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小板制剂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
- 2023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制剂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所有患者接受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前、术后1 d输注血小板制剂。比较两组再出血量及术后1 d血压水平、再出血率及病死率、昏迷程度及生活能力。结果:试验组再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 d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再出血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GCS、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小板制剂能够减少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量,降低术后1 d血压水平、再出血率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 邵义舜马娟娟卢蓉
- 关键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
- 某高校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某高校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825例某高校社区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并比较血压达标患者与血压未达标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心率,分析影响血压达标的单因素及多因素。结果 825例患者中,血压达标患者489例(59.3%),血压未达标患者336例(40.7%)。血压达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21±12.1)岁,平均病程为(12.0±9.2)年,平均BMI为(23.9±2.6)kg/m2,平均心率为(74.2±4.8)次/min;血压未达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5±12.1)岁,平均病程为(12.3±10.0)年,平均BMI为(24.6±2.8)kg/m2,平均心率为(75.5±6.5)次/min。血压达标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BMI、平均心率均低于血压未达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达标患者与血压未达标患者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达标患者的女性比例、BMI<24 kg/m2比例、心率<75次/min比例、体育锻炼时间≥150 min/周比例均高于血压未达标患者,年龄比例优于血压未达标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达标患者与血压未达标患者的病程比例、药物应用数量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45~64岁、BMI<24 kg/m2、心率<75次/min、体育锻炼时间≥150 min/周为血压达标的保护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在社区管理中应注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管理重点;对≥65岁患者医务人员应注意其心理、生理特点,以进一步提高社区血压控制达标。
- 於晓雪马娟娟刘颖郭亚岚王砾
-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控制影响因素
-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调查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状况。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病遵医行为问卷,对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社区>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定期就医依从性得分3.8±0.3分、用药依从性得分3.8±0.2分,得分较好;患者控制体重依从性得分3.0±0.4分、体育运动依从性得分2.5±0.6分,得分较低。不同性别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好、中、差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压控制程度的高血压病患者在饮食控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体重、体育运动、自我监测血压遵医行为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从性差是造成高血压病患者平时血压控制不达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 詹继东马娟娟
- 关键词:高血压遵医行为依从性
- 3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分析及临床运用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运用基因分析协助快速诊断、精准治疗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的价值。方法临床上收集、鉴定3个无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隐性WD家系,抽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本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anger测序分别对3个家系先证者的WD致病基因ATP7B的全部21个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内含子交接区域进行突变检测;结合文献分析突变基因在不同种族的突变率,高频突变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发病早晚、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根据基因型制定"基因导向型"治疗方案,评估患者1年后的疗效。结果 WD具有临床表型的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家系1中发现ATP7B的2个复合杂合突变c.2333G>T(p.R778L)、c.2975C>T(p.P992L);家系3中发现ATP7B的1个杂合突变p.R778L,家系3可能存在还未发现的ATP7B基因突变;家系2未能在遗传学上确定致病原因,提示可能存在还未发现的新的WD致病基因或常规测序手段无法发现的ATP7B基因突变;根据基因型制定"基因导向型"治疗方案,对家系1和家系3的患者具有有效的治疗效果。结论基于ATP7B的基因分析断有助于快速确诊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导向型"治疗方案成功运用为该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也为分子遗传学技术临床运用的推广和普及奠定了基础。
- 马娟娟张磊马俊刘飞秦亚运曹非於晓雪刘木根
- 关键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