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倩

作品数:15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心肌
  • 7篇成像
  • 5篇心肌梗死
  • 5篇心肌梗死后
  • 5篇死后
  • 5篇梗死
  • 4篇扩散
  • 4篇磁共振
  • 3篇张量成像
  • 3篇细胞
  • 3篇扩散张量
  • 3篇扩散张量成像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蛋白
  • 2篇心肌病
  • 2篇心肌应变
  • 2篇心室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磁共振
  • 2篇型心

机构

  • 13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邹倩
  • 12篇龚良庚
  • 7篇喻思思
  • 6篇郑甜
  • 5篇周伟
  • 4篇殷亮
  • 3篇杨震
  • 2篇周丽
  • 1篇唐小平
  • 1篇连珞
  • 1篇郑穗生
  • 1篇肖江喜
  • 1篇吴海龙
  • 1篇尹建华
  • 1篇叶印泉
  • 1篇徐海燕
  • 1篇罗城
  • 1篇龚良庚

传媒

  • 4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新发传染病电...
  • 1篇磁共振成像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扩散加权成像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7
2016年
传统DWI成像技术假设水分子在组织内的限制性扩散符合自由扩散特征,故可以采用单一b值进行DWI成像,得到的扩散系数是ADC值。但是,传统的DWI技术并未对组织内水分子的不同运输模式加以区分。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 lincoherent motion,IVIM)弥补了传统DWI的不足[1],可以更为准确地描述不同组织的特性,尤其在水分子动力学复杂的组织,IVIM较传统DWI的优势更为突出[2-6]。
邹倩罗城龚良庚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肾脏疾病体素DWI技术
静脉内少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静脉内原发及继发少见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指导临床治疗及手术,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方法 通过收集近三年的少见静脉内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资料,包括下腔静脉内平滑肌肉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静脉内平滑肌瘤...
龚良庚喻思思邹倩杨震李淑豪
关键词:恶性神经鞘瘤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心脏MR组织追踪技术评估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心肌应变的价值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 探讨心脏MR组织追踪(CMR-TT)技术在定量分析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整体及节段心肌应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心肌梗死组,18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在3.0T MR扫描仪上行C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快速平衡稳态自由进动(FIESTA)电影序列(左心室短轴、左心室两腔及四腔长轴层面)和延迟强化扫描(LGE).采用cvi42后处理软件分析,计算心肌应变指标,包括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整体环向应变峰值(GPCS)、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以及左心室各节段的径向、环向、纵向应变峰值(PRS、PCS、PLS),并计算心功能指标.根据LGE中各个心肌节段强化程度,将心肌梗死组所有心肌节段分为5组,包括无强化组(0%)、轻度强化组(1%~25%)、中度强化组(26%~50%)、重度强化组(51%~75%)、完全强化组(76%~100%).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间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强化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正态分布资料以xˉ±s表示,偏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结果 心肌梗死组的整体各向应变峰值GPRS、GPCS、GPLS分别为15.13% ±8.18%、-8.25% ±3.23%、-7.11% ±2.41%,对照组分别为32.41% ±12.99%、-14.92%±3.32%、-11.50%±2.5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5、7.33、6.44,P〈0.001).随着梗死程度的增加,PRS、PCS、PLS均呈下降趋势,无强化组、轻度强化组、中度强化组、重度强化组和完全强化组的PRS分别为24.87%(10.95%,39.02%)、13.26%(5.94%,24.24%)、9.47%(4.01%,18.40%)、5.98%(-3.74%,11.86%)和-2.65%(-6.62%,8.59%),PCS为-11.84%±5.34%、-8.60%±5.48%、-7.32% ±5.59%、-5.30% ±5.52% 和-2.74% ±5.24%,PLS为-9.47% ±6.82%�
邹倩周淑丽郑甜唐雪培李淑豪龚良庚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应变心脏磁共振成像
