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松一

作品数:26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视网膜
  • 8篇网膜
  • 6篇脉络膜
  • 5篇新生血管
  • 5篇血管
  • 5篇细胞
  • 5篇脉络膜新生血...
  • 4篇上皮
  • 4篇上皮细胞
  • 4篇PDT
  • 4篇BN大鼠
  • 4篇COOH
  • 3篇色素上皮
  • 3篇色素上皮细胞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 3篇视网膜色素
  • 3篇视网膜色素上...
  • 3篇视网膜色素上...
  • 3篇组织化学

机构

  • 24篇福建医科大学
  • 4篇福建省眼科研...
  • 3篇泉州市儿童医...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福建中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6篇吴松一
  • 17篇徐国兴
  • 4篇彭亦如
  • 3篇吕帆
  • 3篇方一明
  • 3篇李晓霞
  • 2篇郭健
  • 2篇马少青
  • 1篇冯春燕
  • 1篇陈奎治
  • 1篇金丽文
  • 1篇阙寿林
  • 1篇刘建生
  • 1篇谢江斌
  • 1篇陈家欣
  • 1篇姚鹏翔
  • 1篇张宏
  • 1篇王振亮
  • 1篇尤秋英
  • 1篇潘永明

传媒

  • 4篇海峡科学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2篇第十届国际眼...
  • 1篇眼科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化学学报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第十届全国中...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10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7
  • 1篇2002
  • 1篇200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产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一例
2012年
患儿女性,孕33+2周早产。因家长发现其“看小见东西,眼球摆动1个月”于2011年12月22日至泉州市眼科医院眼科就诊,当时矫正胎龄56周。
吕帆金丽文林燕瑜李晓霞吴松一
关键词: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早产儿
负载芳醚树枝状酞菁锌配合物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
吴松一徐国兴彭亦如
共同性斜视眼外肌肌酶组织化学染色以及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在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的表达研究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患者与正常人眼外肌的结构差异,探讨共同性斜视的可能发病机制。 方法:收集共同性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进行mATPase组织化学染色、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的分...
吴松一
关键词: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组织化学染色肌动蛋白肌球蛋白
文献传递
负载芳醚树枝状酞菁锌配合物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
目的引入纳米载体,制备第三代光敏剂——纳米酞菁光敏剂。方法合成芳醚树枝状酞菁锌G-ZnPc(COOH)和G-ZnPc(COOH),以及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LL-PEG-PLL,以后者为载体制备两种纳米粒子——纳米酞菁光敏剂...
吴松一徐国兴彭亦如
关键词:光动力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文献传递
负载芳基苄醚树枝形酞菁锌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离体光动力活性被引量:2
2011年
首先将对氰基溴化苄与3,5-二羟基苯甲醇通过Frétchet反应合成芳基苄醚树枝分子3,5-[二-(4'-氰基苯甲氧基)]苯甲醇(1),1与4-硝基邻苯二甲腈合成前驱物4-{3',5'-[二-(4''-氰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邻苯二甲腈(3),然后3在乙酸锌,1,8-二氮杂二环(5,4,0)-7-十一烯(DBU)和正戊醇存在下合成以氰基为端基的芳基苄醚树形酞菁锌配合物四-{3,5-[二-(4'-氰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锌酞菁(4),最后4在氢氧化钠中水解制备以羧基为端基的芳基苄醚树形酞菁锌四-{3,5-[二-(4'-羧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锌酞菁(5).采用元素分析、ⅠR,1H NMR,ESⅠ-MS和MALDⅠ-TOF-MS对上述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带有负电荷的5与两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单甲醚-聚L-赖氨酸(PEG-b-PLL)(6)通过静电作用自组装成负载5的聚合物纳米粒子(5/m).AFM和TEM表明5/m为直径约为100 nm的核壳结构纳米粒子.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5和5/m的光物理性质:5包裹入聚合物胶束后,5/m的Q带最大吸收峰强度增加,位置红移,荧光强度增加,荧光寿命减少.不同孵育时间HUVEC细胞(人体静脉内皮细胞)的5和5/m的药代动力学和MTT法研究表明:与自由酞菁5相比,5/m摄取率增加,提前1 h达到最大浓度而且细胞抑制率也大大增加.
阙寿林彭亦如张宏陈莉莉黄丽珊刘建生陈奎治吴松一
关键词:聚合物纳米粒子静电自组装
G_1-ZnPc(COOH)_8和G_1-ZnPc(COOH)_8/m两种光敏剂介导的PDT对BN大鼠CNV的影响研究
徐国兴吴松一
A型肉毒杆菌毒素在治疗眼睑及面肌痉挛中的探讨
吴松一徐国兴杨雪辉林毓瑜
239例真菌性角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谱及其耐药性,了解临床治疗效果及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2014年泉州市眼科医院收治的疑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采角膜刮片标本,显微镜初检并培养真菌,对主要真菌进行耐药性试验。对照组采用1:1与病例组进行匹配,对照组和病例组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实验室培养出239株真菌,菌株数居前5位的分别是茄病镰刀菌97株,占40.59%;烟曲霉48株,占20.08%;链格孢霉35株,占14.64%;光滑假丝酵母24株,占10.04%;梨孢廉刀菌10株,占4.18%。239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男女比为1.91:1,38~58岁人群共195例,占病例总数的81.59%,农民发病169例,占70.71%,发病高峰呈单峰分布,集中在每年9~11月;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作物损伤,佩戴角膜接触镜,眼部疾病史和激素、抗生素的滥用是该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作物损伤,佩戴角膜接触镜和激素、抗生素的滥用是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镰刀菌属是真菌性角膜炎中最主要的病原,真菌性角膜炎致盲率极高,应加强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做好该病的早期诊断,针对病原菌类型选择特效药物治疗。
吴松一李晓霞王蓉刘书枫方一明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病原学耐药性
高度近视眼晶体摘除术后的眼镜助视器验配
2002年
方一明吴松一尤秋英
关键词:高度近视晶体摘除术验配
共同性斜视眼外肌肌酶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共同性斜视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不仅有碍于外观,给患者心理上造成严重创伤,而且严重影响双眼视觉的形成和发育。本研究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mATPase)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共同性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和正常人眼外肌的收缩蛋白和快慢纤维进行研究,对共同性斜视进行病因学探讨。
马少青徐国兴吴松一
关键词:三磷酸腺苷酶斜视双眼视觉收缩蛋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