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志萍

作品数:12 被引量:197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造影
  • 4篇血管
  • 4篇静脉
  • 4篇CO
  • 3篇动脉
  • 3篇血管造影
  • 3篇椎体
  • 3篇椎体成形
  • 3篇椎体成形术
  • 3篇细针
  • 3篇下肢
  • 3篇门静脉
  • 3篇门静脉造影
  • 3篇门静脉造影术
  • 3篇静脉造影
  • 3篇静脉造影术
  • 3篇CO2
  • 3篇成形术
  • 2篇肿瘤
  • 2篇椎体成形术治...

机构

  • 12篇东南大学
  • 1篇扬州市第一人...

作者

  • 12篇邓钢
  • 12篇李国昭
  • 12篇沈志萍
  • 11篇滕皋军
  • 11篇郭金和
  • 11篇何仕诚
  • 10篇朱光宇
  • 10篇方文
  • 9篇丁惠娟
  • 4篇刘振生
  • 3篇丁慧娟
  • 2篇秦永林
  • 1篇吴旻
  • 1篇李惠民
  • 1篇靳激扬
  • 1篇柏志斌
  • 1篇杨明
  • 1篇王洪剑
  • 1篇黄莹
  • 1篇李光超

传媒

  • 7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肿瘤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64层CT血管造影与DSA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6
2008年
目的对照DSA,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检查后2周内行DSA。CT数据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CTA与DSA结果比较。结果在216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57个,被CTA高估13个,低估6个。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50%诊断的灵敏度为98.21%,特异度96.15%,准确率97.22%,阳性预测值96.49%,阴性预测值98.04%。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李光超邓钢秦永林杨明靳激扬李国昭丁慧娟沈志萍吴旻滕皋军
关键词:64层CTDSA血管造影术下肢动脉闭塞症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 评价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动物实验选用家猪2只,选择L3 -4、L4 - 5椎间盘全麻下行标准IDET治疗,术后即时、1、2周分别行MRI检查,于术后1、2周分别各处死1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病理检查。临床应用选择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 3例(总计2 9个椎间盘,病变范围在L2 - 3~L5 - S1 ) ,进行IDET治疗。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0 1 0 )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对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只家猪4个椎间盘成功建立标准IDET模型,术后活动正常,即时MRI无异常信号改变,术后1、2周MRI示治疗椎间盘T2W髓核中心高信号体积缩小,周围呈明显低信号改变,1周后病理示髓核变性收缩,局部纤维环增厚,神经根及硬膜囊未见损伤。2 3例临床患者中2 9个椎间盘成功行IDET ,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VAS分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0 0 1 ) ,有效率分别为6 5 .3%、78.9%。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有效、安全。
方文滕皋军何仕诚郭金和邓钢朱光宇李国昭丁惠娟沈志萍
关键词: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椎间盘源性腰痛
动脉内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后血浆VEGF水平的动态观察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动脉内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rh-endostatin)及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40例临床诊断为HCC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20例,分别用rh-endostatin加TACE术或单纯TACE术治疗,所有病例均于TACE术前、术后3、7 d及1个月时抽血,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浆中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rh-endostatin加TACE术组HCC患者血浆中VEGF表达水平术后3 d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术后7 d、1个月血浆中VEGF表达水平下降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7及P=0.740);单纯TACE术组HCC患者血浆VEGF表达水平在术后3 d、术后7 d逐渐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及P=0.002),术后1个月血浆VEGF表达水平逐渐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结论:通过动态检测2组HCC患者血浆VEGF的表达水平,反映了rh-endostatin对血浆VEGF表达的影响,间接说明rh-endostatin对肿瘤血管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黄莹邓钢郭金和何仕诚方文朱光宇李国昭丁慧娟沈志萍滕皋军
关键词:内皮抑素类化学栓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直接法CO_2门静脉造影术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经皮脾穿刺门静脉CO2鄄DSA造影效果及其对肝脏肿瘤侵犯门静脉的评估价值。方法21例患者,原发性肝癌15例,转移性肝癌6例。以26G超细针在B超引导或透视定位下经皮穿刺至脾内,行CO2鄄DSA。结果19例清晰显示门静脉4级以上分支,图像质量优,门静脉分流显示清晰。9例门静脉分支受压移位,2例门静脉主干阻塞,2例肝内门静脉左支主干阻塞,1例门静脉左支主干严重狭窄,3例胃底静脉曲张,1例失败。术中8例患者无任何不适,10例患者有轻度腹部不适,2例有恶心感,1例腹痛,B超示脾包膜下血肿。结论经皮细针穿刺脾实质CO2鄄DSA可以清晰地显示门静脉及分支结构,显示肿瘤对门静脉分支的压迫或门静脉内癌栓,手术简单、快捷、创伤小,熟练的操作可避免风险。
邓钢方文刘振生李国昭何仕诚郭金和朱光宇丁惠娟沈志萍滕皋军
关键词:门静脉造影术经脾二氧化碳细针
新型CO_2血管造影输送装置的研制与临床应用研究
滕皋军董永华邓钢郭金和方文李惠民余永强何仕诚李国昭朱光宇丁惠娟沈志萍
该项目属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领域,主要内容为“一体化CO_2气体输送装置”的研制,CO_2血管造影术的应用研究与新技术开发。 通过新型一体化CO_2气体输送装置的研制,利用单向阀门、密封的输送管道、收集袋与单向输出管道...
