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
-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 听取新翻杨柳枝——歌剧《流亡曲》(创编版)创作特色评析被引量:1
- 2016年
-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丁汝燕教授于2015年1月发掘了江凌、刘雪庵、叶琼在歌曲"流亡三部曲"基础上创作的歌剧《流亡曲》剧本并于同年5月31日将之搬上舞台,在山师大千佛山校区大礼堂首演之后,引起全国史学界、歌剧界的关注。正如专程赶来观看的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居其宏先生所说:"在此之前,没有发现这部歌剧,这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重大遗漏,经过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全国的首演,弥补了中国歌剧史上的遗憾。"
- 陈林
- 关键词:中国歌剧流亡创编杨柳
- 论桑桐的学术思想被引量:1
- 2023年
- 中国现当代著名音乐家桑桐在其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热衷于现代音乐创作,成为中国无调性音乐的开拓者,同时潜心于学术研究,成就斐然。系统的和声史观及教学本体论等学术思想始终贯穿他的研究之中,他将“五四”以来基于西方传统和声结构之上的五声旋律风格化处理手法发展成五声纵合性和声理论。他博采众长,在注重历史性、风格性与理论性相互贯穿的同时,对中国民族调式和声配置进行了诸多创建性的探索,为中国特色和声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 陈林
- 关键词:教学本体论
- 音程循环的贯穿发展与有机统一——以巴托克《组曲》(Op.14)为例
- 2017年
- 音程循环作为一种作曲技术广泛运用于后调性音乐作品的创作之中,不同音程循环之间既可以互相转换,又可以做到有机展开,这些手法在音乐作品中具有重要的结构功能。本文以巴托克的钢琴《组曲》(Op.14)为例,通过对四个乐章中音程循环技术的构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各乐章之间的音程循环不仅贯穿发展,而且四个乐章还具有起、承、转、合有机统一的特点。
- 陈林
- 关键词:巴托克
- 论音程循环在后调性音乐作品中的结构力作用被引量:8
- 2016年
- 音程循环(intervalcycle),是一种按照恒定的音程比连续循环产生音高组合的技术。根据循环音程比的不同可以产生两类循环:一类是按照一个恒定且相等的音程比循环产生的音高组合,称作“单一音程循环”;另一类是按照一个恒定但不相等的音程比循环产生的音高组合,称作“复合音程循环”。
- 陈林
- 关键词:音程音乐作品力作音高
- 冯志谦《恢复志》研究
- 2020年
- 由山东登州文会馆学生冯志谦创作完成的合唱曲《恢复志》距今已有一百多年,这首作品无论是在歌词内容的情感表达上,还是创作技法上都领先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具有重要的分析价值与史学价值。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以《恢复志》的创作时代为研究背景,以其创作手法为切入点,对作品的曲式结构、对位手法与和声等进行分析,总结这首作品的创作特色,并与同时代以及20世纪初期学堂乐歌相比较,揭示这部作品的时代价值。
- 陈林陈林
-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被引量:4
- 2019年
- 在梳理音程循环概念的基础上,阐明单一音程循环与复合音程循环构成异同之实质。将这种构成模式进一步扩展,构建音列循环及其全部形态。音列循环所产生的音高组合具有对称性与移位有限性的特征,为研究梅西安有限移位调式提供新的视角,这正体现出音程循环理论的分析价值。
- 陈林
- 音程循环视角下的对称和弦及其运用——以传统调性音乐为例被引量:1
- 2016年
- 传统调性音乐中的对称和弦仅有减七和弦与增三和弦,他们的构成可以看作是一个三度音程的循环,其对称性特点也正是由其音高构成的循环性所决定的。笔者从音程循环的视角出发,对这两个和弦的构成进行分析,并就其在传统调性音乐作品中的循环性运用情况进行阐述,从而揭示出音程循环在调性音乐实践中的基本形态。
- 陈林黄祖平
- 关键词:调性音乐音乐分析
- 音程循环技术对音乐分析的参照价值——以德彪西《沉没的教堂》为例
- 2016年
- 本文以音程循环技术为分析视角,对德彪西《沉没的教堂》中音程循环的构成进行分析,并论述其技术特征。同时将这一分析结果与罗伊格—弗朗科利对《沉没的教堂》的分析进行比较,以期获得更多对《沉没的教堂》音高组织手法的诠释。
- 陈林
- 丁善德音乐创作民族化核心理念透视被引量:2
- 2021年
- 文章在梳理丁善德专业学习经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作品的创作技法,并结合当时我国音乐民族化的历史背景,阐述丁德善音乐创作民族化核心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探讨这一理念对中国风格塑造的意义与价值。
- 陈林张巍
- 关键词:丁善德音乐创作
- 桑桐与勋伯格音乐作品中的无调性三音组构态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无调性三音组是指由三全音和小二度音程构成的三音组,在勋伯格早期作品及桑桐《夜景》和《在那遥远的地方》中被大量运用,但两位作曲家在具体使用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章在构建无调性三音组的组合形态及模式的基础上,来考察勋伯格和桑桐作品中的三音组形态,并将他们的使用模式进行比较,进而揭示二者的异同。同时,阐述桑桐如何通过三音组的选择性运用来实现无调性音乐的民族化。
- 陈林
- 关键词:勋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