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劼颖
- 作品数:12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再思垃圾分类——分类知识、标准述行与环境治理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人类学田野工作,本研究呈现了环保志愿者在垃圾桶边劝说人们做垃圾分类这一微观实践,并说明,这是一种新知识的教授过程。通过对垃圾分类标准进行知识社会学的分析,本研究指出,垃圾分类作为一套知识,其建构依据的是一系列另类的不同于常识的环境观念与伦理。垃圾分类知识落地的过程,是一个“述行”的过程。述,是对标准化知识的表述;行,是对标准化知识的执行。述行,即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物质世界中得以实践的动态过程,也构成了环境治理的基础。在社会情境中,标准的、理想的垃圾分类知识系统与复杂多样的物质系统之间不免存在差距,而分类标准越是与现实的物质系统相配适,其与居民日常实践的融合就越有可能取得成效。
- 张劼颖李雪石
- 关键词:垃圾分类知识
- 势:一种理解现代公益的本土视角——从公益情势中民间行善的重塑说起被引量:1
- 2021年
- 本文从"势"的视角切入,通过叙述某民间公益组织成立与重塑的过程,来呈现传统行善经验与国家力量的具体相遇;并借由分析各种情势共同塑造复杂公益情势的故事,探讨将"势"作为一种理解与思考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及变迁的分析视角的可能性。作为分析视角的"势"一方面超越了"静-动""状态-生成""情况-演变"的对立,另一方面突破了"宏观-微观""总体-个体"的对立;从而既可为"国家-社会"框架引入关注不同领域之间因应变化之动力与过程的思考起点,又可为"国家-社会"框架引入关注"人"及其能动性的维度。作为一种具有本土意涵的概念与分析视角,"势"之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值得继续探讨。
- 李荣荣张劼颖
- 关键词:国家-社会公益民情道德
- 数字虚拟社区研究:学术脉络与关键议题
- 2024年
- 数字虚拟社区是指依存于数字信息技术平台,由参与者在数字虚拟世界当中组成的社区。虚拟社区虽然依托于数据而存在,但是,社区成员之间有着持续的互动,社区内部存在着社会关系,并构成特定的结构与生态。此外,虚拟社区往往有着特定的社区活动与社会生活,孕育着独有的社区文化。因此,虚拟社区可以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来理解。不过,虚拟社区的边界在时空维度上都与普通的现实社区相异。从空间维度上看,虚拟社区的边界超越了物理距离,不需要同一的物理空间。在时间维度上,社区成员需要一定程度地共同在场,但共同在场并不总是同步的、即时的。
- 张劼颖李雪石
- 关键词:虚拟社区信息技术平台物理距离社会学意义
- 人类学以何研究科学:反思科技民族志被引量:5
- 2020年
- 尝试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反思科技民族志,对人类学以何研究科学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建构论是人类学研究科技的起点,而拉图尔等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则试图超越科技的文化建构论,提出政治生态学的进路以研究社会、自然和科技的行动者网络。人类学将科技视为文化和社会实践,以民族志对其进行书写。民族志对不同文化与知识做出转译和全观式的深描,对于科学技术研究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科技民族志的田野工作本质上和一般民族志有相同之处,又有独特的地方。对于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是科技民族志工作的核心,"互动性专长"的获得是这一工作的关键。田野工作对所涉科学知识的把握,与研究所采用的进路及分析框架密切相关。
- 张劼颖李雪石
- 关键词:人类学田野工作行动者网络理论方法论
- 垃圾作为活力之物——物质性视角下的废弃物研究被引量:16
- 2021年
- 本文尝试通过物质性的进路对垃圾进行研究,这意味着在物质性视角下对垃圾进行重新理解,包括在社会历史维度上检视垃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在人与物的关系中考察垃圾的制造与处理,以及对垃圾参与建构的诸多环境和社会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使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建立一个垃圾研究的分析框架。由对垃圾物质性的探究可见,垃圾虽被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及主流处理技术界定为污秽、无用之死物,其实却是"活力之物"。垃圾具有社会生命,在社会当中生成、流动、转化,与不同的行动者互动、形成联结,并参与社会事实的建构。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影响环境与社会,不但持续挑战既有的环境治理方案和科技,而且促使社会不断寻求和创造新的技术、观念、实践和行动。
- 张劼颖
- 关键词:垃圾物质性行动者网络理论环境治理
