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脑室
  • 3篇颅脑
  • 3篇颅脑损伤
  • 3篇颅内
  • 3篇脑损伤
  • 3篇出血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预后
  • 2篇胼胝
  • 2篇胼胝体
  • 2篇颅多普勒
  • 2篇经颅多普勒
  • 2篇侧脑室
  • 2篇超声
  • 1篇第三脑室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监测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性

机构

  • 8篇扬州大学附属...
  • 4篇扬州大学第二...
  • 2篇扬州大学
  • 2篇泰兴市人民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李玉呈
  • 4篇武永康
  • 3篇曹德茂
  • 3篇齐文涛
  • 3篇齐文涛
  • 3篇武永康
  • 2篇段晓春
  • 1篇王友伟
  • 1篇刘冉冉
  • 1篇彭爱军
  • 1篇陶存山

传媒

  • 3篇国际外科学杂...
  • 2篇医药前沿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 1篇中华重症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被引量:4
2016年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畸形发育错构瘤,也称为海绵状瘤或海绵状畸形或静脉,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而发生于椎管内硬脊膜外的海绵状血管瘤较罕见,但其影像学表现却具有其特征性。2015年6月16Et我科诊治T1~T2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一例。现报告如下:
李玉呈王友伟齐文涛武永康
关键词: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核磁共振成像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预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效果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预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效果。方法在已完成的与预后相关的入院指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入住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3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基于ANN技术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同时采用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46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外部验证,计算其相关系数、敏感度及特异度等参数,并与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NN技术建立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内部验证中,其相关系数为0.8935,不良预后的敏感度为94.8%(55/58),特异度为82.1%(55/67);良好预后的敏感度为95.5%(42/44),特异度为87.5%(42/48)。外部验证中,其相关系数为0.7138,不良预后的敏感度为43.8%(7/16),特异度为100.0%(7/7);良好预后的敏感度为100.0%(26/26),特异度为66.7%(26/39)。结论与二次多项回归模型比较,ANN技术建立的预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数学模型的模型拟合程度较高,但对于预后评估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优势不明显。
刘微丽张雨嫣孟丽君吴徐峰袁文杰李玉呈韦广发袁锐
关键词:颅脑损伤预后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内镜联合尿激酶在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铸型中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尿激酶在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铸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8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1 例自发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形成铸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予以神经内镜清除可视的脑室内血肿,后再行脑室外引流(EVD)联合尿激酶纤溶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EVD联合尿激酶纤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颅内感染数量、滞留ICU时间、持续发热时间、术后6 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例来评估疗效。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在两组共91 例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引流管置管时间、颅内感染数量、滞留ICU时间分别为(6.2±1.1) d、5 例、(2.8±1.6) d,对照组分别为(7.1±1.3) d、15 例、(5.2±2.0) d。观察组的引流管置管时间、颅内感染数量、滞留ICU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OS 1~5分的比例分别为5例(12.2%)、5 例(12.2%)、10 例(24.4%)、14 例(34.1%)、7 例(17.1%);对照组术后6 个月GOS 1~5分的比例分别为10 例(20.0%)、13 例(26.0%)、11 例(22.0%)、10 例(20.0%)、6 例(12%)。观察组的术后6 个月GOS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联合尿激酶能减少患者外引流管放置时间,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滞留ICU时间,并能提高患者功能预后。
钱程行李玉呈王友伟曹德茂方翌闻蕾程诚武永康
关键词: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颅内出血神经内镜自发性脑室出血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2022年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且预后多不佳等特点,尽早评估TBI患者预后对其诊治、临床干预及医疗资源的配置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临床上目前常用的各种评分量表、影像学表现、脑代谢监测、数学模型等评估方法在TBI预后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孙进张玉梅李玉呈袁文杰孟丽君刘微丽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评分量表经颅多普勒超声神经电生理监测预后预测
