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菲菲
- 作品数:11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利妥昔单抗对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利妥昔单抗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激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用药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外周血CD20+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Tregs)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与对照组的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20+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Tregs水平显著上升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通过清除B淋巴细胞、诱导Tregs水平上调,促进机体重建外周免疫耐受达到治疗效果。
- 聂艳霞张志彪任小晶刘小洁段菲菲
-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免疫功能
- 半量C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老年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效果
- 2024年
- 目的:观察半量C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老年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108例老年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予以地西他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缓解率、住院时间、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缓解率为72.22%(39/54),高于对照组的40.74%(2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量C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老年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可提高临床缓解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地西他滨治疗。
- 段菲菲
- 关键词:地西他滨老年临床缓解率
- 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和地塞米松在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 2018年
- 目的:分析治疗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地塞米松、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联合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24例,给予地塞米松、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进行治疗,经过1年的随访分析治疗的效果。结果:全部患者经过治疗,总有效率、白细胞发生率、血小板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贫血发生率均能得到有效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以往的经典化疗方案较低。结论:对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选用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地塞米松三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病情,同时将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王永亮任小晶刘飞段菲菲聂艳霞张志彪崔焕英刘峥嵘李炜
- 关键词:吉西他滨地塞米松
- 米托蒽醌单独及其联合美罗华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探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米托蒽醌单独及其联合美罗华治疗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NHL)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0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含米托蒽醌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含米托蒽醌化疗方案联合美罗华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0%较对照组70.0%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RFS)和总生存率(OS)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率16.36%较对照组32.73%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米托蒽醌化疗方案联合美罗华能有效治疗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提高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且未引起其他不良反应症状,耐受性较好,临床综合效果较为显著。
- 聂艳霞张志彪任小晶刘小洁段菲菲
-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米托蒽醌美罗华疗效
- 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86例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86例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随机抽选86例,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以及单独CHOP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VEGF、Arg-1、iNOS水平以及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VEGF、Arg-1、iNOS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EGF、Arg-1、iNOS水平下降程度明显较大;观察组总有效率(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62.7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60%,P<0.05。结论:给予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进行临床治疗,能有效改善机体各项生化指标,且有利于提升其治疗有效性。
- 王永亮任小晶刘飞段菲菲聂艳霞张志彪崔焕英刘峥嵘李炜
- 关键词:沙利度胺CHOP方案
- 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分析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6例,并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CHOP方案进行常规化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沙利度胺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患者3年的存活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EGF水平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3年存活率为93.02%,明显较对照组的74.42%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较单一采用CHOP方案治疗好,患者的生存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王永亮任小晶刘飞段菲菲聂艳霞张志彪崔焕英刘峥嵘李炜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沙利度胺CHOP
- 来那度胺与环磷酰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效果比较
- 2024年
- 目的:比较来那度胺与环磷酰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2年该院收治的11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53)与研究组(n=59)。两组均给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研究组联合来那度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成本。结果:研究组高质量缓解率为62.71%(37/59),高于对照组的35.85%(1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成本、成本-效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基础上采用来那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提高高质量缓解率的效果优于环磷酰胺治疗,但需增加治疗成本。
- 段菲菲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环磷酰胺来那度胺硼替佐米缓解率
- PCD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 研究PCD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82例MM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VAD化疗方案治疗,研究组采用PCD化疗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58.54%)高于对照组(36.59%),皮疹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带状疱疹、四肢末梢麻木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CD化疗方案治疗MM患者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但会增加带状疱疹、四肢末梢麻木发生率.
- 聂艳霞张志彪王永亮陈春艳任小晶段菲菲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安全性
- 雷那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究雷那度胺、CHOP方案联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9年1月DLBCL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CHOP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雷那度胺、CHOP方案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卡氏体力状况(KPS)评分、血清Th17细胞、白介素17(IL-17)、可溶性的白介素2(sIL-2R)、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MIP3α)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8.38%较对照组48.65%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h17细胞、IL17、MIP3αmRNA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IL-2R、VEGF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雷那度胺、CHOP方案联合治疗DLBCL患者,可促进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降低血清sIL-2R、VEGF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聂艳霞张志彪王永亮段菲菲陈春艳
- 关键词:CHOP方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甲氨蝶呤治疗小儿白血病发生排泄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研究甲氨蝶呤治疗小儿白血病发生排泄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 30例小儿白血病患儿,分为正常排泄组(25例)及延迟排泄组(5例)。回顾性分析其病历资料,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给药后正常排泄组1、12、24及48 h后血药浓度均显著低于延迟排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氨蝶呤治疗后排泄延迟发生率为16.67%。<3岁和给药剂量大的患儿发生排泄延迟率显著多于其他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呕吐、饮食量下降及高危患儿发生排泄延迟率显著多于无呕吐、饮食量正常及标危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泄延迟发生率与患儿年龄、疾病危险度、饮食量、是否呕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饮食量、呕吐、给药剂量、疾病危险度及患儿年龄是影响甲氨蝶呤治疗小儿白血病后排泄延迟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临床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危险因素,降低排泄延迟发生风险。
- 聂艳霞张志彪任小晶刘小洁段菲菲
- 关键词:小儿白血病甲氨蝶呤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