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强
-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12年
-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与肿瘤的发病和进展相关。该研究主要探讨IGF在胃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96例确诊的Ⅲ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使用FOLFOX4方案作术前静脉新辅助化疗后行胃癌根治术,并评估治疗的效果。按病理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3组。采用酶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方法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外周血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protein-3,IGFBP3)表达水平,另选择50例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外周血IGF-Ⅰ和IGFBP3对胃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的意义。结果:胃癌患者治疗前IGF-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对照组为(156±19)ng/mL,高、中、低分化组分别为(188±19)、(212±24)和(240±27)ng/mL,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IGF-Ⅰ值越高(P<0.05)。而IGFBP3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对照组为(4.9±0.6)μg/mL,高、中、低分化组分别为(3.9±0.8)、(3.1±0.6)和(2.6±0.8)μg/mL,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IGFBP3值越低(P<0.05)。胃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有效后IGF-Ⅰ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高、中、低分化组分别为(165±15)、(176±20)和(186±19)ng/mL。而IGFBP3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高、中、低分化组分别为(4.4±0.9)、(4.2±0.8)和(4.0±0.9)μg/mL,但均不能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IGF-Ⅰ和IGFBP3有助于评估胃癌的恶性程度及新辅助治疗效果,可能是一种新的协助诊断胃癌并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 王健余强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胃癌新辅助化疗
- 泌尿系统结石急性梗阻致自发性肾盂破裂1例被引量:1
- 2008年
- 余强张金坤袁健
- 关键词:泌尿系统结石急性梗阻左下腹痛持续性疼痛无外伤史肾区叩痛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138例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Kaplan-Meier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138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38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3mo.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460)、原发肿瘤部位(P=0.568)、原发肿瘤最大直径(P=0.250)、原发肿瘤组织学分级(P=0.589)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无关,而性别(P=0.048)、治疗前血清CEA水平(P=0.023)、肝转移灶数目(P=0.000)、肝转移灶最大直径(P=0.001)、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1)、肝转移灶手术与否(P=0.002)与患者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CEA水平(P=0.028)、肝转移灶数目(P=0.001)、肝转移灶最大直径(P=0.001)、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P=0.049)、肝转移灶手术与否(P=0.003)是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治疗前血清CEA水平、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灶最大直径、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肝转移灶手术与否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治疗前血清CEA水平越低、肝转移灶数目越少、肝转移灶最大直径越小、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灶通过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越好.
- 王健余强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
- 大豆异黄酮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21
- 2018年
-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雌激素,是大豆生长过程中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以游离的糖苷配基和结合型的糖苷两种形式存在。大豆异黄酮具有保护心血管、抗肿瘤、预防骨质疏松、保护神经和抗神经退行性变、降血糖、保护肝脏、调节免疫系统以及雌激素样作用。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并日趋成熟,大豆异黄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大豆异黄酮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行阐述,以期帮助了解大豆异黄酮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 余强余强
- 关键词:生物学作用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 2011年
- 目的:研究我国克罗恩病(CD)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IG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4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分为轻(20例)、中(18例)、重(16例)3组.采用酶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方法分别检测轻、中、重各组CD患者规范性治疗前后的外周血IGF-I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结果,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析外周血IGF-I和IGFBP3对CD的临床意义.结果:(1)中重度CD患者外周血IGF-I值分别为104.78μg/L±16.28μg/L和77.50μg/L±12.46μg/L,IGFBP3值分别为2.83mg/L±1.02mg/L和1.93mg/L±0.65mg/L,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并随着病情加重呈进行性下降(均P<0.05).轻度组IGF-I及IGFBP3值较对照组也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2)中重度CD经治疗有效后IGF-I值分别为122.75μg/L±27.14μg/L和102.31μg/L±29.24μg/L,IGFBP3值分别为3.85mg/L±0.92mg/L和3.35mg/L±1.35mg/L,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轻度组治疗有效后IGF-I及IGFBP3值较治疗前也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GF-I和IGFBP3有助于评估CD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并可能对CD急慢性病情的转换具有一定提示作用.
- 余强陆忠凯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克罗恩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 肝硬化失代偿并胆囊结石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苏州市立医院本部2004年3月-2010年3月住院的228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44.74%,不同性别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脾切除及有无血小板减少在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肝表面抗原是否阳性在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易发生胆囊结石,与性别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否阳性无关而与脾功能亢进相关,脾脏切除可能预防胆囊结石发生。
- 余强陈卫昌张金坤
- 关键词:肝硬化胆囊结石脾功能亢进乙型病毒性肝炎
- 培菲康和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余强张金坤
-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阿米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