颅内多发脑膜瘤一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复习
2015年
1病例资料 忠桦,女性,40岁,因“阵发性头晕10d”入院。
李玉呈武永康
关键词:多发脑膜瘤文献复习颅内阵发性头晕病例资料
胼胝体压部及左侧脑室后角胶质肉瘤l例
2016年
患者男,6l岁,因“阵发性头昏2月,记忆力明显下降l周”入院。患者l周前因感冒后自觉记忆力明显下降,近事记忆不能.不能辨别时间,反应迟钝就诊。
李玉呈齐文涛武永康
关键词:侧脑室后角胼胝体压部胶质肉瘤反应迟钝感冒后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治疗体会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1例,女性17例,年龄3~72岁;5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均发生急性脑膨出,复查CT后因迟发性血肿继续手术37例。结果 58例患者存活42例(72.4%),死亡16例(27.6%);存活患者随访3个月~3年,按GOS评分,5级恢复良好19例(32.8%);4级轻度残疾8例(13.8%);3级中重度残疾11例(19.0%);2级迁延性昏迷4例(6.9%)。结论迟发性颅内血肿是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术前充分评估、术中及时的CT复查以及术者永不放弃的坚强信念,三者紧密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齐文涛彭爱军曹德茂李玉呈武永康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急性脑膨出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不同方法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
2022年
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不同方法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8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夹闭组(n=65)、腰大池组(n=63)、造瘘组(n=60)。夹闭组给予单纯动脉瘤夹闭治疗,腰大池组给予开颅夹闭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造瘘组给予开颅夹闭及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应用TCD评估三组患者的脑血流情况,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持续时间。评估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生活质量[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以及预后情况[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结果:三组术后NIHSS评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MBI评分组间两两比较,夹闭组与腰大池组和造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腰大池组与造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的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预后良好率两两比较,夹闭组与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与腰大池组、腰大池组与造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可以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缩短血管痉挛持续时间,而且可减轻神经功能损害。应用TCD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流情况价值显著,可帮助临床医师及时发现血管痉挛情况,避免迟发性脑出血的发生。
李玉呈刘冉冉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经颅多普勒血管痉挛
神经导航下与传统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 比较神经导航下行脑室穿刺腹腔引流术与传统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积水在脑室端分流管放置位置的准确率,以及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积水患者40例.术前已征得家属同意,由家属自愿选择手术方式,18例在神经导航下行脑室穿刺腹腔引流术(A组),22例行传统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在脑室端分流管放置的位置,即游离于侧脑室额角和平齐Moro孔的准确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术后及时复查头颅CT查看脑室端分流管的位置情况,并在患者出院后医院门诊定期随访3~ 24个月.患者术后及时复查头颅CT发现,A组脑室端分流管位置达到设定位置有16例,没有达到设定位置有2例,准确率为88.89%;B组有8例达到设定位置,未达到的有14例,准确率为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分别为94.4%和86.4% (P >0.05).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分流管堵塞、分流过度与分流不足等.随访期间,A组出现过度分流1例;B组出现切口感染1例、分流管堵塞4例、过度分流1例、分流不足2例.两组患者经引流管压力调整或者拔管后重新置管后均恢复良好.A组所有并发症发病率为5.56%,B组为36.36%;A组与B组分流不足差异无统计18.18% (P >0.05).结论 学意义(P>0.05);A组没有出现分流管脑室端堵塞,B组分流管脑室端堵塞出现4例,其发病率为神经导航引导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比传统的脑室腹腔分流术在脑室端分流管放置到设定位置的准确率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并在减少术后并发症上有一定的优势.
李玉呈齐文涛段晓春武永康
关键词:神经导航脑积水手术后并发症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脑出血动物模型与临床转化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本文对当前的脑出血动物模型研究进行综合评价,讨论当前脑出血动物模型的优缺点。探讨目前常用脑出血动物实验模型提供的病理机制研究的局限性,如何更好地改进实验方法,促进临床转化医学的研究。为脑出血后临床的脑保护治疗研究提供更加精确的动物模型,从而合理选择自发性脑出血动物模型及提高动物实验结果与临床研究的相关性。对脑出血动物实验和临床转化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李玉呈齐文涛段晓春
关键词:脑出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