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乙舒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气候
  • 3篇气候模式
  • 3篇气候区
  • 3篇气候区划
  • 3篇全球气候
  • 3篇全球气候模式
  • 2篇气温
  • 2篇情景预估
  • 2篇区域气候
  • 2篇区域气候模式
  • 2篇阈值
  • 2篇降水
  • 2篇降水模拟
  • 1篇低频振荡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东北冷涡
  • 1篇东北三省
  • 1篇多模式集合
  • 1篇信息系统

机构

  • 8篇沈阳区域气候...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 1篇沈阳区域气象...

作者

  • 10篇王乙舒
  • 7篇王涛
  • 4篇侯依玲
  • 4篇沈玉敏
  • 4篇王小桃
  • 3篇顾正强
  • 3篇崔妍
  • 2篇周晓宇
  • 2篇赵春雨
  • 2篇敖雪
  • 2篇赵连伟
  • 2篇沈历都
  • 1篇晁华
  • 1篇朱玲
  • 1篇赵南
  • 1篇王涛
  • 1篇沈新勇
  • 1篇王颖
  • 1篇张海娜
  • 1篇龚强

传媒

  • 4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61—1987年与1988—2014年辽宁省气候区划界线变化及可能气候成因被引量:2
2019年
基于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使用1961—2014年辽宁省52站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气候区划指标、范围及界线的变动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一次突变,突变后气温开始显著上升;≥10℃积温日数比较显著地响应气温突变,而干燥指数、7月平均气温变化不显著。在空间分布上区划指标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①全省≥10℃积温日数均出现增加,但在中西部地区显著增加;②在盘锦-抚顺一线以北(南),气候总体呈不显著变湿(干)趋势;③7月平均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区划范围及界线位置出现更加显著地变化:①暖温带范围主要向北向东扩展,中温带向东收缩;②半湿润区范围主要向北向西扩展,半干旱区向西北方向收缩,湿润区范围基本不变;③Tb范围显著向北向东扩展,Ta范围向北向东收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格局变化的可能气候成因,发现突变后≥10℃积温日数期间500hPa高度场增加与4月和10月东亚冬季风减弱,4—10月东北冷涡持续天数增加和7月500 hPa高度场增加,可能分别是温度带,Tb区、Ta区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变化的原因。
王涛王乙舒崔妍敖雪侯依玲沈玉敏王小桃
关键词:气候区划东北冷涡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辽宁省初霜冻日期预测模型研究
2022年
基于前期ERA5逐月再分析数据,应用3种机器学习算法(Lasso回归、随机森林和神经网络)对辽宁省初霜冻日期进行预测评估。Lasso回归算法提取对初霜冻日期预测有重要指示意义的气象要素特征集,通过交叉验证和超参数调优建立初霜冻日期预测模型,利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距平同号率方法定量定性地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特征选择后的气象要素特征集建模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可解释性和稳定性;Lasso回归模型在4月起报的预测效果最好(RMSE为6—8 d),神经网络模型在5月起报性能最好(RMSE为6—9 d),随机森林模型在3月起报性能最好(RMSE为8—9 d);辽宁全省大部分站点距平同号率为50%—70%,其中Lasso回归和神经网络模型为5月起报最高(约为68%),随机森林算法为3月起报最高(约为62%)。特征选择和敏感性实验结果发现,低植被覆盖比例是初霜冻日期预测关键预测因子,植被覆盖率越高越有利于地表含水量保持,降温容易产生霜冻,初霜冻日期也就越易提前,去掉低植被覆盖比例因子后模型预测效果显著下降,也表明该因子是模型建模的前期关键因子。
王涛王乙舒王乙舒赵春雨王小桃沈玉敏沈玉敏侯依玲
关键词:神经网络
CMIP5对东北地区气温评估和2℃/4℃升温阈值出现时间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和东北三省观测数据,评估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对东北区域气温变化模拟能力和可信度,结果发现最优模式模拟结果优于多模式集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升温阈值结果分析表明:大部分地区首次稳定到达2℃阈值开始年份分别出现在2025年之前(RCP2.6),在2015年之前(RCP4.5)和在2033年(RCP8.5)之前;其中RCP2.6情景下出现最早,RCP8.5情景下最晚,各情景下大体呈西晚-东早分布形势。4℃升温阈值结果分析表明:随着情景增加,首次达到4℃阈值的年份呈提前趋势,其中RCP4.5下出现最早,大部分站点出现在2048年之前,RCP8.5下出现最晚,大部分站点出现在2073年之前。东北三省气温预估结果分析表明:东北三省未来气温呈同步一致变化特征,随着情景增加,各省升温速率均呈上升趋势。
王涛赵萌初王乙舒周晓宇沈玉敏王小桃沈历都
关键词:不确定性
1980-2010年冬季北极涛动季节内振荡的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采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对冬季热带外低频振荡(大气角动量收支及地形力矩)与AO(Arctic Oscillation)指数进行计算,通过功率谱和统计分析发现,它们都存在30~60 d的周期,大气角动量收支与山脉力矩的变化为正相关,且显著响应AO变化。通过动力学诊断分析初步认为,北半球两大地形的山脉力矩作用于纬向大气角动量,副热带纬向西风发生变化,改变南北西风偶极子结构,使得AO产生变化,而且在两大地形中以喜马拉雅山脉地形作用为主。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动力学诊断发现,在高(低)AO指数阶段,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激发准定常行星波并作用于副热带西风,导致副热带西风偏弱(偏强),高纬西风偏强(偏弱),因而AO偏强(偏弱),平流层极涡偏强(偏弱),极涡强(弱)中心偏向东北亚。
沈新勇王涛王涛赵南黄伟王乙舒
关键词:低频振荡AO大气角动量
CMIP5模式对辽宁省气温模拟能力及未来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评估被引量:8