MRI化学位移成像和DWI评估肝癌病理分级的价值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基于化学位移效应的磁共振同反相位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理分级进行手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09例经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术前MRI资料。处理Dixon同反相位成像及DWI序列图像,获得瘤内脂肪分数及最小ADC值。比较不同病理分化程度HCC瘤内实性成分脂肪分数和最小ADC值的差异;分析脂肪分数及最小ADC值与病理等级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确定不同病理分级HCC的脂肪分数、最小ADC值鉴别界值及其敏感度、特异度。结果:共纳入109例患者,低分化组24例,中分化组69例,高分化组16例。各病理分化组的脂肪分数、最小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脂肪分数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性(r=0.566,P<0.01)。脂肪分数预测低分化与中分化的界值为8.71%,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67.19%,ROC曲线下面积为0.738;脂肪分数预测中分化与高分化的界值为5.53%,敏感度为71.87%,特异度为75.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最小ADC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性(r=-0.674,P<0.01)。最小ADC值预测低分化与中分化的界值为0.379×10^(-3)mm^2/s,敏感度为79.17%,特异度为84.37%,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预测中分化与高分化的界值为0.532×10^(-3)mm^2/s,敏感度为89.06%,特异度为62.50%,ROC曲线下面积为0.812。结论:3D-Dixon成像和DWI在肝癌诊断及预后影响因素评估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脂肪分数和最小ADC值与HCC病理分级具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无创性生物学指标评估肝细胞癌组织病理学因素。
杨震周伟周丽邹倩郑甜李淑豪龚良庚
关键词:肝细胞性肝癌组织分化
3.0 T MR心肌灌注成像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 利用3.0 T 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10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7例HCM患者(HCM组)和2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MR检查,包括左心室短轴电影成像、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测量各心肌节段峰值时间(tpeak)、最大上升斜率(Slopemax)、峰值信号强度(SIpeak)和心肌延迟强化(LGE)程度.将HCM按有无强化分为无心肌节段强化组、有心肌节段强化组,将有心肌节段强化组按照强化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强化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多组间SIpeak、Slopemax和tpeak等参数.检验心肌节段的灌注参数和延迟强化程度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无心肌节段强化组(527段)、有心肌节段强化组(225段)及对照组(336段)tpeak分别为(67.0±27.4)、(79.4±27.4)、(59.7±21.6)s,Slopemax分别为17.2±7.0、16.4±7.4、20.4±6.3,SIpeak分别为442.7±143.2、465.1±138.4、521.9±146.7.无心肌节段强化组、有心肌节段强化组较对照组tpeak升高,而Slopemax及SIpeak降低(P值均<0.01),其中有心肌节段强化组较无心肌节段强化组tpeak升高更为显著(P<0.01),而Slopemax和SIpeak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轻、中、重度强化节段中,tpeak及SIpeak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opemax在不同强化程度的心肌节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eak与LGE呈正相关(r=0.237,P<0.01).结论 3.0 T MR心肌灌注成像能可靠显示出无强化心肌节段的微循环功能异常,具有早期显示HCM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能力.
殷亮徐海燕郑穗生肖江喜喻思思邹倩周伟龚良庚
关键词:心肌灌注显像微循环
ADC直方图对肝细胞性肝癌(HCC)组织学分级的预测价值
周伟龚良庚邹倩郑甜李淑豪唐小平叶印泉
心肌梗死后微观结构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和血清TSP-1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节点心肌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和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37只成年雄性兔,分为对照组(n=5)和实验组(n=32)。实验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来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术后1、4、8及16周(每亚组n=8)时于存活兔(26只)的耳缘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TSP-1的含量,随后处死实验兔获取离体心脏标本进行3.0TDTI扫描,测量心肌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动态监测DTI指标和TSP-1的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心肌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在第4周时达最低。2心肌梗死区MD值在术后4周内迅速明显上升而边缘区MD值呈缓慢渐进性升高,两者均在第4周时达高峰。3TSP-1在术后4周内迅速显著升高,在第8周时稍下降,之后又轻度升高,在第16周时达到高峰。4在梗死区和边缘区,FA值与TSP-1均呈负相关(rCIZ=-0.542,P<0.01;rPIZ=-0.511,P<0.01),而MD值与TSP-1有正相关关系(rCIZ=0.501,P<0.01和rPIZ=0.436,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演变复杂,主要在术后1周时重构最为明显,4周时达高峰水平。TSP-1可能在重构中发挥调控作用,且对FA值影响较MD值大。
喻思思殷亮李淑豪邹倩唐雪培吴海龙龚良庚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重构扩散张量成像血小板反应蛋白-1
