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杰

作品数:4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氧化酶
  • 2篇环氧化酶
  • 2篇环氧化酶-2
  • 2篇基因
  • 2篇阿司匹林
  • 2篇阿司匹林抵抗
  • 2篇C多态性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综合
  • 1篇代谢综合征
  • 1篇代谢综合征患...
  • 1篇蛋白
  • 1篇多态
  • 1篇心病
  • 1篇寻常型
  • 1篇寻常型银屑病
  • 1篇遗传多态
  • 1篇遗传多态性
  • 1篇银屑
  • 1篇银屑病

机构

  • 4篇山东大学
  • 1篇济南市中心医...
  • 1篇解放军第40...
  • 1篇济南市第二人...

作者

  • 4篇张杰
  • 2篇王建春
  • 1篇李元堂
  • 1篇孙慧
  • 1篇尹承华
  • 1篇苏英
  • 1篇褚福禄
  • 1篇于晓静
  • 1篇赵勇
  • 1篇张岩
  • 1篇邵建华
  • 1篇王传霞
  • 1篇邹建文
  • 1篇刘盈杉
  • 1篇贾伟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2013年
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及15例健康对照皮肤组织中OPN的表达,在显微镜下选取阳性程度最高的"热点区域",使用Image-Pro Plue软件计算两者灰度值并进行比较。结果银屑病皮损中OPN为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质着色,为棕黄色,主要表达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棘层;健康对照皮肤组织中为黄色及淡黄色着色,主要位于基底层和棘层的下部。两者的灰度值分别为107.23±21.67和56.82±9.92(P<0.05)。结论 OPN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张岩刘盈杉于晓静苏英张杰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骨桥蛋白
COX-2基因765G>C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环氧化酶-2(COX-2)基因765G>C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将264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20 d以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其静脉血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组(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组)。采用PCR-RFLP法检测各组COX-2基因765G>C多态性。结果AR、ASR组与AS组的基因型(GG、GC、CC)频率无显著差异;AR、ASR组与AS组的C等位基因频率亦无显著差异。结论COX-2基因765G>C多态性可能与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关。
李艾宁张杰王建春
关键词:环氧化酶-2阿司匹林抵抗遗传多态性冠心病
环氧化酶-2基因-765G>C多态性与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无关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罹患率及其与环氧化酶-2(COX-2)基因-765G>C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106位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d至少20天,根据Chrono-log560CA全血发光血小板聚集系统检测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或阿司匹林敏感(AS)组,然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COX-2基因-765G>C多态性。结果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罹患率为31.13%,-765G>C多态性三种基因型GG、GC和CC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8.9%、22.6%和8.5%,-765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19.8%。AR和AS两组患者-765G>C多态性的基因型(p=0.553)和等位基因(p=0.714)分布频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COX-2基因-765G>C多态性与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无关。
赵勇王建春孙慧王传霞李元堂尹承华张杰邵建华
关键词:环氧化酶-2代谢综合征阿司匹林抵抗
TPPA、ELISA、RPR三种方法检测梅毒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对比被引量:31
2017年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梅毒血浆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等三种方法检测梅毒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对比差异,为临床上挑选合适的梅毒检测方法治疗梅毒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血液学中心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住院治疗的68例梅毒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同时采用TPPA、ELISA及RPR三种检测方法对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梅毒检测,并对三种梅毒检测方法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及方法之间统计分析进行评估。结果:研究发现TPPA法和ELISA法检测的准确率显著高于RPR法,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2,P=0.016)。TPPA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均比其他两种方法高,TPPA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高于ELISA法,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52,P=0.041)。ELISA法检测的特异性与灵敏度显著高于RPR法,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30,P=0.012)。TPPA法与ELISA法很接近,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631,P=0.846)。TPPA法、ELISA法与RPR法差异较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52,P=0.001;χ~2=10.762,P=0.002)。结论:TPPA检测方法对于梅毒诊断具有快速、有效、特异性高及灵敏度高的效果,可用于确诊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贾伟褚福禄张杰邹建文
关键词:TPPAELISARPR梅毒灵敏度特异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