关键词:
关键词:DSACO2
超细针直接法CO_2门静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评价经皮脾穿刺 CO_2门静脉造影(CO_2-SP)的临床价值。方法 36例患者均接受了 CO_2-SP 及三维 MR 增强门静脉血管成像(3D-CE-MRA),评价门静脉主干、肝内分支、门静脉开放性、侧支循环的显示情况,建立评分标准评价两者的优越性。结果 CO_2-SP 时19例患者(52.8%)出现腹部轻度不适感觉,1例出现脾包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16例无不适。CO_2-SP 对显示肝内门静脉分支优于3D-CE-MRA(总评分分别为232、198分,t=4.52,P<0.01);显示门静脉的侧支循环与3D-CE-MR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评分分别为14、16分,t=0.62,P>0.05)。结论超细针直接法 CO_2-SP 具有微创、安全、动态等优点,对肝内门静脉细小分支显示效果较 MRI 更好。
邓钢方文刘振生李国昭何仕诚郭金和朱光宇丁慧娟沈志萍滕皋军
关键词:门静脉造影术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经皮脾穿刺CO_2门静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初步探索经皮脾穿刺CO2 门静脉造影的安全性、造影效果及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2 0例患者 (男 15例、女 5例 ) ,原发性肝癌 14例 ,转移性肝癌 5例 ,肝硬化 1例 ,以 2 6G超细针在B超引导或透视定位下经皮穿刺至脾内 ,行CO2 DSA。结果  17例清晰显示门静脉 4级以上分支 ,图像质量优 ;2例门静脉主干阻塞 ,门静脉分流显示清晰 ,1例失败。术中 7例患者无任何不适 ,10例患者有轻中度腹部不适 ,2例有恶心感 ,1例腹痛 ,B超示脾包膜下血肿。结论 经皮细针穿刺脾实质CO2 造影可以清晰显示门静脉结构 ,方法简单、快捷、创伤小 ,患者耐受性好 ,安全性高 ,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邓钢方文刘振生李国昭何仕诚郭金和朱光宇丁惠娟沈志萍滕皋军
关键词:CO2门静脉造影术经脾细针
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囊腔样变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被引量:37
2005年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的椎体压缩骨折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方法 回顾分析4年来PVP治疗2 0 7例骨质疏松症并32 6节椎体压缩骨折,其中2 7例共32节椎体压缩为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PVP操作均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所有椎体均用非离子造影剂行椎体造影。术后1dCT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测量PVP前后椎体高度,观察临床疗效和有无并发症。结果 PVP技术成功率1 0 0 %。椎体造影主要表现为造影剂注入压缩骨折椎体内后呈囊状分布并滞留。PMMA平均注入量为6 .8ml。CR、PR和NR分别为6 6 .7%、1 8.5 %、1 4 .8%,总有效率为85 .2 %。椎体前缘高度恢复2~1 5mm ,平均5 .38mm ,中央高度恢复3~1 6mm ,平均6 .4 1mm ,前缘和中央高度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后缘高度恢复0~1mm ,平均0 .0 6mm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CT证实椎体前侧旁PMMA渗漏3例,但无1例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内合并囊腔样变的压缩骨折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恢复压缩椎体高度,且发生PMMA渗漏的可能性更小。提高疗效的关键是抽去椎体内囊腔积液和尽可能多地充填PMMA ;椎体造影有助于预测注射PMMA在椎体内的分布状况和发生渗漏的可能性。
何仕诚滕皋军邓钢方文郭金和朱光宇李国昭沈志萍丁惠娟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椎体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恶性肿瘤被引量:73
2005年
目的 通过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与疗效的相关因素,提高治疗技术。方法 1 73例次,2 39节椎体病变,经病史、影像学或病理证实椎体恶性肿瘤行PVP术,临床疼痛症状为Ⅰ级(轻度疼痛) 39例,Ⅱ级(中度疼痛) 84例,Ⅲ级(重度疼痛) 5 0例。术后采用WHO标准观察1周~1个月,平均2周。结果 2 39节椎体穿刺失败1例1节椎体,技术成功率99.6 %,共1 97个椎体行术前造影检查:造影剂经肿瘤破坏区向椎体外渗漏5 7节椎体,6例6节椎体有造影剂进入相邻椎间盘;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剂量颈椎1 .5~2 .5ml,胸椎为2~4ml,腰椎为2~6ml;短期内疗效显示疼痛完全缓解5 4 .9%,部分缓解39.9%,总有效率94 .8%。术后CT证实PMMA向椎体周围组织渗漏6 3例,包括9例引流静脉、4例椎管内硬膜囊外和3例渗漏入相邻椎间盘,4 7例向椎体旁渗漏,仅1例瘫痪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加重。结论 PVP短期内可明显减轻脊椎恶性肿瘤所致的疼痛症状。术前对脊椎恶性肿瘤的准确评估,结合术中椎体内造影,严格掌握注射时机,可提高治疗疗效,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邓钢何仕诚滕皋军方文郭金和朱光宇李国昭丁惠娟沈志萍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转移瘤
再次椎体成形术的应用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 探讨再次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处理首次PVP术后疼痛不缓解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骨质疏松症并椎体压缩骨折9例共9节行PVP治疗后疼痛不缓解,其中轻度压缩3例、中度以上压缩6例,包括合并囊性积液4例4节和粉碎性压缩2例2节;椎体转移性肿瘤4例共5节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2~4个月疼痛复发。均采用再次PVP治疗,术后CT观察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 再次PVP技术均成功,再注入PMMA量平均为4 .8ml,随访1~1 8个月,CR 1 0例、PR 3例。CT证实椎体周围PMMA渗漏2例,但无一例出现临床症状。2例椎体转移肿瘤分别于再次PVP后4、5个月死亡,但无明显相应病变椎体平面疼痛。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后疼痛不缓解及椎体内转移性肿瘤疼痛复发者,再次PVP的疗效显著。关键技术是经椎弓根穿刺至椎体内致痛区并充分充填PMMA。
何仕诚滕皋军邓钢方文郭金和朱光宇李国昭沈志萍丁惠娟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椎体转移性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