跨批评与创作两界,集批评家、诗人和小说家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果,这在文坛是少见的。而正因为这种多重的身份,他的文学批评也具有了自己的显著特色。迄今为止,尚不到40岁的房伟已经出版了多部批评专著,包括《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王小波研究》《中国新世纪文学的反思与建构》《风景的诱惑》等,还有颇具影响的人物传记《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可以说,房伟已然成为山东文学批评界的后起之秀,也是国内青年批评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文祥贺仲明
关键词:文学批评新世纪文学齐鲁文化文化转型文学创新文化悖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