- 反焚运动中的常民专家及其专业性——一个关于技术争议的人类学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G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发了当地居民和环保人士的抗议行动。在反焚运动中,技术专家与反对者围绕垃圾焚烧技术进行了持续的论辩。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焚烧厂周边居民的公共健康、排放物的毒性与控制,以及技术运行的环境以及管理。双方针对垃圾焚烧技术风险生产了不同的叙事与知识。在反焚行动当中,常民并不是非理性地反对焚烧技术的应用。他们整合科学话语与地方性知识、结合当地经验和调查资料,发展自己的专业性,成为"常民专家"。常民专家的角色挑战了以往科学研究当中对于"专家-常民"的二元划分,其专业性给环境决策提供了必要的地方性视角。
- 张劼颖
- 关键词:垃圾焚烧环境决策环境治理
- 环境治理中的知识生产与呈现——对垃圾焚烧技术争议的论域分析被引量:11
- 2019年
- 本研究从科学技术研究(STS)的进路出发,打开技术的“黑箱”,检视反对垃圾焚烧运动当中的技术争议。基于论域分析的框架,本文对垃圾焚烧技术的争议焦点——剧毒物质二噁英的排放进行分析,以回答这项技术招致反对的原因。本文还将借由民族志带领读者进入两个社会世界——垃圾焚烧设施及其应用者的话语世界和反焚运动的话语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剖析垃圾焚烧的知识是如何在不同的社会世界中由不同的社会行动者生产、应用、循环和竞争的。在科技知识生产的意义上,本研究为环境运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进路,也为后续的环境治理、环境运动以及技术争议研究提供了一个可用的方法包。
- 张劼颖李雪石
- 关键词:STS环境治理知识生产
- 从“生物公民”到“环保公益”:一个基于案例的环保运动轨迹分析被引量:14
- 2016年
- 本研究检视一场反对垃圾焚烧的环保运动的变迁轨迹。2009年,广州番禺居民对于社区附近的市政垃圾焚烧设施展开抗议行动,诉求达成后,一些参与者并未停止反焚行动,而是以环保的方式持续干预广州的垃圾治理。本研究从人类学的角度重新理解这场运动,在以民族志的视角追溯运动轨迹的基础上,试图回答: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内外部动力和变迁的机制是什么;如何理解这种变迁,以增进既有人类学理论对于"环保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知识的理解。基于一年的田野调查,本研究发现,这场运动从围绕生物公民"私利"的抗争,逐渐蜕变为以"环保"和"公益"为目标的社会行动。变迁循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是形式上的组织化;二是环保公益话语和表述的生成。随着运动的制度化,体制外的抗议被纳入,转向对国家环境治理的协助和参与。
- 张劼颖
- 关键词:环保主义
- 数字虚拟社区研究:学术脉络与关键议题被引量:3
- 2023年
- 数字虚拟社区指依托数字技术和平台而产生,参与者在数字虚拟世界当中组成的社区。它是“技术—社会”交互生成的,兼具物质性与社会性。数字虚拟社区当中的新的经验现象层出不穷。由于数字技术实现了虚拟的社区聚合,虚拟社区当中滋生了新的社会互动、经济形态、自我认同、社会关系,也因之产生了新形式的组织、劳动和文化。围绕这些现象,既有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虚拟经济及其治理、虚拟社区的工作与劳动、虚拟社区中的自我呈现、身份认同及文化塑造、虚拟与现实的社会意涵与界限建构等一系列相关的议题。如何把握虚拟社区的新现象、新机制,同时与社会学既有的理论资源、问题意识进行链接,使得研究并不仅仅是对新现象的描绘,还可与既有理论进行对话并对之作出贡献,是虚拟社区研究的一大挑战,亟待进一步探索。
- 张劼颖李雪石
- 关键词:虚拟现实
- 垃圾分类项目中的关键行动者——一个关于清洁工人的民族志被引量:8
- 2020年
-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关键行动者在环境治理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垃圾分类的项目中,作为人与垃圾、垃圾与收运系统、居民与城市管理者之间的中介,清洁工人就是这样一种关键行动者。对关键行动者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垃圾分类的推进机制,回答垃圾分类何以有效展开。本研究呈现了一个垃圾分类治理项目的民族志,基于对项目实施的过程分析可见:清洁工人与租户的关系构成了这一垃圾分类项目执行的重要情境;简单的设施更换和指令下达难以有效推进清洁工人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行为;面对面的交流和培训对于清洁工人的环保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项目实施忽略了清洁工人作为外省农民工尤其是以女性为主的主体性身份,导致项目从一开始就难以有效地开展起来。此外,项目运用的垃圾分类知识体系与清洁工人自身所掌握的话语体系不相衔接,造成清洁工人对项目实施缺乏积极性。垃圾分类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应将清洁工人的相关地方性知识和实践纳入进来。
- 张劼颖蒋培
- 关键词:环境治理垃圾分类行动者网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