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明
- 作品数:11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昌邑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数字化三维测量及设计
- 2016年
- 背景:对于骨科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对骨折部位进行三维重建,可视下虚拟复位,这不仅可以术前规划手术路径,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还可以对术后的预后进行一定的预测。目的:探讨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三维测量及术前设计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昌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8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和三维设计组,每组40例。传统治疗组常规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治疗,三维设计组在术前行CT薄层扫描,建立股骨全段数字三维模型,并应用技术手段对其模拟复位,测量髓腔长度及内径,选择规格合适的髓内钉,在此基础上制定修复方案并实施手术。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量,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随访评估。结果与结论:(1)2组病例修复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顺利,其中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总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至研究结束时,未发现断钉,断棒情况发生;(3)至末次随访时,传统治疗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5%,三维设计组为93%,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结果表明,应用数字化骨科技术对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术前三维测量及手术设计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
- 陈少明卢斌杨志强周学利陈小华
- 关键词:骨钉骨科植入物数字化骨科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手术设计
- 治疗股骨干骨折三种方法效果分析被引量:12
- 2016年
- 探讨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合远端斜位透视锁钉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临床疗效。自2010年7月~2014年7月收治应用髓内钉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96例,年龄20岁~63岁,平均40.5岁,其中男60例,女36例,按照A0分型,A型54例,B型30例,C型i2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2例,A组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合远端斜住透视锁钉技术,B组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C组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进行疗效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A组与B组、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合远端斜位透视锁钉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避免了过多的医源性辐射,临床疗效满意。
- 陈少明卢斌杨志强王宝九冯振东
-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
- 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应用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疾患术后轴性症状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脊髓型颈椎病(CSM)1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6例,随机分为2组,A组共18例接受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共17例接受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JOA评分恢复率A组为(52·0±21·4)%,B组为(5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者的比例为22·2%,B组为5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2·87±2·32)%,B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5·51±2·1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7·58±3·65)%,B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5·51±2·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对于其发挥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的稳定性、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陈少明邱玉金刘亚刘文华
- 关键词: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轴性症状生理曲度
-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 研究对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4月昌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的优良率、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住院相关指标以及椎体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椎体前、后缘高度丢失、Cobb’s角以及椎管占位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的优良率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脊柱生理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时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手术效果确切,可纠正椎体损伤,促进患者恢复.
- 冯振东李会森陈少明
- 关键词:内固定术急性脊柱创伤
- 远端斜位透视锁钉技术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 2019年
- 目的探讨斜位透视置入远端锁钉在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昌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摄正位片透视法)和观察组(斜位透视置入远端锁钉),各42例。比较两组的透视次数、远端锁定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结果手术后10 d,观察组患者透视次数、远端锁定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斜位透视置入远端锁钉,股骨干骨折患者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中具有方便快捷、简单有效的特点,手术创伤小,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 卢斌陈少明李治军李会森杨志强
-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固定术股骨干骨折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钳夹型颈椎病的效果比较研究
- 2020年
- 目的在治疗钳夹型颈椎病时,比较分期后前路联合手术与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的两种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筛选在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钳夹型颈椎病患者资料,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分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患者资料30例(研究A组),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患者资料30例(研究B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结果研究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研究B组少,差异对比明显(P<0.05)。结论综合两种手术效果来看,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分期手术治疗安全性更高,手术风险较小,适用于高龄、手术耐受性差、伴有合并性疾病的患者,一期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较短、手术费用较低适用于较年轻、病情单一的患者。
- 周学利陈少明
- 关键词:一期手术分期手术
-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4
- 2016年
- 背景:由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骨骼的形态及力学传递比较复杂,普通的实验方法难以全面完整的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特点,并且普通实验成本高、周期长、重复性比较差等缺陷使其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受到限制。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模型(C1)、Gamma钉内固定模型(C2)以及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模型(C3),将股骨远端固定,施加髋关节反作用力2 800 N及外展肌力分别为1 200 N。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3种内固定模型不同部位的应力分布、应力集中部位以及最大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1骨折断面应力值:C3骨折断面前外侧应力值和前内侧应力值均最大,C3骨折断面后外侧应力值和后内侧应力值均最小,3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2骨折间隙应力值:C1、C2和C3的前外侧应力值、前内侧应力值、后外侧应力值和后内侧应力值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C1前外侧应力值明显大于C2前外侧应力值(P<0.05),C3的前外侧应力值明显小于C1前外侧应力值和C2前外侧应力值(P<0.05),C3的前内侧应力值明显小于C1前内侧应力值和C2前内侧应力值(P<0.05);C1后外侧应力值明显大于C2后外侧应力值和C3后外侧应力值(P<0.05),C1后内侧应力值明显大于C2后内侧应力值(P<0.05),C3的后内侧应力值明显小于C1后内侧应力值和C2后内侧应力值(P<0.05)。3螺钉顶部周围骨质应力值: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C3的螺钉顶部周围骨质应力值明显大于C1和C2(P<0.05)。4由此可见,锁定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3种内固定方式修复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固定装置。
- 陈少明邱玉金卢斌杨志强王宝九冯振东
- 关键词:骨科植入物数字化骨科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分析GAMMA钉
- 数字化三维技术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19年
-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技术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昌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传统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实验组用数字化三维技术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实际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术后1~9周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数字化三维技术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陈少明卢斌李会森刘海鹏杨志强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