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德刚

作品数:6 被引量:39H指数:1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瘤
  • 3篇血管
  • 2篇椎动脉
  • 2篇椎动脉夹层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2篇大脑
  • 1篇弹簧圈
  • 1篇动脉夹层动脉...
  • 1篇血管疾病
  • 1篇血管内介入
  • 1篇血管内介入治...
  • 1篇血管内栓塞
  • 1篇血管内治疗
  • 1篇血管重建
  • 1篇载瘤动脉

机构

  • 6篇皖南医学院弋...

作者

  • 6篇方兴根
  • 6篇吴德刚
  • 5篇李真保
  • 4篇赵心同
  • 4篇袁金龙
  • 3篇赖年升
  • 3篇刘佳强
  • 2篇徐善水
  • 1篇江晓春
  • 1篇狄广福
  • 1篇陈三送

传媒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分析被引量:37
2016年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87例MCAA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手术治疗组29例(29个动脉瘤)与血管内治疗组58例(61个动脉瘤,对其中37个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未进行治疗)。分析患者术中及术后病死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1)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0-Ⅲ级的患者,血管内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术后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0%(10/50)和29.4%(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门诊随访,血管内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2%(2/48)和95.8%(46/48);经过3-19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手术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2%(1/16)和81.2%(1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5,P=0.004)。(2)血管内治疗组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40个动脉瘤有5个(12.5%)动脉瘤复发。手术治疗组经过1-31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15个动脉瘤有3个(20.0%)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Hunt-Hess分级0-Ⅲ级的MCA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MCAA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将会使患者获益。
赵心同李真保方兴根吴德刚赖年升刘佳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
后交通动脉圆锥的研究进展
2018年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现代医疗事业也不断进步,针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展现出了越来越高的治愈率。其中,对于后交通动脉圆锥的研究也逐渐步入正轨,目前,针对后交通动脉圆锥部破裂动脉瘤急性期介入栓塞治疗方面研究较多。后交通动脉圆锥部也称为漏斗部,主要位置就是在后交通动脉自颈内动脉发起出,且后交通动脉自漏斗的颈部发出。在对多起动脉瘤患者的检验当中,发现动脉圆锥在颅内动脉中可发生在任何主要血管的分叉部位,最常见的是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的分叉部位,再就是前交通动脉、豆纹动脉起源部位、大脑后动脉起源部位等。在现代医学中,后交通动脉圆锥也通常是被认为功能性扩展或漏斗样增宽的解剖变异结构,通常在后交通动脉圆锥部也是发生动脉瘤的主要场所之一。本文就后交通动脉圆锥进行了研究分析。
张兵兵方兴根吴德刚袁金龙程少文吴丹徐善水
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
2018年
目的回顾总结颅内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0月于本中心接受治疗的颅内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结果,结合其随访结果作回顾总结。结果 33例患者中,载瘤动脉闭塞治疗15例,采用一侧闭塞方法治疗10例、两端闭塞方法治疗5例,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完全闭塞;支架辅助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提示9例动脉瘤不显影、6例瘤体部分显影,无支架内血栓病例;2例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不显影;1例未能接受介入治疗。随访载瘤动脉闭塞病例中仅单侧载瘤动脉闭塞法后1例再通,其余稳定;支架辅助治疗者动脉瘤稳定或显影好转,4例残留部分瘤颈显影;单纯栓塞者1例动脉瘤稳定。平均随访时间(22.6±10.6)m。有2例失访。入院时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9例,4例因病情重死亡;3例存活,预后不良者modified Rankin Scale(mRS)≥3分。结论闭塞载瘤动脉及支架辅助栓塞均为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入院GCS评分低者预后仍差。
方兴根李真保吴德刚赖年升吴丹袁金龙赵心同刘佳强
关键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弹簧圈
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2月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25例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A_1段宽颈动脉瘤合并烟雾综合征予以球囊辅助栓塞,1例微小动脉瘤使用2枚enterprise支架重叠释放置入,3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9例,Ⅱ级5例,Ⅲ级1例;无弹簧圈突入载瘤血管、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7例,1分5例,2分1例,4分2例。16例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3~24个月,未出现再出血和脑缺血并发症,m RS评分0分11例,1分3例,2分1例;2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填塞的动脉瘤,继续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方法治疗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安全有效,为保证成功栓塞,需要结合各种辅助技术和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吴德刚李真保赵心同袁金龙秦飞云盛斌张兵兵方兴根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疗效
动脉瘤治疗的血管重建机制临床与基础
方兴根李真保徐善水江晓春吴德刚陈三送狄广福
破裂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生命的脑血管疾病,根据最新的欧美国家该疾病的指南,其病情凶险,致死致残率高,约15%的患者院前就已经死亡,即使在医疗发达的西方国家,死残率依然高达40%。在中国尽管由于显微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进步...
关键词:
关键词:血管重建脑血管疾病临床救治
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附28例报告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保持载瘤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28例接受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未破裂12例,破裂16例,平均年龄(51.8±7.5)岁。28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5例未破裂患者采用单纯2枚及2枚以上支架植入,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消失或动脉瘤明显变小,Raymond分级Ⅰ级3例(3/5),Ⅱ级例2(3/5)。另外23例患者采用2枚重叠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11(11/23)例,Raymond分级Ⅱ级5(5/23)例,Raymond分级Ⅲ级7(7/23)例,其中19例(19/23)获随访(14.5±7.9)个月。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16例(16/19),Raymond分级Ⅱ级3例(3/19),无Raymond分级Ⅲ级病例。16例破裂患者中,2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术后穿支事件,给予溶栓治疗后消退。预后mRS评分≤2分27例(27/28),≥3分1例(1/28)。结论: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多支架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方兴根程少文吴丹李凯李真保吴德刚赖年升赵心同袁金龙刘佳强
关键词:椎动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