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俊任

作品数:15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切除
  • 5篇肝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外科
  • 4篇外科治疗
  • 4篇肝脏
  • 3篇再灌注
  • 3篇再灌注损伤
  • 3篇手术
  • 3篇脾切除
  • 3篇缺血
  • 3篇缺血再灌注
  • 3篇缺血再灌注损...
  • 3篇灌注
  • 3篇灌注损伤
  • 3篇肝癌
  • 3篇肝切除术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瘤
  • 2篇血流

机构

  • 10篇深圳市第二人...
  • 10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5篇陈俊任
  • 10篇汪谦
  • 6篇李湘竑
  • 6篇王成友
  • 4篇张敏杰
  • 4篇倪勇
  • 3篇梁力建
  • 3篇廖允军
  • 2篇陈伟锋
  • 1篇何劲松
  • 1篇孙凯
  • 1篇黄洁夫
  • 1篇佟建蒙
  • 1篇高海斌
  • 1篇刘瑾琨
  • 1篇王先明
  • 1篇侯景辉
  • 1篇朱国献
  • 1篇夏荣

传媒

  • 3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肝胆外科杂志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消化外科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第二届中国现...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在调控肝再生进程中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肝部分切除术后EGR-1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小鼠的肝细胞再生增殖和有丝分裂变化情况,探讨EGR.1基因在肝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作用。
廖允军陈俊任王成友张敏杰倪勇
关键词:肝细胞有丝分裂肝切除
文献传递
PPARα和Bcl-XL在体外肝术后肝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了解体外肝手术后肝组织中PPARα和bcl-X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体外肝手术组和对照组(n=10),术后4小时和24小时收集肝脏组织标本,分别进行病理切片、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以了解肝组织的再...
汪谦李湘竑陈俊任陈伟锋
文献传递
全肝血流阻断在临床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评价改良全肝血流阻断法在肝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归分析近年 11例常规方法不能切除的中央型肝肿瘤病例 ,采用全肝血流阻断法 ,2例同时利用静脉 -静脉转流方法 ,1例利用体外循环静脉转流技术。结果  1例术中不能耐受全肝血流阻断术中死亡 ,其余 10例顺利切除肿瘤 ,手术时间 32 7.3± 117.8min,3例术后出现右胸积液 ,1例心房纤颤。结论 全肝血流阻断方法对减少术中出血无优势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宜仅选择性应用于肿瘤侵犯肝静脉主干。
汪谦陈俊任梁力建黄洁夫
关键词: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
急诊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总结和分析脾切除加门奇断流对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间本院急诊门奇断流术29例和择期门奇断流术20例的资料,探讨急诊门奇断流术的疗效。结果本组49例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均停止。急诊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急诊手术的死亡率为6.7%,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的死亡率0%。结论急诊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止血效果确切,肝功能衰竭和肝性脑病发生率低。
陈俊任张敏杰王成友倪勇廖允军
关键词:门奇断流术门静脉脾切除术
细胞凋亡在大鼠体外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体外切肝不同术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SD大鼠建立完全离体、半离体切肝动物模型,术后4、24h处死大鼠采取标本,通过病理、电镜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的核增殖抗原(PCNA)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完全离体组肝脏损害最严重,细胞凋亡阳性指数最高,再灌注后4h和24h分别为24.4±1.9,32.6±2.7,而半离体组为17.0±2.6,26.4±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离体组再灌注4h和24h后PCNA的表达分别为66.6±2.5,77.2±1.5,明显高于半离体组的57.4±1.5,68.6±2.5(P<0.05)。结论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及之后伴随的肝细胞凋亡是肝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损伤的方式之一,在肝细胞凋亡的同时也存在肝细胞的增生,半离体体外肝手术对肝脏损伤相对轻、暴露良好,因此临床上应优先选择。
陈俊任汪谦李湘竑陈伟锋
关键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原位末端标记法内皮细胞凋亡核增殖抗原半离体
半离体体外肝手术不同术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观察3种半离体体外肝手术方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单纯离断肝下下腔静脉手术组(B组)、单纯离断肝上下腔静脉手术组(C组)和联合离断肝上、肝下下腔静脉手术组(D组),每组各10只,手术后4、24h分组收集血清和肝组织,分别进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监测、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ALT随各组手术复杂程度和再灌注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病理切片见各手术组肝脏炎症反应随手术复杂程度和再灌注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加重;B组术后4和24h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α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但术后24h原癌基因B淋巴瘤xL(bclxL)的表达最强;C、D组肝组织术后4hPPARα和bclxL的表达增加,术后24hPPARα的表达明显强于4h组,而bclxL的表达较4h明显下降。结论PPARα和bclxL参与体外肝手术后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两者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肝细胞受损的程度。B组手术方式简单、对肝脏的损伤较小;C、D两组手术复杂,对肝组织的再灌注损伤较重。
汪谦李湘竑侯景辉陈俊任
关键词:肝脏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谷丙转氨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PPARα和Bcl-X_L在体外肝手术后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体外肝手术后肝组织PPARα和Bcl-XL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体外肝手术后4h、24h处理组,按所定时间点收集肝组织标本,行病理切片及PPARα、Bcl-XL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病理切片可见体外肝手术后4h汇管区间质内有少数炎性细胞浸润,术后24h炎症反应剧烈;术后4h肝细胞中PPARα和Bcl-XL的表达即增加,且24h组PPARα表达显著高于4h组,而Bcl-XL的表达则较4h明显下降。结论Bcl-XL主要在术后早期表达,通过抗凋亡机制保护肝组织细胞,而PPARα表达在相对晚期,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发挥其保护效应,两者分时相协作参与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汪谦李湘竑陈俊任
关键词:肝切除术PPARΑBCL-XL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7
2004年
陈俊任王成友汪谦张敏杰倪勇
关键词: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适应症
半离体体外肝手术不同术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评价三种半离体体外肝手术方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单纯离断肝下下腔静脉组(B组)、单纯离断肝上下腔静脉组(C组)和联合离断组(D组),分别于术前、术后4 h、24...
汪谦李湘竑侯景辉陈俊任孙凯
文献传递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
2004年
目的 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114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79例采用血管瘤剜除术 (其中 1例合并有Kasabach -Merritt综合症 ) ,2 9例肝叶或肝段切除术 ,5例多发性血管瘤行联合肝段切除术、血管瘤剥离和缝扎术 ,1例采用酒精注射法。结论 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直径 >6cm并有明显临床症状或患者精神负担较重 ,或合并需手术的其他上腹部外科疾病者选择手术切除 ;直径≥
汪谦陈俊任王成友梁力建
关键词:手术指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