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栽培
  • 3篇太湖
  • 2篇选育
  • 2篇水稻
  • 2篇粳稻
  • 1篇选择育种
  • 1篇育种
  • 1篇杂交
  • 1篇杂交水稻
  • 1篇栽培技术
  • 1篇特征特
  • 1篇特征特性及栽...
  • 1篇中熟晚粳
  • 1篇中熟晚粳新品...
  • 1篇综合配套技术
  • 1篇晚稻
  • 1篇晚粳
  • 1篇温室
  • 1篇温室加代
  • 1篇加代

机构

  • 5篇江苏省常熟市...
  • 1篇苏州市职业大...
  • 1篇江苏太湖地区...
  • 1篇昆山市农业技...

作者

  • 5篇端木银熙
  • 5篇孙玉英
  • 4篇张戟
  • 3篇高树人
  • 1篇吴建明
  • 1篇王建平
  • 1篇郭二男
  • 1篇朱金龙
  • 1篇钱明华

传媒

  • 4篇上海农业科技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1997
  • 3篇1995
  • 1篇199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太湖粳二号”高产特性及综合配套技术
1995年
“太湖粳二号”(原代号86—125—16)是我所在1986年用“太湖糯”/“秀水04”配组选育而成的常规中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性强、米质好。1993年全省试种6000多亩,1994年省内外推广15多万亩,显示出较大的生产潜力和社会效益。1 产量表现 1990年参加苏州市协作联鉴,5个试点平均亩产577.4kg,名列首位,比“秀水04”增产7.4%。1991年参加苏州市品比试验,8个试点平均亩产653.7kg,名列首位,比对照“秀水04”增产9.6%,达极显著水平。1992~1993年参加江苏省区试,11个试点两年平均亩产599.33kg。
苏宝琴端木银熙沈荷生张戟顾人英孙玉英刘延龄陆骏良
关键词:杂交水稻高产栽培
“太湖粳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1993年
水稻新品种“太湖粳1号”(原编号84-64-3)系常熟市农科所1984年用“秀水04/早单八”经连续两年加代后选育成的中熟晚粳品种。经5年试验、试种,表现产量高、熟期适应、抗性好、品质优。1993年4月由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适应太湖稻区推广应用,1993年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左右。
端木银熙孙玉英沈荷生顾人英高树人苏宝琴张戟
关键词:晚稻粳稻栽培
中熟晚粳新品种——“太湖粳2号”
1995年
单季中熟晚粳新品种“太湖粳2号”(原名86—125—16)系常熟市农科所1986年用“太湖糯/秀水04”,经连续3年冬季温室加代后于1989年育成。经过1990~1993年试验试种证明,该品种具有良好丰产性、抗逆性和熟期适宜、品质好等优点。1994年4月由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去年在苏州各县(市)扩大试种及部分外省、市引种,种植面积约16万亩。预计1995年种植100万亩左右。
端木银熙苏宝琴顾人英孙玉英高树人张戟沈荷生
关键词:粳稻
水稻非温室加代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1
1997年
作者在1984~1995年自然条件下,结合短光照处理,研究水稻一年二代、二年四代的加代季节安排;短光处理的时期和时间;休眠期的破除方法以及短光条件下的生育期、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及相关性等问题。提出了水稻的非温室加代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到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只要注意选配合适的亲本,灵活运用混合、改良集团或单粒种子选择方法,结合猪瘟病的同步筛选,据统计12年中共进行非温室加代的材料有1739个组合,5318份,目前,已经选育出一些高产、稳产、优质、抗稻瘟病的新品种(系),并在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还通过试验改进和完善,提出了一套非温室加代育种程序。实践证明,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非温室加代技术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新技术。
郭二男杜坚元朱金龙王建平钟达兴端木银熙孙玉英高树人刘震美吴建明钱明华蒋伯章汤伯玮沈雪明
关键词:水稻选育
常熟黑米选育、栽培与利用被引量:1
1995年
“常熟黑米”又名“血糯83—1”,系常熟名特优水稻品种“鸭血糯”第二代改良种。早年的“鸭血糯”,株型松散,植株高大,不耐肥、易倒伏、极易落粒,亩产仅100~150kg,不适应社会需求和大面积栽培。常熟市农科所为发掘这一特种水稻,在原有基础上选育了植株较矮、株型紧凑、宜于多穗取胜的“矮血糯”。该品种产量水平提高到250kg左右,小面积最高亩产可达375kg。为提高商品性,该所又于1983年开始,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
端木银熙苏宝琴顾人英孙玉英张戟沈荷生
关键词:选择育种栽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