2020年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和辽宁省气象观测数据,评估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19个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对辽宁省气温变化模拟能力和可信度。结果表明:最优模式模拟结果优于多模式集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气温变化率和可信度呈增加趋势,首次达到2℃年份呈提前趋势,大部分站点出现在2011年之前,且出现年份越晚,升幅往往越高,反之亦然。大部分站点首次稳定到达2℃阈值开始年份在2022年之前,结束年份出现在2019—2026年,持续时间在13 a以下,开始年份均呈西早—东晚分布形势,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布较均匀,且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升温幅度呈上升趋势。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各区域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气温出现年份和变化特征均比较一致。
王涛王乙舒沈玉敏王艳赵连伟王小桃沈历都
关键词: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
气候模式对东北三省降水模拟能力评估及预估被引量:6
2016年
利用CMIP 5全球气候模式、RegCM 4区域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三省162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CMIP 5和RegCM 4模式对中国东北三省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对RCP 4.5和RCP 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东北三省未来降水的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CMIP 5和RegCM 4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东北三省年及四季降水量的变化,可再现东北三省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形势,但模拟的降水中心偏北,模拟的降水强度偏强;两个模式对夏季降水的模拟优于冬季,对冬季降水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总体而言,全球气候模式CMIP 5对东北三省降水的模拟结果较好。对东北三省降水量的预估表明,在RCP 4.5和RCP 8.5情景下,全球气候模式CMIP 5预估东北三省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冬季降水量预估的偏差百分率增幅最大。在RCP 8.5情景下,东北三省降水量增幅显著,预估未来东北三省降水增加量基本呈由南向北逐步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在RCP 4.5情景下,东北三省降水量增幅较小,预估未来东北三省降水量总体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向东递减的分布。
王涛王乙舒崔妍敖雪赵春雨王颖周晓宇侯依玲刘鸣彦顾正强
关键词:全球气候模式区域气候模式降水情景预估
1981~2010年辽宁省气候变化区划被引量:3
2018年
根据辽宁省61个站1981~2010年日气象观测数据,连续两次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年干燥度以及7月平均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在年际变化上,3种气候区划指标总体呈缓慢上升(减小、上升)趋势,波动强度呈缓慢减弱(减弱、上升)趋势;但亦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辽南、辽西地区≥10℃积温日数变化趋势(波动强度)呈缓慢下降(减弱)趋势,其他大部分地区呈缓慢上升(加强)趋势。辽西、辽南地区干燥度(波动强度)呈缓慢减小(减弱)趋势,其他地区变化趋势(波动强度)呈交错分布特征。7月平均气温全区呈缓慢增加趋势,南部地区波动强度呈缓慢增强趋势,其他大部分地区呈缓慢减弱趋势。参照郑景云的气候区划三级指标体系,对辽宁省1981~2010年气候状况进行区划,将辽宁省分为2个温度带、3个干湿区、10个气候区。辽宁中西部大部地区属暖温带,东部地区属中温带;西北部属半干旱区,中部属半湿润区,东部属湿润区。
王涛王乙舒侯依玲沈力都赵连伟顾正强张海娜
关键词:气候区划
气候模式对东北三省降水模拟与实况对比分析
利用CMIP 5全球气候模式、RegCM 4区域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三省162个气象站降水实测资料,评估了CMIP 5和RegCM 4模式对中国东北三省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对RCP 4.5和RCP 8.5温室气体排放情...
王涛王乙舒崔妍敖雪赵春雨王颖周晓宇侯依玲刘鸣彦顾正强
关键词:全球气候模式区域气候模式情景预估
基于不同时间尺度风切变指数推算风资源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2014—2018年辽宁省探空资料分析了水平风速的垂直风廓线分布特征。用2座代表性测风塔逐时梯度风观测分析了采用不同高度组合方案计算出风切变指数的月、日变化特征,分别用月、小时、年风切变指数推算高层风速和风功率密度,并与实测对比。结果表明:沈阳相较于大连地区风速随高度增加较快,180 m高度以上风速基本保持不变,而大连因其纬度低且靠近海洋,300 m以下风速均匀上升。在非复杂地形情况下,距地面10 m高度以上间隔一定高度设立4层风观测,基本可以满足近地层风资源评估需求。受太阳辐射、下垫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影响,辽宁省风切变指数日变化特征比月变化更显著。利用小时风切变指数推算高层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方案优于采用月、年风切变指数方案。风切变指数日变化越显著,采用逐时风切变指数推算方案越优于其他计算方案。
徐红龚强朱玲沈历都顾正强晁华王乙舒陈军庆
关键词:风能资源近地层探空站
基于GIS的辽宁花生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
花生是辽宁省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也是抗旱避灾的首选作物。辽宁省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充足的种植面积以及成熟的加工产业优势,成为我国花生生产的第四大省区。本文利用辽宁省61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日气候资料,依托...
王乙舒
关键词:花生GIS地理信息系统气候区划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