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敏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锥束
  • 2篇锥束计算机体...
  • 2篇近距
  • 2篇近距离放射治...
  • 2篇机体
  • 2篇计算机体层
  • 2篇计算机体层摄...
  • 2篇计算机体层摄...
  • 2篇宫颈
  • 1篇牙合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技术
  • 1篇上前牙
  • 1篇图像引导
  • 1篇图像引导放射...
  • 1篇前牙
  • 1篇肿瘤

机构

  • 4篇贵州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口腔...
  • 2篇北京大学口腔...

作者

  • 4篇黎敏
  • 2篇刘怡
  • 2篇赵一姣
  • 2篇王斯维
  • 1篇冉立
  • 1篇杨慧芳
  • 1篇王勇

传媒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影像学技术在图像引导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放射治疗技术,可以提高宫颈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MRI软组织分辨率高,是图像引导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公认的金标准。CT软组织分辨率虽不及MRI,但更易识别施源器、源和源路径,在宫颈癌的放疗计划中,CT的使用率远远高于MRI。新的成像技术,如PET和MRI,改善了放疗计划中靶区的勾画,特别是PET联合CT、MRI,在功能成像方面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病人初始分期方面,超声已经被MRI取代,但在图像引导妇科插植和腔内近距离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本综述的目的是评估各种影像技术在图像引导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黎敏冉立常建英(审校)
关键词:宫颈肿瘤图像引导放射治疗PET
安氏Ⅱ类2分类错上前牙冠根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氏Ⅱ类2分类错、安氏Ⅰ类错者各18例(以下简称为Ⅱ类2组、Ⅰ类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了CBCT影像,在Invivo Dental 5.0图像处理软件中利用多平面重建方法截取上前牙唇舌向最大截面图,在此截图上从冠根角、面轴角两方面分析研究两组间上前牙的冠根形态差异。所得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Ⅰ类组及Ⅱ类2组冠根角、面轴角差异,以及Ⅱ类2组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Ⅰ类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9.08°±3.31°、176.55°±2.77°和184.20°±2.51°,面轴角分别为21.00°±2.63°、19.63°±2.35°和19.36°±2.30°;Ⅱ类2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6.80°±2.62°、174.13°±3.28°和181.79°±2.88°,面轴角分别为23.20°±2.95°、22.29°±2.19°和20.61°±2.34°,除尖牙面轴角外,与Ⅰ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类2组各上前牙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这些牙的牙冠长轴和牙根长轴不都在同一直线上,存在冠根成角的现象。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上前牙具有更特殊的冠根形态,即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明显成角,上切牙牙冠相对牙根明显舌倾,牙冠唇面形态有别于安氏Ⅰ类错畸形的患者,这对治疗后牙根位置和转矩表达都会有影响,提示治疗此类患者需要考虑其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上前牙移动的理想位置应由牙根而不是牙冠的位置决定。
黎敏王斯维赵一姣刘怡
关键词: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宫颈癌近距离放疗前MRI图像与定位CT图像靶区勾画的差异性及CT定位放疗计划的可行性探究
目的:比较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放疗前诊断性MRI图像及定位CT图像勾画肿瘤靶区的差异性,以探讨CT定位进行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放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2019年间本院行同步放化疗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宫颈癌患者共1...
黎敏
关键词:靶区勾画宫颈癌
文献传递
3种生成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正中矢状面方法的比较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比较迭代最近点法(interactive closet point,ICP)、普氏分析法(Procrustes analysis,PA)和点构法在确定大视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正中矢状面(mid-sagittal plane,MSP)的准确性,为大视野锥形束CT空间坐标系的建立和对称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名面部基本对称正畸患者进行大视野锥形束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输出,在Mimics10.0下完成数据分割获取数字化三维头颅,将所生成数字化头颅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2,对原始数据进行左右镜像,将原始和镜像后的三维头颅数据分别以ICP和PA进行配准,分别求得颅面结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1、S2。点构法是在In Vivo Dental 5.0软件下以蝶鞍点(sella,S)、鼻根点(nasion,N)、颅底点(basion,Ba)3点确定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3,分别测量计算9对对称解剖标志点到上述3个参考平面的距离差值的绝对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种方法生成正中矢状面的差异,并以LSD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在正位截图下观察,3种方法生成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均可用于临床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种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的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32,P=0.001),LSD检验显示迭代最近点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普氏分析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基于迭代最近点算法和普式分析算法计算可构建三维头颅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对于面部基本对称个体,迭代最近点算法与传统点构法所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无明显差异,具有临床可行性。
王斯维黎敏杨慧芳赵一姣王勇刘怡
关键词: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