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超

作品数:8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专利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疏水
  • 4篇水性
  • 4篇微弧氧化
  • 4篇超疏水
  • 4篇超疏水材料
  • 4篇超疏水性
  • 2篇低表面能
  • 2篇电解液
  • 2篇氧化铝
  • 2篇叶状
  • 2篇涂层
  • 2篇自修复
  • 2篇微纳米结构
  • 2篇磷化
  • 2篇纳米
  • 2篇耐腐
  • 2篇耐腐蚀
  • 2篇耐腐蚀性
  • 2篇耐腐蚀性能
  • 2篇耐蚀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徐州医学院
  • 1篇深圳市安保科...

作者

  • 8篇杨超
  • 6篇吴忠振
  • 2篇季顺平
  • 1篇赵劲
  • 1篇雍珊珊
  • 1篇王新安
  • 1篇严义勇
  • 1篇张玲
  • 1篇魏炜
  • 1篇唐红梅
  • 1篇陈柱文
  • 1篇张健
  • 1篇吴谦
  • 1篇赵镜一
  • 1篇洪梅

传媒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化...

年份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种无机超疏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机超疏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中所述无机超疏水材料包括:Cu膜、形成于所述Cu膜表面的Cu<Sub>2</Sub>O膜及CuO膜中的至少一种,所述Cu膜具有微纳米结构,所述Cu<Sub>2</Sub>...
吴忠振杨超安小凯唐伟
文献传递
一种高耐蚀涂层和制备方法、电解液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耐蚀涂层和制备方法、电解液及其应用。所述电解液包括终浓度为5‑50g/L的磷酸盐、5‑30g/L的含锌化合物和1‑15g/L的络合剂,溶剂为水。本发明电解液将磷酸盐、含锌化合物及络合剂溶解于水中,满足了...
吴忠振朱佳宇杨超吴忠灿马正永
一种超疏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超疏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超疏水材料具有荷叶状纳米结构。所述荷叶状纳米结构,类似T型结构,不需要使用有机低表面能物质改性就可直接实现超疏水性,这种仅靠结构调控实现超疏水性的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所述具有荷...
吴忠振杨超季顺平马正永
文献传递
气体信号分子的荧光小分子探针被引量:3
2015年
生命体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气体分子,这些气体分子在体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是目前已经被广泛认可的三大气体信号分子,具有传导信号通路的功能,进而调控相关生理事件.随着对气体信号分子的研究日益广泛,它们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需要更深入地被了解,以便更好地对其功能进行调控.达到这个目的的挑战之一是需要对其进行快速、高选择、高灵敏度的分析检测和成像研究.近年来,对气体信号分子的分析检测和成像研究已经成为化学生物学、生物无机化学、药学和医学的一个重要交叉方向.本文对近十几年来这个领域的主要手段之一荧光小分子探针进行粗浅综述,期待引起相关学科同行的兴趣.
严义勇张玲吴谦余孟颖杨超陈柱文张健赵镜一唐红梅王双卫冯耿超魏炜洪梅赵劲
关键词:气体信号分子
一种无机超疏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机超疏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中所述无机超疏水材料包括:Cu膜、形成于所述Cu膜表面的Cu<Sub>2</Sub>O膜及CuO膜中的至少一种,所述Cu膜具有微纳米结构,所述Cu<Sub>2</Sub>...
吴忠振杨超安小凯唐伟
文献传递
一种高耐蚀涂层和制备方法、电解液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耐蚀涂层和制备方法、电解液及其应用。所述电解液包括终浓度为5‑50g/L的磷酸盐、5‑30g/L的含锌化合物和1‑15g/L的络合剂,溶剂为水。本发明电解液将磷酸盐、含锌化合物及络合剂溶解于水中,满足了...
吴忠振朱佳宇杨超吴忠灿马正永
文献传递
一种超疏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超疏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超疏水材料具有荷叶状纳米结构。所述荷叶状纳米结构,类似T型结构,不需要使用有机低表面能物质改性就可直接实现超疏水性,这种仅靠结构调控实现超疏水性的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所述具有荷...
吴忠振杨超季顺平马正永
文献传递
基于AETA的电磁扰动与地震的相关性分析
2021年
基于多分量地震监测预测系统(AETA)进行电磁扰动观测(EMD),通过观测数据特征分析和异常识别判定,并结合地震事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ETA电磁扰动观测数据与已知的环境噪声和人文噪声特征不符。基于磁传感器原理和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提出信号可能来自近地表的自由电荷变化和运动。以九寨沟Ms 7.0级地震和宜宾长宁Ms 6.0级地震为例,发现AETA电磁扰动均值异常与地震具有前兆相关性。其中,日周期特性的SRSS波和电磁扰动超低频成分的出现与周边地区或龙门山断裂带以及鲜水河断裂带的强震风险相关。通过讨论信号源产生的物理机理,认为日周期特性的SRSS波可能与来自地幔的熔融物质中带电粒子溢出至地壳有关,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综合作用下,在震源附近或相关区域会产生与日升日落同步的日周期波动。
雍珊珊王新安郭琴梦刘聪杨超王晶蒋冰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