3.0T MR扩散张量成像在心肌梗死后微观结构重构中的监测价值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运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的心肌重构进行动态监测,以发现心室重构的规律性和异质性。材料与方法选用50只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实验组(40只),实验组根据心肌梗死术后1、2、4、8周及16周分为5个亚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术后死亡7只,实验组存活33只。将离体兔心脏标本进行3.0 T DTI扫描,测量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 coefficient,MD)值,动态观察DTI指标的演变过程。结果 (1)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均在第4周时达最低。之后梗死区FA基本稳定,而边缘区FA小幅度升高至8周时稳定。(2)在术后4周内,梗死区MD呈迅速明显上升趋势而边缘区MD渐进性轻度升高,两者均是在第4周时达高峰。之后梗死区MD基本稳定至8周,在第16周时有小幅度下降。边缘区MD在第8周时轻度下降,之后稳定。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心梗后第1周内,梗死区和边缘区组织重构最为迅速且明显,在第4周时重构达高峰,即组织破坏最为严重,心梗长达8周后重构基本稳定。DTI能够揭示心室不同区域重构的规律性,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喻思思殷亮李淑豪邹倩俞瑶涵熊发奎龚良庚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心肌梗死
MR扩散张量成像结合调控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评估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测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的微观结构重构,并结合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探索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机制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方法2015年8至12月,选用34只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n=5),假手术组(n=5)以及心肌梗死术后1、2、4周组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术后死亡3只(术后1、2、4周各1只),存活31只。所有存活兔在相应时间点处死获取离体心脏标本,在处死前于耳缘静脉采血,获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Ang-Ⅱ及TGF-β1含量,离体心脏标本行3.0 T MR-DTI扫描,测量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在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点各测量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TI指标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结果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术后1周显著下降,分别为0.185±0.012和0.221±0.005,之后下降较缓慢,均在第4周时达最低,分别为0.138±0.012和0.201±0.014,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9.130、38.321,P〈0.01)。梗死区MD值在术后呈迅速、显著升高趋势,术后1、2、4周MD值分别为(0.869±0.085)×10-3、(0.955±0.109)×10-3、(1.113±0.100)×10-3mm2/s,边缘区MD值呈缓慢、渐进性升高,MD值分别为(0.809±0.111)×10-3、(0.830±0.043)×10-3、(0.912±0.100)×10-3mm2/s,两者均在第4周时达高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756、6.448,P〈0.01)。Ang-Ⅱ和TGF-β1变化相似,均是在术后第1周内迅速、显著上升达高峰,在第2周小幅下降,随后基本稳定。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和血清中Ang-Ⅱ(r值分别为-0.681、-0.729,P〈0.01)、TGF-β1(r值分别为-0.
喻思思殷亮李淑豪邹倩周丽杨震龚良庚
关键词:心室重构心肌梗塞
MR特征追踪技术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心肌应变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MR特征追踪技术(CMR-FT)定量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应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HCM患者60例(HCM组)及健康志愿者10名(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心脏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心室短轴、二腔心、四腔心层面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FIESTA)和延迟增强扫描(LGE)。HCM组按有无强化分为无强化亚组和有强化亚组。采用CMR-FT后处理软件测定心肌整体的径向应变峰值(GPSR)、环向应变峰值(GPSC)、纵向应变峰值(GPSL)以及心室不同部位(心尖部、心室中部和基底部)的径向、环向和纵向应变峰值(PSR、PSC和PSL)。结果有强化亚组、无强化亚组和对照组的GPSR、GPSC和GPS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呈增高趋势。除心尖部PSL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有强化亚组、无强化亚组和对照组的PSR、PSC和PS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心脏各部位均呈上升趋势。LVEF、SV与GPSR、GPSC、GPSL均呈正相关(P均<0.05)。GPSR、GPSC、GPSL诊断HCM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2、0.77(P均<0.05),其中GPSC的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CMR-FT技术能够早期敏感地发现HCM的心肌应变功能障碍,且纵向应变受损早于或重于环向应变及径向应变。
喻思思俞瑶涵唐雪培邹倩李淑豪郑甜龚良庚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心肌应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